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很多个小长假、黄金周里,我都会选择走出去,有时是远足,有时是就近。在2017年的“10、1”黄金周如约到来之际,我却想不出要去哪儿玩。
如果回东北的话,是否可行呢?早在清明节时,三姐回东北探亲、扫墓时,我就想一起回去,但三天的假期实在太短了。放暑假时又因为身体有恙,一拖再拖,就没能回去。此次十一假期是八天,紧张了点,但也足够做很多事情了。这个想法一经产生,就开始持续发酵,生根发芽,那还等什么呢?于是我打点行囊,朝着家的方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10月2日,第一站,四平。我一走出出站口,就看到前来接站的大姐,两年未见,大姐还是那么年轻漂亮,充满活力。之后我们一起去看望老爸。两年多的时间,父亲的身体又衰老的许多,走起路来明显有些迟缓,但却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不过这对一个八十三岁的老人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这是老爸的福气,更是我们的福份。
10月3日,大姐在上了一个上午的课后,不顾疲劳,领我们一起去红嘴公园游玩。秋风飒飒,凉风习习,在这美好的金秋十月,我们一行人——父亲、王姨、大姐、二姐和我,一起漫步公园,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久违的亲情,我们走的都很慢,就像品味美酒,在行走中感受,在感受中回味,只为记住这美好温馨的时刻。
10月4日,是中秋节,弟弟一家三口也特意从长春赶到四平,共度佳节。除了三姐不能到场,父亲、大姐、二姐、我和小弟,一家人算是齐了,记忆中已经很多年没有陪父母亲一起过中秋了,在这难得的幸福时刻,我们共同举杯庆团圆!
10月5日,在告别了四平的亲人后,我和二姐踏上了回故乡的旅程。在扶余火车站,二姐夫早已在出站口等候我们,他是专程从松原开车来接我们的。这次回来,得到了二姐和二姐夫的大力支持,二姐全程陪同,二姐夫更是当起了专职司机,只为我们出行方便。一切按计划行事,我和二姐下了火车,二姐夫载着我们直奔韩家窝棚村,去看望我们的舅舅。
韩家窝棚位于扶余通往松原的公路沿线上,距离扶余大约有40华里左右。从公路上就能看到村子。由于好多年没来了,竟开过了头,折返后在公路边上见到了来接我们的表弟喜辉。
越往村子里走,就越发地感觉陌生,这还是我小时候无数次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叫做姥姥家的地方吗?直到我看到那所老房子——三间土坯房,终于又找到了久违的姥家的感觉。其实舅家好多年以前就盖了现在住的三间砖瓦房,就在老房子旁边,但老房子却一直没扒。走近老房子,看到它已经成了仓房,里面堆放着一些杂物,唯一能看清的是棚顶,还是多年以前糊的纸棚。
睹物思人,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两位女主人——我的姥姥和舅妈的音容笑貌,而这方空间虽然很小,却也承载了家的全部意义,给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以避护和安全感,也包括我。而那些发生在这里的童年往事,也早已化作美好的回忆刻进了我生命的年轮。
知道我们要来的消息后,表姐表妹们相约都在五号这天回家,只为和我们聚上一聚。
我们到时,舅舅不知道已经出来迎多少次了,当我第一眼看到舅舅时,距离上次已经过去了6年,6年时间,让舅舅又苍老了许多。特别是舅妈的离世,让舅舅变得孤独而脆弱,看到我们,越发地情不自禁,忍不住地掉眼泪。
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喜辉两口子一定是做了精心的准备,从端上桌的每一道菜就能看得出来。因为人多,所以预备了两桌,而菜品丰盛的程度,堪比过年。鸡,鱼,杀猪菜,凉拌菜,蘸酱菜,样样俱全,每样都好吃够味。我们畅所欲言,开怀畅饮,从热闹的场面看,每个人都把今天当成了过年。
吃完了大餐,我们也该启程了。因为在扶余,还有一场聚会在等着我们。离别时分,我们再一次相拥而泣,今日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不禁在心里默默地祈愿:愿我亲爱的舅舅健康长寿,愿我的兄弟姐妹都能平安快乐、吉祥如意!
