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物互联:物联网核心技术与安全
- 宋航
- 2606字
- 2020-08-28 20:29:33
1.2 物联网与人类社会
1. 人口数量与联网设备
人口数量、联网设备、人均联网设备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见图1-2中的比较分析。
图1-2 人口数量、联网设备、人均联网设备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
图1-2源自思科的统计分析。思科认为,物联网“出生”于2008年和2009年之间的联网设备数量超过全球人口数量的某一时刻。图中最有意思的不是指向了和Forrester预测一致的2020年的500亿台物联网设备,而在于人口数量、联网设备、人均联网设备随时间发展的正相关性。
今天,物联网正茁壮成长,如图1-3所示,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以急剧上升的人均数量正侵染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物联网的出现,不仅是高新技术跨领域融合发展的需求,还是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愿景。我们来看看几个书评。关于作者的另一本书《物联网技术及其军事应用》在“亚马逊”的评价如下。
科学技术发展到新阶段而出现的“物联网”并不是偶然的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是历史的选择,是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是人类重新审视和反思人与物、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理念的历史时机。
——物联网爱好者于2013年7月3日
另一则:
《物联网技术及其军事应用》通过思考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正在产生的变革性力量,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发展到新阶段而出现的“物联网”,并不是偶然的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是历史的选择,是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是人类重新审视和反思人与物、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理念的历史时机。书中提出的“物联网网格”概念恰是目前物联网现阶段发展的描述!
——佚名
图1-3 物联网正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来源:IDC,2016)
这些书评让笔者陷入“物”的思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周易》)很早就启示我们:发展物联网的最终目的是在自然与社会的和睦共处、友好和谐中,实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在大环境的高度整合和科学规划,通过科学预测判断和分析,实现精细化的社会管理。
2. 天人合一的时代反思
马克思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并认为它们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这就使得马克思的自然观不仅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还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他指出:“历史本来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从对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发展史来看,把人与自然看作统一体的思想一直是主流。中国先秦时代的先哲们把天、道、太极等作为一切存在的本源,把天与人、人与道、人与太极等作为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存在加以分析;宋明理学家们把“理”作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逻辑起点,之后出现的“天人合一,物我相通”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天”的关系,引申至社会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原始社会,人类在被动适应“天”中苟延残喘,不断尝试创造生产工具,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顺应自然,生存寿命很短。
人与人之间通过简单信息传递系统实现了交流,人与自然之间表现为人类艰苦卓绝的抗争。那个时代人类没有能力改变自然界,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延续;人与自然的博弈中,尽管人类显然处于劣势,但是在博弈中获得了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能力。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开始尝试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
封建社会,人类逐渐掌握自然规律,刀耕火种,在四季变换中探索“天时地利”,传统农业(种植业)出现并发展。农业可以看作是“人与自然的博弈中的第一步好棋”,还让人类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先吃饱就不慌,从顺从自然走向主动适应自然。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隶属于自然规律范畴之内,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并没有能力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规律特征。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的能动性越来越强,火耕时代和大规模畜牧业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在自然界中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主动,人有能力在更大范围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这时候,“仁义礼智信”等东方哲学经典规范着东方人类的行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避免“涸泽而渔”的实用思想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的提升。但是,从时间轴来看,这种认知受制于较短的时间周期内,这个时间周期是以个人的生命时间为数量级的。
进入近代社会后,科学技术大发展,逐渐成为变革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已经确立地球霸主地位,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也不断提高,殖民主义时代的到来和矿物资源的使用,开始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平衡,人类开始以巨大的能力改造自然界的面貌。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人类对于时空认知的上限,人类有可能尝试站在以后的某个时间点来反思现在的社会进程。人类与自然的一致性、相容性终于有可能在较长的历史周期中得以反思。
3. 物联网与可持续发展
“改造”这个词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想要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没有想要的(后果)。当人类开始藐视自然,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改造自然的时候,就注定要受到惩罚。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过度改造问题,让人类在自己构建的“城市”中悲切地抬头看天(雾霾),低头现坑(天坑)。气候变迁、可耗竭资源日渐枯竭等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摆在人类面前。20世纪末,以乔·海伦·布伦特兰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始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谋求出路——开始探索崭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当尝试把“改造”替换为“和谐”时,当科学技术发展到新阶段时,当东方哲学“天人合一”需要反思时,当经济危机需要新技术、新思路以自救时,物联网出现了。从前的网络,仅仅是以人类平等地分享、传递信息为目的,而物联网把“物”纳入网络中。
物联网的出现,既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人类已遇见重新审视“物”的地位的历史时机,也需要把“物”纳入网络的科技时代。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从“物”开始。物联网开始尝试给予“物”的对话权利,即便初期人类还是想着驾驭“物”,但是已经开始把“物”纳入平等的视野,体现了对“自然”本应有的重视。使人类重新重视“天人”,自然与人类“本是”合一的。这种思想并不是图1-4所能够完全表达的,此图只能是一个引子。
图1-4 “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示意图
2009年在欧盟的《物联网研究战略路线图》中暂将物归纳为5种层次,使“物”的网络更具人类社会的特征,其中通过定义具备不同“智慧”水平的“物”的“能力”,也揭开了物联网时代的新篇章。这就是东西方思想的殊途同归——物联网。
期待物联网时代,人与自然停止博弈;在彼此尊重中,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