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史·少年简读版·第5卷:隋唐五代
- 程广媛
- 1150字
- 2020-08-03 16:35:05
科举制度的开创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为以后封建社会的考试制度开创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何谓科举?科举是君主、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考试合格者将成为官僚队伍的第三梯队。这个制度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氏族垄断仕途的现状,奠定了其后1000多年人才选拔的基础。
科举制虽然是隋朝创立,但到了唐朝才慢慢形成体制;宋朝时已非常完备;明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加强了科举考试的力度;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固化,趋向衰落。总体来说,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公平,较之先秦的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进步。科举为平民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途径。
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在选官用人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国家统治集团的稳定。“世官”,就是贵族世代为官的意思。父亲如果是官员,那么儿子可以随时入朝做官。世官制仅是世代为官,不一定都是同一官职,具体职务视个人能力而定。
两汉时期实现察举制。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成为举荐的依据,又称为“乡举里选”。其实,这种制度根本就没有公平性可言,能被推举上去的大多是豪强地主家庭的出身的子弟,以致东汉末年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特别强调士庶之分和门第高低,就是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与察举制相比,也没有什么进步性,更没有公平性可言。
相对于科举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对人才的扼杀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隋文帝进行了很多重要的改革,其中废除九品中正制而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83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地方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地方举荐人才不问出身门第,通过考试的就可以做官。
587年,隋文帝规定各地推举三名贡士赴京赶考,成绩合格就是秀才。
598年,隋文帝开始实行分科考试,由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总管、刺史荐举考生,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常举,每年一次,考生有各级学校中的学生和自学成才者,主要采用推荐保送的方式。优秀的学生将在尚书省登记,自学成才者也可以到州县中报名,通过考核后由地方长官推荐保送。
隋文帝时,开始设立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唐朝及明清人才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
当时科举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有帖文、口试、策问、诗赋等。帖文主要是考核学子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一般以四书五经中的几个字为题,要求考生将上下文贯通背出,以背出多少字而定等级。口试是考核考生的应对能力,也叫墨义。策问即命题作文,主要考核考生有无真才实学。此外,诗赋一般由考官出题,并有严格的音韵要求。
▲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朝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不仅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思维,但并不能以此否定科举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