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经 续茶经(上册)
- 杜斌译注
- 2810字
- 2020-08-29 07:52:55
卷上
一 之源
【题解】
“源”,本作“原”,指水流所从出。引申为事物的来源。《茶经》从茶源头写起,“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明确指出茶的产地在中国南方,以及茶所具有的善和美的特性。“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是最早记载中国野生茶树的资料。“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说明茶树生长的土壤环境。上等茶生在岩石充分风化的烂石土壤中,中等茶生在含有碎石子的黏性土壤中,下等茶生在土质松软的黄色黏土中。“野者上,园者次”,可以理解为生长在山野里的野生茶品质较好,茶园里人工培育的茶品质较差。陆羽曾有入山采摘野生茶、几宿不归的亲身经历。他的友人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及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等诗中有“远远上层崖”“时宿野人家”“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等诗句,“野者上,园者次”看法的形成,当与陆羽入山采摘野生茶的亲身经历有关。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则论及茶树的不宜移植性。古人对茶树习性的认识仍有局限性,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所以茶树过去一直有“艺茶必下种”“移植不复生”的说法。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从一而终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瓜第十四》中详细讲了种瓜的方法,可与唐韩鄂《四时纂要》记载的“种茶法”对应来看。唐代距离北魏时间较近,唐代在种瓜和种茶时,在整地、挖坑、施肥及播种等方面与北魏确有相似之处,“三岁可采”的说法也基本正确。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叙述了茶的性味至寒,并特别强调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与“君子比德于玉”有异曲同工之妙。把饮茶与人的品德修养相联系,认为饮茶人应品行端正、俭约,饮茶不是单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从而提升了饮茶的境界,并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茶最初是因具有药用价值而进入人类生活,以后才慢慢发展成为一种保健饮料。除本章提到可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和“百节不舒”等病症外,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认为茶还具有“能诵无忘”的功用,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茶具有“消食”“去痰”“少睡”“利水道”“益意思”“轻身”等功用。此外,“醒酒”和“除烦去腻”的功用也常被提到。
本章结尾将选用茶叶的困难与选用人参相比。人参,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人参有“明目”“益智”“消食”“止渴”“止烦躁”“治头痛”“去痰”“能诵不忘”等几十种功用,这与茶的功用大体相同。本章开头将茶称为“嘉木”,结尾把茶与人参作比,一头一尾,遥相呼应,可见茶在陆羽心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译文】
茶树,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种。高度在一尺、二尺甚至几十尺不等。在巴山峡川一带,有需两个人才能合抱的大茶树,要砍掉其枝条,才能采摘茶叶。茶树的外形像瓜芦木,叶子像栀子叶,花朵像白蔷薇花,果实像棕榈子,蒂像丁香蒂,根像胡桃根。瓜芦木产于广州,外形像茶,味道极为苦涩。栟榈属蒲葵类植物,其种子很像茶籽。胡桃和茶树的根系都向下很深处生长,碰到硬土层时,苗木才开始向上生长。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注1,其字出《尔雅》。
注1 荼:“茶”之古字,始见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宋王观国《学林》卷四载:“此荼字读音宅加切。《广韵》曰:‘荼,宅加切,苦荼也,亦作,俗作茶。’然则宅加切者,本亦用荼字,而俗书为茶,下从木,非字法也。书史沿袭,遂用茶字,盖与苦菜之荼相避也。”魏了翁《邛州先茶记》更加申论:“且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
【译文】
“茶”字的结构,或从草部,或从木部,或者草、木两部兼从。从草部,应当写作“茶”,这个字出自《开元文字音义》。从木部,应当写作“”,这个字出自《唐本草》。草、木两部兼从,应当写作“荼”,这个字出自《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注2,四曰茗,五曰荈。周公云:“槚,苦荼。”扬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茶曰。”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注2 (shè):本为香草名。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香草也。”此为茶的别称。西汉扬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今苗、彝、侗、瑶族仍如此称。
【译文】
茶的名称:第一为茶,第二为槚,第三为,第四为茗,第五为荈。周公说:“槚,就是苦荼。”扬雄说:“蜀地西南的人称茶为。”郭璞说:“早采摘的称为荼,晚采摘的称为茗,或称为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译文】
茶树生长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烂石土壤为最好,含有碎石子、黏性土壤为次,土质松软的黄色黏土最差。如果种植茶树时土壤不踩踏结实,植株很少能生长得茂盛。种植茶树的方法和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摘。茶叶的品质,以山野间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人工栽种的稍差。在向阳山崖,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呈绿色的稍差;茶的嫩芽肥硕长大、状如竹笋的为好,芽头短促瘦小的较次;叶片成卷状的质量好,舒展平直的质量差。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状凝结不散,饮用后会使人得腹中结块的病。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译文】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味至寒,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饮用。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各个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茶,其效果同喝了醍醐与甘露不相上下。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茶叶如果采摘不合时节,制作技法不精细,且夹杂着野草,喝了就会生病。茶对人产生的妨害,也如同人参。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人参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人参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参,作为药用没有任何疗效,更何况还有不如它们的呢!假如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人参对人的妨害,茶对人的妨害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