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寒子弟到开国帝王

微贱出身

在明人徐祯卿的著作《翦胜野闻》中,作者引用了朱元璋亲题的《朱氏世德碑》碑文。据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支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就在今日江苏省南京市境内,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是农民。

史料记载,朱元璋的五世祖叫朱仲八,娶陈氏,育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朱六二,老二叫朱十二,老三叫朱百六。这位朱百六就是朱元璋的高祖,即四世祖。后来,高祖朱百六娶胡氏,生有二子,长子朱四五,老二朱四九。这个朱四九就是朱元璋的曾祖。再后来,曾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共四人。这个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娶王氏,育有二子,名为五一、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

元初,朱家在金陵句容,属于淘金户籍,按规定应该为官府淘金纳税。但当地并不出产黄金,朱家要到别处买金向官府交纳赋税。朱初一为官府赋役所困,便舍弃田庐,带着两个孩子迁到泗州盱眙县,就是如今江苏省淮河岸边的盱眙县。朱初一在盱眙曾经置田置产,但朱初一去世后家道中落,竟至无法为生。

这样,朱五一、朱五四兄弟二人就流落到五河,不久,五一带着全家迁到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落户;五四一家则流落到灵璧、虹县,后来也追随五一到了钟离东乡。朱五一娶刘氏,在盱眙生有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五四娶陈氏,在盱眙生有朱重四和一女。到了钟离后,朱五一又生了朱重五,朱五四在灵璧又生了朱重六,在虹县生了朱重七和一个女儿。朱五四迁往钟离之东乡后,又生有一子,按排行叫做朱重八,这就是朱元璋,其时在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即公元1328年10月21日。

穷人家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生,人口增长只会使他们更加难以为生。可以想象,当时朱元璋的出生不会给这个贫困之家带来太多喜悦,但是,因为后来成了皇帝,朱元璋本来平淡无奇的出身却被后人附会出许多灵异来。

朱元璋画像

安徽凤阳明皇陵

原来,在元朝,濠州下辖钟离、定远、怀远三县,泗州则属于怀安路,泗州下辖五县:临淮、虹县、五河、盱眙、天长。当时钟离、盱眙分属两州,不会混淆。到了明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钟离出了皇帝,朱元璋要提高钟离的地位,于是就将钟离升为凤阳府(洪武七年,即1374年),而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包括凤阳县、临淮县、怀远县、定远县、五河县及虹县等县,所辖五州中就有泗州,其下为盱眙、天长二县。这样,在明朝,无论是濠州钟离,还是泗州盱眙,都属于凤阳府。那么,说凤阳出了朱皇帝,无论是生在盱眙还是生在钟离,都在凤阳府,这都没说错。

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至今无解。朱元璋自称其父朱五四去世时是六十四岁,朱元璋当时是十七岁,那么,朱元璋出生时其父就是四十七岁。但朱元璋又说他父亲是五十岁时来到钟离东乡的,那么,也就是说他在朱元璋出生时还没有来到钟离东乡,朱元璋的出生地也就不是这里。相反,如果确实像前面提到的,朱元璋生于钟离东乡,那么,朱五四迁到这里时就不是五十岁,而应当是在他四十七岁以前。究竟是朱元璋的记忆有问题,还是史官记载有误,已难以考证。贫穷之家,生计维艰,颠沛流离,迁徙不定,记错了时间地点,或许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朱元璋的哥哥重六、重七都不是生在盱眙的,朱元璋就更不可能是在盱眙出生的了。

关于朱元璋的出生,各种版本的神化传说已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自然而然地,关于朱家为什么会生出这样一个贵人来,又有以下这样的传说。

泗州有一个杨家墩,墩下有土窝。有一天,朱元璋的祖父在农作之余,躺在里面休息。这时,有两个道士经过这里,其中一个师傅指着朱元璋祖父卧的地方说:“如果一个人死后埋葬在这里,他的后代就会出天子。”另一个道士——即前面说话的道士的徒弟——问道:“为什么呢?”那道士回答说:“此地气暖。不信你拿枯枝栽种在这里,十天之内一定会长出树叶来。”

