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我们眼中的人工智能

2010年蒋一鸣刚上大三,在上海徐汇梅陇路那所理工大学学习控制工程,那时候人工智能并没有像现在可以用Alphago这样的机器人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他因为一门选修课接触了人工智能,每每聊起来,我们的狭隘思想认为,想办法制造像人类一样的机器人是非常不靠谱的事情,与其将钱烧在这里,倒不如正儿八经地发展工业农业这些可以显著提高我们生活品质的行业。那时候至少我们不觉得用代码和金属创造自己的朋友是多么高端的事情,甚至觉得这是异想天开的表现。我们那会的想法可能代表了当时很多人的意见,当时人工智能还没表现出现在这样大的潜力,人们还是觉得应该更加重视传统行业。

2012年,我的研究生同学一伟开始迷恋智能手机上的自动聊天与语音控制功能。他的手机可以通过一些软件与人类进行一问一答的对话,有时它们的回答还挺幽默风趣。现在看来那实际上是语音识别的雏形,他欣喜于这些功能带给他的便利,一方面在做科研到深夜、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跟手机聊聊天逗乐,另一方面他那个让他头疼的话痨弟弟终于不再缠着他。当时他在一次报告中谈到,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慢慢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不久以后,智能化可能将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4年第一次在聚会中见到邱丽羚的时候,我还不清楚她在做人工智能这方面的研究。当时我们心心念地想把她介绍给一位腼腆的室友做女朋友,但这位工科女子似乎对机器人更感兴趣,她不停地说起自己研究领域内的无人驾驶技术,她眉飞色舞地跟我们描述未来无人驾驶技术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并预言在五年内人工智能将爆发。那时候我们对她的话不以为然:你就是研究无人驾驶的,现在不照样打不到车吗,你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改变,谈什么改变我们的生活?不过没等到五年以后,实际上是一年之后,也就是2015年,中国的人工智能股票开始异动,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大幕就此拉开。小邱的态度代表了当时很多高端科研人员对人工智能的预期,虽然还没有突破性的成果,但是大家都觉得,一场革命就要到来了。

2015年,我那位腼腆的室友赵琳从电力科学院被“下放”到变电站进行技术比武,在我脑子里立刻想象出了他每天在变电站里进行设备检修的场景,他可能会被从一位科研人员培养成为一位一线技术人员。然而没过几天他在社交网络上长传了一张他和巡检机器人的照片,告诉我们现在一些智能变电站里已经出现了巡检机器人,它们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做一些精细而危险的工作。后来我还听说核电站的废料回收也可以由机器人代劳,特斯拉甚至完全采用机器人进行生产。这让我感觉人工智能已经真正在工业领域得到应用,五年前我们曾认为应该将发展人工智能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发展工业中,现在看来,它们并不对立,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也带动了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2016年我好友杜万里已经开始尝试智能家居的设计,在那个冬天我去上海他请我吃饭,他一边吃火锅一边向我描述智能家居可以实现的功能,他有办法让机器代劳我们从进家门到睡觉的所有事情,他半开玩笑地告诉我,他所做的这些工作,所实现的这些功能,正好跟他领导家刚上小学的小孩写的幻想作文里描述的一样,他因为自己能够实现小朋友的梦想而沾沾自喜。那天晚上他像一个小孩一样描述着智能家居的未来,让我对两件事印象深刻,第一就是在他口中颇有前景的智能家居,第二就是请我吃饭的那天晚上他没带钱包。

我也是从大学开始接触人工智能,它在我眼中有很多形象,它是一门只考了七十多分的专业课,也是一个连续涨停的股票,还是赢了世界冠军的棋手,总之它的身份很多。如果五年前有人问你当下热点是什么,你可能答不上来,因为那时候可能还没冒出这么一个让很多人趋之若鹜的行业,但现在再有人问,你肯定回答人工智能,因为这是目前当之无愧的热门行业。

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人工智能终于迎来了井喷期,在这个井喷期里,人工智能也将发展得越来越壮大,非常庆幸我们赶上了这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本书也分享了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和理解。

也感谢你翻开这本书,跟我们一起去理解人工智能时代。

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