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税收筹划的风险与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费用支出,企业纳税以及税收筹划也不例外。

1.2.1 税收筹划的风险

(1)政策风险。政策风险由税收筹划对政策的依赖性所引起,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

① 政策选择风险。该种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筹划人对政策精神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把握不准所致。对税收政策的理解既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同时必须注意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作出的有效力的解释,以做到准确把握税法。

② 政策调整风险。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为了适应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工具的税收政策必然要随之进行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税收政策总是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这不仅增加了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难度,而且可能导致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不能得以实现。

③ 政策模糊风险。我国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层次较多,除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法规外,还有大量的由有关税收管理职能部门制定的税收行政规章。这些行政规章有时不够明晰,企业如果依据这些行政规章开展税收筹划,就有可能因为对这些规章理解错误而导致税收筹划的失败。

(2)经营风险。税收筹划的超前性是导致其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具体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 方案设计风险。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案是税收筹划成功的关键。在实践中,不科学的筹划方案大致有以下3种:一是税收筹划严重脱离企业实际;二是税收筹划方案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三是税收筹划方案没有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角度出发。这些方案的设计失误将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

② 经营变化风险。因为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税收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的过程。但无论何种差别,均应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即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符合所选税收政策要求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在给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可能性的同时,也对企业的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经营范围、经营地点、经营期限等)带来了约束性,从而影响着企业经营活动本身的灵活性。

③ 方案实施风险。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案必须通过有效的实施来实现。即使有了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案,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实施措施,或者没有得力的实施人才,或者没有完善的实施手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税收筹划的失败。

(3)执法风险。执法风险是由税收筹划的被动判定性所决定的。严格意义上的税收筹划应当是合法的,符合立法者意图的,但这种合法性还需要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确认。在这一确认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税务行政执法偏差,从而产生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因为我国税法对具体的税收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税务机关拥有自由裁量权,再加上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又参差不齐,这些都客观上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可能性。即使是合法的税收筹划行为,结果也可能因税务行政执法偏差而导致税收筹划方案在实务中根本行不通,从而使方案成为一纸空文,或者被视为偷税或恶意避税而加以查处,不但得不到节税的收益,反而会加重税收成本,产生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

1.2.2 税收筹划的成本

税收筹划成本是企业因进行税收筹划而增加的成本。税收筹划成本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在税收筹划中实际发生的相关费用;隐性成本是纳税人因采用税收筹划方案而放弃的其他潜在利益,因此,隐性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更应该关注后者。

(1)企业要在有关法律的约束下,通过内在经营机制的优化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增值,这是企业经营理财(含税收筹划)的行为准则和根本出发点。税收筹划作为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不能仅考虑税负的减轻,还应将减轻税负置于企业的整体理财目标中。为此,要充分考虑(分析)以下5点。

① 企业采取怎样的行为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税收筹划效果,即有利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② 税收筹划的实施对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是否会产生现实的或潜在的机会损失。

③ 企业取得的税收筹划效应与形成的机会成本配比的结果是否真正有利于企业内在经营机制的优化和良性循环。

④ 企业税收筹划行为的总体实施是否具有顺应动态市场的应变能力,即具有怎样的结构弹性、可能的结构调整成本及风险程度。

⑤ 企业进行的税收筹划是否存在受法律惩处的可能性,一旦筹划不利将给企业带来什么后果等。

(2)如果单纯为筹划而筹划,就可能降低筹划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以下负效应。

① 筹划的即时外显收益抵补不了筹划的即时显性成本(筹划费用过大,收不抵支)。

② 筹划的即时外显收益虽然大于相应的即时显性成本,但其外显净收益却低于即时的机会成本。

③ 筹划的即时净收益虽然超过了即时的机会成本(损失),但因片面筹划动机导致的筹资、投资或经营行为短期化,使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在秩序受到干扰,影响企业资金未来的获利能力,形成潜在损失。

④ 存在触犯法律的可能性,形成有形的或无形的潜在机会损失(隐性成本)。

由此可见,单凭主观动机或愿望并不一定就能减轻税负、降低税收成本,只有将主观动机与决策素质(水平)较好地融汇于具体的经营理财行为中,并通过对客观条件(现行税制)的深刻理解与充分把握,在对未来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环境准确预测的基础上,才能实际有效地进行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