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创新意识与创新人格
【本章教学要点】
基本概念
创新意识;创新人格;测试
导入案例
方便面诞生的故事
方便面是大学生很熟悉的一种食品,不少大学生的周末时间就是以方便面为主食度过的。而方便面诞生的故事可能大家未必了解。方便面是1958年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2007年1月6日因心脏问题在日本逝世,享年96岁)在日本的大阪府池田市发明的。
面条是日本人的传统食品。日本人虽然以爱惜时间闻名于世,但即使是在上班的时候,为了能吃到一碗热面条,他们宁愿在饭馆前排成一条长龙。这个现象被一家公司的经理安藤百福注意到了。他想:“做面条太费时间,为什么不可以让它更简便呢?那样人们就不用排队了”。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后,安藤百福马上开始试制方便面。
他在开发之际设定了五个条件:
(1)必须简便;
(2)必须可口、有营养;
(3)必须能在常温下长期存放;
(4)必须卫生;
(5)必须廉价。
但是,这种面条并不是一般的面条。安藤百福制造的是一种可以由工厂批量生产的可保存的食品。他买了一台轧面机,开始了试制工作。随着轧面机轧出的不是一根根面条,而是像泡沫般的团块。经过反复试验弄清了原因:面粉中的蛋白质遇到盐分失去了黏力。于是他先把没盐的面粉制成普通的面条,蒸熟后,浸到酱汤里过一下,面条于是带上了咸味。这一雕虫小技,无异于面食技术的一场革命。接下来就是如何将面条烘干,以便长期保存。最初,他曾采取原始的利用太阳光晒干面条的办法,但这太费时间且需手工操作,不适于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他试用过油的办法,效果良好。油炸后,水分立即蒸发,面条上出现许多细孔,这使面条在热水浸泡时吸水很多,很快变松软,而且过油的面条更富有弹性,味道之好,非普通面条可比。第一批方便面条便是今日老幼皆知的“鸡肉方便面”,1958年8月第一次上市销售。
正如安藤百福所预想的那样,“鸡肉方便面”立即引起轰动,爆发性畅销,仅1959年4月就出售了1300万包。这引得日本其他干面条制造商也来加入方便面行业的竞争。干面条制造商奥井清澄在1960年1月,用外添调料袋的办法,制造出食客可以随心所欲调味的方便面,挤入了这一新兴的市场。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两种方便面:一种是不用调料袋的方便面,一种是外添调料袋的方便面。起初,安滕百福的方便面因为拥有专利权而畅销无阻,但不久后消费者开始青睐外添调料袋的方便面。因为它能适应众多消费者对味道浓淡的不同需要,从而受到市场的欢迎。然而,大批量生产外添调料是一个难题,有兴趣向这一领域发展的一家东京食品公司攻克了这一难题。1962年开始,他们利用制造速溶咖啡的喷雾干燥法制作调料粉末,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从此,外添调料方式的方便面占据了市场上的主要地位。鉴于方便面条已由多家公司大规模制造,日本农林省制定了方便面条的JAS规格,颁行于日本食品工业界。这样方便面条就从早期的幼稚产品成长为一种大众化的据有稳定市场的规范产品。
安藤百福在发明方便面后,创立日清食品公司,贩售“鸡汤口味”拉面,最初的售价为35日元,但仿制产品随即出现,导致产生削价竞争。
日清公司在发明方便面后,便积极向国外发展。1963年先与韩国三养食品合作,1968年再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国际食品公司合作推出鸡汤口味的生力面。最初的生力面因为沿用日本配方,在我国台湾地区销路并不好。在调整过调味与面条的口感之后,成为我国台湾地区的畅销产品,顾客多半买回家当宵夜食用,或者是加蛋煮食。曾有一段时期,“生力面”几乎成为这类产品的代名词。然而由于经营不善,生力面最后黯然退出市场。截至2005年,过去的国际食品公司仅剩一家生力面包店在高雄新兴区继续营业,但早已退出方便面市场。
虽然方便面在亚洲颇受好评,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美国却无法顺利打开市场。因为一般美国人没有烧开水的习惯,而且家中的餐具也以餐盘为主。为了让不习惯用碗的民族消费方便面,日清公司发明以发泡聚苯乙烯为容器的杯面,于1971年在日本上市,售价为100日元(0.25美元),为当时袋装方便面售价的三倍以上。
杯面在试卖期间在球场与赛马场等地点销售,因价格过高而不受欢迎,最后只能在某些必须夜间值勤的单位,例如消防单位贩卖。为求打开市场,安藤百福在东京闹区与三越百货公司合作促销,创下四个钟头卖出两万份的纪录,才奠定日本人接受杯面的基础。由于杯面走高价路线,所以配料包括冷冻干燥法制成的干燥虾,同时也改以叉子作为餐具。东京街头促销让杯面在关东得以立足。
点评
方便面诞生的故事启发我们创新意识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