告别了舅舅和各位兄弟姐妹,我们开始赶往扶余。在通往扶余的路上,云艳和亚文就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的催问我们何时能到,通过电话导航,我们找到了这家饭店,云艳和亚文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她俩是我的小学同学又是好闺蜜,我们三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走进包间,董桂芬大姐、张利大哥还有随行的隋喜军,已经等候我们多时了。落坐后,我们共同回顾了那些属于我们的集体记忆,其中有许多是我不知道的,也算是补了一课。言谈中对董大姐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她下过乡,当过播音员,担任过扶余市宣传部长,从任上退休后被聘为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会长,与张利大哥(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一起,把扶余市的精神文明工作做的风声水起,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
张利大哥,是云艳的大哥,土生土长的王家人。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就走上了改变家乡面貌的公义道路,是扶余最早的志愿者。通过云艳,知道了张利大哥的很多感人事迹,钦佩之余,也想为家乡建设做点什么,于是我也成了一名志愿者,参与编辑文字稿件的工作。这次回扶余,既是来找组织的,也是向这些了不起的志愿者们学习和致敬的。
第二天一早,二姐夫载着我们直奔王家。王家,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童年的许多美好回忆都跟这里有关。我的人生是从这里起步,这方水土曾给予我最初的注册——王家人。现在,王家又成为我的加油站,做为一名志愿者,我又重新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一进村,我就和二姐、二姐夫还有弟弟一起,去找寻我们曾经的家。如果没有熟人领着,我们真的已经找不到了。三十五年沧桑巨变,我们的家已了无痕迹,原来的三间草房已变身为三间砖瓦房,院子的格局也完全变了样,现在的主人是我们家的一位远房亲戚。原来的左邻右舍也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既然房子已不是原来的房子,也就没有必要进去了。于是以旧居为背景拍照留念。
照完相,我们一行人沿着当年上学的路,往曾经的王家小学现在的文化大院走去。路,还是那条路,却已今非昔比,红砖铺就的路面,宽阔笔直,贯穿整个村子。不仅主路如此,所有的辅路,也都红砖铺地。路两旁是高大上的路灯,路灯下是写有名言警句的标语牌,在路灯的两旁,是绿化带,松树、柏树、果树绿荫成行。只是我们来晚了,错过了鲜花盛开的季节,否则王家会更美。路两旁,各家各户砖瓦结构的房屋干净整洁,虽然都是农家小院,却自有一种安乐祥和的温暖感觉在里面。一路上,我们在找寻儿时记忆的同时,禁不住感叹家乡的巨大变化。
在文化大院,十多位小学同学已经在此等候了。说起来,我们真的多年不见,有的甚至超过了30年。在彼此稍做端祥后,还是立即认出了对方。曾经的翩翩少年再见却人到中年,不胜唏嘘啊。然而,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心中那份深深的怀念,那段同窗时的美好情谊。
要论同学聚会,还是小学最彻底,直接回到了原点——学校。我们一行人走遍大院的角角落落,忆往昔话从前。原来的那排1-4年级的教室,被翻盖成了砖瓦房,它的对面,是原来的五年级教室和老师办公室,被翻盖成现在的文化活动中心:包括一间大型活动室和一间会议室。中间还是原来的操场。想起上学那会儿,总是遥望对个,希望有一天能走进五年级的教室去上课的小心思,不禁哑然失笑。
站在操场上,十月的阳光暖暖的照着我们,同一片天空,同一方热土,同一群人,此情此景,恍忽中有了一种穿越的感觉:伴着朗朗的读书声,课间的打闹声和下课的铃声,一群小学生向我们走来,我们热切的迎上去,寻找辨认曾经的自己,然而,却彼此认不出。隔着长长的岁月,很想告诉对方:归来,我们仍是少年!