这时,朱元璋的祖父突然从土窝里站起来,道士看见他很惊讶,于是问道:“刚才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朱元璋的祖父假装耳聋,又是摆手,又是摇头,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于是,道士在那里插了一段枯枝就离开了。朱元璋的祖父把道士的话记在心里,一天天地等候着枯枝生叶。十天过去了,那枯枝果然长出叶来。但是朱元璋的祖父很有心计,他不愿让别人知道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把长出树叶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了一段枯枝。

又过了几天,两个道士再次来到土窝处,徒弟发现了插在地上的枯枝,诧异地问道:“为什么不生树叶呀?”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说:“一定是被这个人拔去了。”朱元璋的祖父看瞒不住,就承认了。道士说:“你有福,死后应当埋葬于此,你家将会出天子。”因此,朱元璋的祖父死后就被埋葬在那里。下葬时,让人惊奇的事发生了:扒开的土自己壅起,成为坟堆。这个杨家墩方圆丈许,现在还可以找到,至今不生草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亲自去看看。

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朱元璋小时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过,一些关于他的传说也太神奇了。

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后十年,又迁到了钟离之西乡,后又迁到太平乡县孤庄村。关于朱元璋少年时的事儿,也有一些逸闻。

朱元璋小时候跟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靠替人放牛过活。有一次,嘴实在太馋了,就把东家的牛犊给杀了,然后大伙儿一起把小牛煮熟吃了。吃完以后怎么办呢?朱元璋想了个办法:他把吃剩的牛尾巴插进地里,骗东家说:“地开裂了,小牛陷进去了!”东家跑过去拽住牛尾巴,结果牛尾巴真的往地里钻了,东家见状,无可奈何地相信了朱元璋的话,没让他赔偿牛犊。

朱元璋跟放牛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玩拜皇帝的游戏。他们拿车辐板做皇冠,拿破的木板做笏,拿篮子做龙椅。然后,大伙儿轮流做“皇帝”,坐上“龙椅”的人接受其他人的“朝拜”。不过,奇怪的是,当其他人坐上篮子的时候,都坐不稳,没几下就摔下来了,而朱元璋坐上去的时候却稳稳当当的。大伙儿见状,就服了朱元璋,就一起拿着“笏”参拜他。从此以后,朱元璋在放牛娃中俨然成了小首领。虽然这些传说不免有附会或神化的成分,但还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小时候要比一般孩子聪明、顽皮。

朱五四夫妇,对这个叫重八的小儿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望子成龙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如果他将来能够置点产业,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小康生活,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朱元璋的母亲曾经对丈夫说:“人家说我们家要出贵人。现在看来,我们家其他儿子混得都不怎么样,没什么产业,难道所谓的贵人,会是重八?”

对于一个封建皇帝来说,难能可贵的是朱元璋并不想掩饰他卑微的身世,他在《御制皇陵碑》中关于自己身世的坦白叙述正显现了他的胸襟,而这也是他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尽管朱元璋的子孙中出了很多不肖之子,明朝国祚还是延续了二百七十七年。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从朱元璋当年的叙述中找到蛛丝马迹。

中国人崇拜祖先,重视家世,喜欢把祖先的荣耀当作自己的荣耀,喜欢从祖先辉煌的历史中寻找成功的原因。因此,中国人有修家谱的传统,而且喜欢在家谱中把自己的家族历史说得很久远、很辉煌。历史上,许多血统并不高贵的皇帝在获得天下以后,也常常要拉一个显赫的古人作为自己的祖宗——隋文帝获取皇位后,拉来汉代太尉杨震做祖宗;唐高祖定鼎后,把自己的李姓扯到了春秋时的老子身上。

今日凤阳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也要追忆自己的祖上,同时不少人也对这个名不见经传、无根无据的人的家世产生了兴趣。他们从情感上主观地认为,朱元璋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先祖。于是,有人揣摩朱元璋的心理,一定要为朱元璋找一个了不起的先祖,以示其出身高贵。他们找来找去,七拐八拐地找到了南宋大儒朱熹。

