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城楼

20世纪80年代的晋中大地上,别的古城基本已经拆光了城墙,正在拓宽街道,将许多今天看来颇具价值的传统古民居作为旧房拆掉,这些在当时都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或者陈旧落后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水泥楼房和宽阔的柏油马路——也许这就是所谓新城市的样子吧。周围邻居的改造和建设让平遥也曾想大干一场,多亏这一计划被及时制止而没能实施,至今想起来仍觉惊险。

对于“什么是文物和值得传承的中国文化”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但再也没有人能够否认平遥城墙作为硕果仅存的中国明清县级城池的范例的重要价值了,每年如潮的游人更给这座古城注入了别处望尘莫及的生机活力和滚滚财源。

现存的平遥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所建,平面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周长约6.4公里,主体为夯土筑就,外侧包砖,共设有马面72座,其上均筑有双层望楼,城墙四角还建有角楼,东南角楼旁另建有魁星楼。北墙和南墙上各设城门一座,东西两面均开城门两座,因此民间传说平遥城形如一只面南而卧的神龟,南门为龟首,北门似龟尾,东西四门是龟的四肢,意在稳定吉祥和金汤永固。

各座城门外都筑有瓮城以加强防御能力。瓮城就是在城门外侧又加上的一个两端连接在主城墙上的小城,或半圆形,或方形,也有因地形影响而不规则的形状。瓮城的门很少与主城门相对,大多开在侧面,与主城门形成夹角,一旦被攻破,使敌军不至于迅速形成对主城门的冲击,而冲进瓮城的敌军在这狭窄的空间之内更是难以回旋施展,容易被主城门上的守军集中打击,聚而歼之,俗称为“瓮中捉鳖”,这也是“瓮城”名字的来历。

在二十年前的盛夏季节我第一次来到平遥城,那时候的城池街市更加古朴真实,没有那么多的人流,也没有那么多的仿古建筑——我借了旅馆的一辆自行车在大街小巷任意游逛,不消半日便已经对城内格局了如指掌了。那时的城墙上北门楼已经建成,西门城楼正在施工中,而其余各城门上是没有城楼的。2016年我再次来到平遥时,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几条主要街道都被仿古铺面重新塑造,原本觉得并不出众的如“日昇昌”等几家老字号在那些仿古店面的簇拥下已是鹤立鸡群。除了小资情调的各种不中不西也不土不洋的商铺和酒吧,许多商品也是在全国各地都能买到的批发货,古城的古意越来越淡,越来越更像一个影视城和仿古游乐场,充斥于其中的游人似乎并不在意哪一幢是真的古迹,哪里又是新建的,照样会在新修的风雨楼和县衙前美滋滋地拍照留念、发朋友圈。

平遥县南门城楼

平遥县南门城楼

南门城楼仿照北门一样新建起来了,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的三重檐歇山顶两层木楼阁,二层出平坐勾栏,的确给看起来灰暗光秃的城门上点缀出了一丝鲜活古意。南门瓮城堪称平遥各门瓮城里颇具代表性的,不但是少有的瓮城门与主城门相对的布局,道路两旁又都建有房屋,尤其东侧是一座四合院式庙宇,把瓮城里基本填满了。坐在城墙上仰视高耸的城楼,俯瞰瓮城里的小庙,虽然身边不时有喧闹嘈杂的游人走过,但画起来仍然觉得周围似乎安静了。这种高低错落的城门景观还是比较能够体现传统城池的特点,相比起城墙上整齐单调且重复的马面望楼和垛口,更能够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