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 崇实精神——“一切推理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华生:让心理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

1878年,华生出生在南卡罗莱纳州的格林维尔。

在孩提时代,华生就突显出了两大明显的特点——喜欢攻击和富有建设性。他曾经坦言,上小学时最喜欢的活动就是跟同学打架,“直到一个人流血为止”。

华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说自己上学时“很懒,有些叛逆,考试从来没有及格过”,“大学生活对我几乎没有吸引力……我不擅长社交,没有几个知心朋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日后改写了心理学的方向。

1903年,华生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开始探索行为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的发展历经多年,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它都没有被认可,也没有独立的地位。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希望心理学独立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华生认为,传统心理学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一直都在研究意识。作为行为主义学家,他决定放弃对心理意识的研究,不再去琢磨那些虚无的东西和难以统一的各种论断。不然的话,心理学将会永远站在自然科学的门外。

他发现,在医学、化学、物理学等成绩卓著的领域中,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每一项成就的性质都很重要:他们从实验室里剥离出来的每一个要素,都能够在其他实验室里以同样的方式剥离,且这些要素都遵循着科学的脉络。例如,镭、胰岛素、甲状腺素等,在相同性质的实验条件下,它们都能够被提取,且提取方法清晰明了。恰恰是这种严谨的、客观的实验方法,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华生开始思考:过去在研究心理学时,关注点一直放在无法被客观观察的事物上,这让观察者本身对意识的捕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实验的过程缺乏客观性,实验的结论也经不起检验。既然如此,为何不换一个角度,从难以捕捉和分析的意识上抽离出来,直接观摩客观的行为呢?为什么要去研究分析那些缺乏客观性、规律性的意识,而不去阐释客观行为的规律呢?之前付诸了大量的努力,得出了什么结果呢?

华生提出,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纲领,就是通过“刺激—反应”理论,观察、研究、解释、归类人的所有行为。很快,他的这种看法就遭到了反驳,有人称“行为心理学家正在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立场,试图把人类社会的一切感情、记忆以及信仰的真实性全部打破”。

面对反对的声音,华生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说,不能用旧瓶子装新酒,一旦旧瓶子坏了,新酒就会旧,必须为新酒准备一个新瓶子。他希望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分析,实现对人和动物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就像物理科学家试图通过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继而实现对自然的控制一样。

华生提出,要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一切都应当以实验为前提条件,由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在累积到一定量时,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之后,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可以通过外界给予的刺激,来对人和动物会出现的反应进行预测,并从一些反应中推测出引起这些反应的某种情境和刺激。

在行为心理学研究的事业上,华生一直秉承着实证精神,一切结论都是经过反复实验得出来的,用客观的行为观察代替了主观的意识内省,得出较为可靠的结果。这种客观的研究方法,也让不同的心理学家可依据共同的研究对象交流经验,相互验证。他提出的观点,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界居最优势地位。

1957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华生荣誉时称,他的工作是“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在评价华生时,更是充满了赞誉:“我认为虽然在五十年代他不像二三十年代那么受人瞩目,但约翰·华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心理学思想史上是仅次于弗洛伊德的人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家中被广泛接受……他不仅是一个实验心理学家,还是系统的思考者和方法论者。尤其是在最后这个领域,他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行为心理学的研究道路上,华生一直秉持着科学精神,注重实证。他的著作中记录了大量的研究实验,以及详细的实验过程,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有实验依据的。如果实验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他也会如实标注。他诠释了伽利略的那句箴言和警示:“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