朱熹是徽州婺源人,按照那时候的地域划分,与朱元璋算是大同乡了。婺源就是今天的江西婺源。朱熹在南宋历事四朝,曾任秘阁修撰,著有《四书集注》——有这样的大学问家兼高官作为祖上,朱氏家族就很有面子了。但是,朱元璋对此很不以为然,他不愿意借别人的荣耀来彰显自己,也用不着找一个古代名人来给自己脸上贴金,他要把自己赤贫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告诉世人和子孙,这显示了他超乎常人的自信心和博大的胸襟。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命令儒臣们著文详细记录他的身世和经历,但儒臣们总不愿直接写朱元璋当年艰难窘迫的处境,不免笔下留有余地,或稍稍加以润饰。不过,朱元璋对这些稍事粉饰的文字并不满意,于是就干脆自己动笔来书写自家的历史——其实,也只有他自己才能把当年那些真实的感受准确地写出来。他的贫穷家世和早年的艰苦经历一再在他的文章中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写的《御制皇陵碑》,这块石碑现在就立在安徽凤阳的朱氏祖坟前,碑文写道:

“予时秉缆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事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以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我常常照镜子,只见自己面貌也老了,头发也白了,忽然想起了往年的艰难困苦。以前写的皇陵碑文,都是儒臣们粉饰的文字,不足以给子孙留下鉴诫。所以我要特意记述艰难的身世,让后人明白我们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昌盛的,我的奋斗史,要让世世代代都能见到。”

碑文接着写道: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父皇,就是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世珍,即朱五四,其实是个普通农民。朱元璋称帝后,向上追尊四代,他的父亲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而“是方”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皇陵所在的濠州钟离,在今日安徽凤阳县东北。他们家不论是在泗州盱眙,还是在朱元璋出生的濠州钟离,都离汉高祖刘邦的老家不远。后来,跟随朱元璋做了丞相的李善长,曾鼓励起兵不久的朱元璋说:“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意思是说,你出生在濠州,距离汉高祖刘邦的老家沛县不远,你应当接受那里的山川王气。不过,当年的刘邦好歹也是泗水亭长,是地方上的小官,而朱元璋家却差远了,一贫如洗。

朱家在钟离十分贫穷,可以说一无所有,他们靠租种别人的田地勉强维生,可这时偏偏又发生了天灾和瘟疫,使本来就艰难无比的生计无法维持下去了。

瘟疫流行,亲属一个接一个罹难,先是父亲死了,接着大哥又死了,随后,他母亲也死了。朱元璋的悲伤自不用说,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他们兄弟几个竟然没有能力埋葬自己的父母——家里的土地是租来的,不允许他们埋葬死人。田主不理睬他们的哀告,对他们“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朱熹画像

就在他们兄弟几个束手无策时,田主的哥哥发了善心,给了他们一块地,让他们埋葬朱元璋的长兄和父母。尽管如此,埋葬的条件仍然简陋得可怜: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之尺,奠何肴浆。他们没有棺木盛殓亲人,只用破烂的衣被裹了尸体,用黄土掩埋了,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祭奠。但是,在后世的传说中,朱元璋父母的死及埋葬过程却被神化了:朱元璋父母因瘟疫死后,朱元璋的大哥又跟着去世了,朱家太穷,根本买不起棺材,更买不起地来下葬死者。朱元璋跟二哥抬着亲人的尸体,想在山谷中把人给葬了。不巧的是,走到半路,抬尸体的绳子又断了。二哥见状赶忙又跑回去找绳子,让朱元璋看守尸体。

这时,天上风雨忽来,雷电大作,朱元璋跑到一棵树下避雨,他忽然听见空中有人说话:“谁在占着我的土地呀?”同时,空中又仿佛有另一个回话的人,提到了朱元璋父亲的名字。前一个人听了,说:“要是为了埋这个人,就算了吧。”过了一会儿,又刮起一阵暴风,扬沙折木,天色也变暗了。等到天色又亮起来的时候,朱元璋跑过去一看,地上裂开一道缝,他父母和大哥的尸身已经被掩埋了。这块地,就是现在凤阳皇陵所在地。

明朝皇陵

知识链接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汉朝。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