第一节 计算机应用的最初尝试

我国纺织工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是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的,当时普遍形象地称为“计算机应用”。涉及的应用领域有横机群控(包括手套、羊毛衫),圆纬机计算机提花控制,人造毛皮提花控制等。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真正能够用于生产的很少,但是开展的尝试和探索是十分有益的。

一、最初的手套机电子群控

据现有文献记载,纺织行业中最早的计算机应用是上海第一手套厂的手套机电子群控。在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第二针织机械厂等单位的支持和协作下,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开发与调试,于1976年5月完成了应用JS-1OA工业电子计算机控制150台锦纶手套机的外围接口,并全面投入生产。

锦纶手套机织成一只手套,机头往返113转(八进制)。在织造过程中,手套机要完成小指、无名指、食指、虎口、大指、手掌、罗口、封口、落手套等机械动作。这些动作分别由十六只电磁铁吸合与释放完成。群控手套机就是借助电子计算机来控制手套机群,在单机集成电路数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其目的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逐步向少人车间过渡创造条件。这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一个了不起的自动化项目。

二、其他的计算机应用项目

全国有不少单位开展横机群控的研究和开发,羊毛衫横机计算机群控较为突出。后来在印染分色描稿,染缸控制、浆纱机控制,印染多机台控制、人造毛皮机电子提花等方面都做过探索研究。

例如太原人造毛皮厂与科研机构合作,于1977年底在我国制造的Z261毛皮编织机上试验成功了电子提花系统。该系统由DJS-120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接口电路控制柜和机械电子联合选针器三部分组成,计算机将输入的花型图案程序变换为指令信息,通过控制接口,控制选针器动作,使织针按设计要求升降,织出各种复杂的花型图案。图案变换灵活,快速,方便放大和缩小。通化人造毛皮试验厂也开展了类似工作。

三、存在的一些条件限制

这一段时间开展的研究项目,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很少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主要是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

首先,当时计算机都是国产,应用到工业领域还很少,技术尚不成熟,可靠性差,故障率很高。另外计算机产品价格很高,高的要在50万元以上,低的也要4万~5万元,还不算外部设备,纺织企业很难承受。有的单位自己动手制造计算机来进行应用研究,工艺质量更难保证,属于这样性质的研究项目最后都没有结果。

其次,计算机控制的设备达不到要求。例如计算机控制圆纬机提花,虽然计算机控制技术上已较成熟,但由于国产大型圆纬机的加工精度不够,使这个项目无法及早投入到生产中去。例如一些横机群控项目,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却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尽管花费大量投资,但是没有经济效益,也难以用于生产。

另外,当时国家尚未对外开放,国外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无法引进。如印花分色描稿,国外已有成熟产品,而国内分色部分没有真正在技术上过关。

这些问题到了1978年以后逐步得到解决,纺织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才真正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