我们又来到活动中心,这里宽敞明亮,大约能容纳5、600人的样子。是举办各种活动、讲课和开会的地方。从舞台上方的横幅内容看,似乎刚刚举行过什么活动。在活动中心的旁边,是一间会议室,中央摆放着一张大型会议圆桌,在一面靠墙的位置有一排书柜,里面摆放着各种书籍。会议室的门边和显眼位置悬挂着由张利大哥手书的楹联和条幅,张利大哥,可谓多才多艺,他能写会画(是著名的农民书画家)。而且王家历界村晚演出中的相声、小品、三句半等节目也都出自张利大哥之手。这间会议室,还是吉林省首家“农家书屋”,由张利大哥一手创办。
我们纷纷落坐后,开始听张利大哥给我们讲王家这些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走过的历程,以及王家的发展变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利大哥看到一些人自私自利、不讲道德,对他触动很大,经过深思熟虑,他放弃了比较赚钱的木工专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他来说比挣钱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教身边的人做文明人、行文明事,以此来改变家乡的面貌。
他义务清扫大街,出钱为村里铺路、安装路灯、植树,美化村容村貌,扶危济困,邻里守望相助。他为大家讲解传统文化,开展家庭伦理教育,用道德的力量把一个个处在社会边缘的危险分子,拉回到正常人的生活轨迹......张利大哥的义举感动着乡亲们,也吸引了许多追随者,志愿者的队伍因此不断壮大。王家,在他的带动下,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道德新村。而张利大哥的通过圣贤教育打造和谐社会的理念,作为一种成功模式也被纷纷效仿,当年的星星之火早已燎原,扶余大地刮起了道德的春风。
这是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我们每个人都静静的聆听,细细的品味,之后是深深地思索。
中午时分,张利大哥把我们所有人都召集到他家里去吃饭。感恩大哥大嫂的盛情款待,那天我们都吃的特别香,特别饱。吃过午饭,时间已经不早,我们也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那一刻,我们互道珍重,泪水成为我们的共同语言,那一刻,我才真正领悟到故乡情在我心中的厚重与不可替代。
从王家出来,我们重返扶余,一起去了张利大哥在扶余的家。大哥亲手写下:道行天下,振兴中华,立志做圣贤,但愿恒住心几幅字,和一幅画有雄鸡的画一并送给我。我一直视张利大哥为精神导师,这无疑是老师对我的勉励,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第二天,我和亚文、云艳一起去扶余公园逛了逛。扶余公园是最近几年才建的,所以我是第一次去。走在扶余的街道上,感觉变化好大,好多街道都拓宽了,马路变得干净整洁了,路灯也变成升级版的了,走在街道上,好有都市的感觉。
扶余公园很大气,很精致,也很美,据说花了不少银子。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秋天的景色,许多树都已变了颜色,红的、黄的、绿的,像是打翻了颜料盒,走在洒满落叶的小路上,放眼湖光山色,小桥流水,顿觉心旷神怡。
逛完了公园,我们一起去拜访了亚文的父母——张姨和姨父。张姨是母亲的闺蜜,好姐妹。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她们互相帮衬,互相扶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这种友谊又延续到了我们这一代,现在,我和亚文情同姐妹。时隔多年,再次见到二位老人,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虽然都已经年过80了,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非常好,真的替他们高兴。
告别了张姨和姨父,已是中午时分,我的返程也已经进入倒计时,亚文特意找了家特色菜馆为我饯行。吃罢午饭,我们一起来到火车站,在进入候车室时,意外看到董大姐也来送我,还给我带了礼物。我知道十一期间大姐的兄弟姐妹都来她家里团聚特别忙,这么忙还来送我,让我特别感动。
开始检票了,由于送行的人不能进入,我一个人提着大包小裹走向检票口,在进站的那一刻我跟董大姐、亚文和云艳挥手告别。站台上,我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那,不禁想起从前母亲接送我们时的情景。扶余火车站,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是母亲用目光温暖过的地方。那一刻,我环顾四周,却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身影,期盼的目光。泪水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列车徐徐开动了,慢慢驶离了扶余,驶离了故乡。然而,我的心中却充满了温暖的感觉,那是满满的故乡情——亲情、友情和乡情。而故乡行,更是不虚此行,因为故乡,永远都是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