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后土庙

后土庙位于介休老城的西北角,是一大片恢宏壮丽的道教宫观建筑群,也是介休现存等级最高的一组古建筑群,大体有前部的三清观和后边的后土庙两个组成部分。庙宇坐北朝南,占地甚广,最前端是照壁,并以东西两座掖门与山门相连接。山门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出前廊的清代硬山顶大瓦房,兼做天王殿之用,里边有明代遗留的四大天王塑像,也就是《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将,这和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大体一致。之后又有一座过殿名曰护法殿,结构与山门类似,内部供奉着守护灵霄宝殿的四大元帅,即王魔、杨森、高友乾、李兴霸,他们也都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穿过护法殿是一处南北向狭长的院落,东西两厢为长长的廊房,里边都设有阶梯状神台,摆放着数百尊几十厘米高、造型各异的神像,代表罗天众神。中轴线上由一条高出地面的甬道连通起院子正中的砖石平台,上边建有阔三间深两间的清代卷棚顶献殿。这种献殿最恼人之处就是距离后边的殿堂太近,将其大部分遮挡起来,使之根本难以得见全貌,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情况,叫人颇为无奈。这座献殿后边所遮挡的,正是后土庙建筑群里最为高大华丽的楼阁建筑——三清楼。三清者,即道教中至尊的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所以供奉他们的这座建筑因此而得名。

这是一座和祆神楼结构类似的大体量组合式楼阁,前部平面呈正方形的三重檐十字歇山顶两层木楼,同后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三重檐歇山顶两层戏楼,共同组成一个平面“凸”字形的格局,但二层没有平坐和回廊,各面也未出抱厦。

这组楼阁背面是倒座戏楼,也分为两层,下层低矮,仅能容纳一人的高度,把空间全部留给了上面演出之用。戏台正面分割为三开间,明间向前又出歇山顶抱厦一座,台前左右设有悬山顶两层楼式八字照壁,这也与祆神楼内侧的情况较类似。戏台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钟鼓楼,都是下部为砖拱平台,上建十字歇山顶四柱小亭。三清楼、倒座戏楼以及钟鼓楼的组合式建筑群,是全庙内最复杂也最具观赏性的部分,顶上覆盖着黄绿蓝三色琉璃瓦,多组鸱吻和脊刹高低错落,彼此呼应,周身上下各种木雕砖雕也都极尽精雕细琢之能事,使得这组楼阁从头至脚处处都可见花卉绽放、游龙翻腾,其堂皇华贵的气质一时难以尽述,唯最美好的正面被献殿挡住,仅能站在门前仰观,却难囊括全貌,徒呼奈何。

倒座戏台对面是宽敞的近乎方形的院落,所有殿堂建在一层近半米高的砖石平台上,主体有最北边中央的后土大殿和两侧的真武殿及三官祠,东配殿是九曜星君殿,西配殿为三曹殿。这些殿宇下部另起一层台基,营造一种云宫层叠的神圣气息。后土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前檐下出廊,顶层檐下设三下昂六铺作斗栱,下层为双下昂五铺作,各间均置隔扇门窗。殿里在内槽柱与梁之间设有同样密集复杂的斗栱层,并于内槽斗栱当央处悬有红色竖长神牌一块,上有墨书“先天原圣后,后土皇地祇”,是为后土圣母之所在。遍观整个后土庙建筑群,各殿内墙竟然都是青砖裸露,不刷墙面,不绘壁画,或者直接绘在砖墙底上,真是不可思议。大殿两侧的真武殿和三官祠均为三开间出前廊的悬山顶建筑,与主殿紧密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种十一间大殿的气势。后土大殿顶上有凤凰戏牡丹的琉璃正脊,脊刹字牌上题“太宁宫”字样,这是后土神祇在道教中的一种称谓。三座殿堂都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通常民间庙宇只有和皇家相关才可以覆盖此瓦,这也足以说明后土娘娘地位之尊崇。东西两配殿为单面坡出前廊的造型,在堂皇威严的圣母殿两厢对侍,宛若朝堂仪轨。真武即玄武大帝、玄天上帝也,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大帝或三元大帝。九曜星君是日、月、水、火、木、金、土、罗睺、计都,三曹是指年、月、日三位功曹。

介休市后土庙戏楼

介休市后土庙戏楼

我在后土大殿廊下看到多通古代碑刻,其中一块“大明正德十四年(1519)岁次己卯中秋”所立的《创建献楼之记》是三清楼及倒座戏楼的修建时间,另一块时间为“嘉靖十三年(1534)岁次甲午仲春”的《重建后土庙记》残碑上说:“后土氏行宫创建无可考焉,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梁武帝大同二年(547)皆重修之……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敕修……地震废坏,延祐戊午(1318)本庙提点李道荣复建,是则屡代修缮,奉祀不衰……正德辛巳(1521)则三庙(后土大殿、真武殿和三官祠)筑基广阔,焕然一新,重檐转角,金碧辉煌。”两通碑将后土庙现存主要建筑的修建年代说得清清楚楚。

介休市后土庙后土大殿

介休市后土庙后土大殿

后土庙东侧并列还建有娘娘庙、吕祖庙和关帝庙等庙宇,虽规模不大,但与后土庙声势相接,形成一大片古建筑群,在日益现代化的城市中共同守住了一隅传统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