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丝织造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发展历史

1884年法国化学家查尔德(H.B.Chardonnet)制得最早的化学纤维—硝酸酯纤维,取得了硝化法人造丝制造专利,并于1891年在法国建厂进行工业生产,从此开始了化学纤维工业的历史。1905年,黏胶纤维诞生,并于1921年在德国实现了黏胶短纤维的正式生产。1939年和1941年,美国杜邦公司分别实现了尼龙66和尼龙6的工业化生产。1950~1956年,聚酯纤维开始实现了工业化生产。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世界化学纤维的产量也连年增加,1960年化纤产量为335.8万吨,1980年达到1418.2万吨,2000年约3310.1万吨,2017年达到6694万吨。历年来,化学纤维的具体生产情况见表1-1。预计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将达到25300万吨。

表1-1 化学纤维生产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日本化纤协会、日本化纤手册

20世纪中期(1955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的化纤制造业已进入全盛时期。当时的中国,化纤制造业还几乎是“零”,1957年中国化纤产量仅为0.02万吨。但其后却是一鸣惊人:1970年产量为10.09万吨,1980年突破50万吨,1986年突破100万吨,1998年突破500万吨,实现后来居上。2012年中国化纤产量3718万吨,在世界总产量中占到62.5%,相当于同年美国化纤产量的9.4倍,西欧产量的14.4倍,日本产量的42倍。紧接着在2015年,又一跃达到4832万吨,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2017年,我国化纤产量为4919.6万吨,具体产量如表1-2所示。

表1-2 2017年我国化学纤维产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伴随着中国化纤长丝工业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开始起步发展。到2000年,化纤长丝织物已达到41.8亿米,2010年化纤长丝织造产量达到327亿米,2015年达到433亿米,2017年达到482亿米。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快速发展,全行业产能、产量和需求量均呈高速增长态势,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化纤长丝织造产业已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之一,并逐步成为最具市场活力和技术活力的产业之一。

化纤面料在发展初期拥有四大优势:一是结实耐用;二是易打理,具有抗皱免烫特性;三是可进行工业化规模生产,不像真丝加工费时、费力、产量有限,四是生产成本低。

随着消费意识的变化,化纤面料的这些传统优势逐渐消退。一是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的衣着讲究舒适性和时尚化,不再注重面料的结实耐用;二是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天然纤维面料经过后整理,一样具有易打理的性能;三是人们已经认识到,石油资源不可再生,依赖石油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化纤产业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当传统优势风光不再的时候,化纤面料的吸湿性差、舒适性差、手感差和易产生静电等弱点也都凸显出来。

各国的纺织科技专家从天然纤维的舒适性入手,以天然纤维为“蓝本”,对化纤进行仿真改造,涤纶仿真丝技术的发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由于丝绸织物具有柔软、光滑、亲肤和珍珠光泽的特点,但其又具有价格昂贵,产量低的缺点,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化纤长丝仿真丝织物应运而生。

我国开发涤纶仿真丝绸晚于国外。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着手研究涤纶仿真丝绸,开发了一些绉产品,如涤丝绉、顺纡绉等。这些产品除了强力及洗可穿性良好外,外观具有真丝绸的风格,光泽柔和,手感柔软,穿着舒适;到80年代末,我国的涤纶仿真丝绸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有些技术仍落后于某些国家,如织造、染色及整理技术等。

化纤仿真丝技术经历了纤维仿真丝、外观仿真丝和手感仿真丝三个发展阶段。最初模仿真丝的三角型截面和真丝的纤度来制造涤纶丝,再进行织造得到仿真丝面料;为了解决传统涤纶丝织成的面料具有极光而不像真丝绸的缺点,纺丝过程中加入消光剂和采用“碱减量”的后处理工艺,使涤纶仿真丝织物外观上具有真丝绸的效果;为了使涤纶织物手感和真丝绸一致,与亲水单体共聚或混聚技术、等离子和激光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涤纶面料的处理过程中。至此,涤纶仿真丝技术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通过采用化学接枝共聚方法,使涤纶本身的吸湿性能明显提高,外观、手感几乎和真丝绸一样。仿真丝面料的舒适性、易打理和染色鲜艳度都超过真丝绸的面料。

目前,化纤长丝织物的花色品种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在衣着类方面不仅有仿真丝织物,而且还有仿毛、仿麻、仿棉等仿真类织物,也有自身特色产品、功能性产品(如里子布、遮光布、记忆布、麂皮绒、桃皮绒、防羽绒布等),除服用外,还可大量应用在家纺、车内装饰、军品和其他产业用等,如用于制作篷盖布、防弹衣、降落伞及军服等装备所用面料。目前,绝大多数窗帘布,帐篷布都是用长丝面料制作。长丝织物其多变的特性,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在纺织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现状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衣着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其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新兴产业,最初以仿真丝为主,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化纤长丝织造扩展到仿棉、仿毛、仿麻、仿麂皮等仿真面料上,应用也逐步从服装用纺织品扩展到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领域。产量从2000年的41亿米上升到2017年的482亿米,年平均增速超过15%,是增长最快的纺织产业之一;年产值近2000亿元,年出口量超过140亿米,是纺织行业中第一大出口机织物。

2017年,我国纤维加工量达5430万吨,其中化学纤维4606万吨,占纤维加工总量的80%以上,其中化纤长丝3000余万吨,超过60%的化纤长丝用于机织,化纤长丝在替代丝绸、棉、毛、麻等天然纤维,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2017年我国化纤织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如表1-3~表1-6所示。

表1-3 2012~2017年中国化纤长丝织物产量

资料来源:中国长丝织造协会

表1-4 2012~2017年中国化纤长丝织物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表1-5 2012~2017年中国化纤长丝织物进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表1-6 2012~2017年我国化纤织造及印染精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规模以上)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据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化纤长丝织物累计出口为124.05亿美元,同比增长5.77%;实际出口数量达到141.22亿米,同比增长10.02%。其中,涤纶长丝织物出口121.86亿米,同比增长9.55%;锦纶长丝织物出口为4.35亿米,同比增长13.87%。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化纤织造及印染精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28.09亿元,同比增加9.28%,增速提高4.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65.77亿元,同比增长22.37%。

2017年,我国化纤织造及印染精加工业实际完成投资额481.55亿元,同比下降0.42%。化纤织造企业投资主要用于产品开发与转型升级的设备更新与改造、以及产业转移中新建企业与产能扩建等方面,另有部分投资用于按照国家及地方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进行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系统改造等方面。

目前,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90%以上主要集中在江苏省的吴江区,浙江省的嘉兴市、长兴县以及福建省的晋江市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