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德里亚明珠(威尼斯)

乘火车去威尼斯,会经历一段海上轨道的旅程。看到车窗外是碧蓝的大海,会给人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这段旅程会将你带到威尼斯岛上的Santa Lucia火车站,出了站台,你便能直接面对美丽的亚德里亚海,就像电影《游客》中描画的那样。

威尼斯就位于长筒靴的高腰处,像一颗美丽的珍珠,镶嵌在蔚蓝的亚得里亚海中。据说,威尼斯的起源并没有文献记载,但是一些历史学家通过可靠的证据分析得出,威尼斯的早期居民是为了躲避日耳曼人攻击而逃到岛上来的罗马人,直到7世纪,总督府迁到里奥多岛——也就是现在威尼斯市中心所在地的时候,威尼斯才作为一座重要的城市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

威尼斯街边的卖画摊

说起来很有趣,早期欧洲的富人是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的,一种为武力型,他们靠力量和胆略与同类斗,抢夺衣食土地,镇压反抗者;另一种为劳作型,他们用双手和智慧与自然斗,耕种土地,打渔织网,种植棉花、粮食,饲养鱼虾,卖给别人创造财富。创建威尼斯城的先民,属于后者,他们用木船运来木料和石块,在海床上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几百年之间,这群聪明智慧的威尼斯先民的后代,用手工技术和商业头脑使家人丰衣足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公元823年,威尼斯的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将圣·马可的遗体运到威尼斯,这件事情在击败法兰克军、转移首都的威尼斯人看来是个吉祥之兆。这以后,威尼斯人将圣·马可奉为圣人,并走上了发展经济的道路。这个小小的水上城市,制造业发达兴旺,进而带动了商业贸易和运输业的发展。

威尼斯乘贡多拉看到的大运河边的旧建筑

为了满足运输业对船舶的需要,他们在公元1104年建成了威尼斯国营造船厂,这个造船厂对威尼斯的繁荣强大十分重要,以此为契机,威尼斯的海军力量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12世纪的威尼斯,成为全欧洲最繁忙的港口,集中了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人不再是只靠打渔种地为生的劳作之人,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国防和战舰。公元1204年,威尼斯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消灭了东罗马,建立了拉丁帝国。威尼斯确立了在东地中海的制海权,马可·波罗等聪明的威尼斯商人,已经有能力横跨大西洋,在东西方的长途贸易中赚取大量的财富。至此,威尼斯强大得足以控制整个欧洲,成为联系着全世界的贸易中心。这就是亚德里亚明珠称谓的由来。

威尼斯的市内交通不用汽车,这是最为奇特的地方。因此,如果你选择不乘坐火车而乘坐汽车的话,则要在离码头不远的停车场下车,去码头乘渡轮前往威尼斯市中心。威尼斯水之风情,总是制造温情浪漫,文人墨客笔下的威尼斯,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无限畅想。我站在渡轮的甲板上,迎面吹来亚得里亚海春天的海风,远远地似乎已经感觉到了这座城市的无穷魅力,让人望眼欲穿。威尼斯建在经常被海水淹没的群岛之上,就好像一个漂浮在海水中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此时,天边一座城市的轮廓正渐渐变清晰。

大运河上乘贡多拉的码头

好几艘巨大的邮轮,或停在岸边,或缓慢地驶出驶入。说它巨大,要比陆地上的楼房建筑高大数十倍。据说,威尼斯人至今保留着先民的一种超人技艺,就是为豪华邮轮装配水晶吊灯。这种工艺之复杂,这种装饰之重要,竟然使那些邮轮不远万里,不惜代价,一定要前往威尼斯做一番装饰。

下了渡轮,走了一段码头栈道。一踏上威尼斯城,就像走入汪洋人海,导游忙叫住大家,招呼着,嘱咐着,强调着集合的时间、集合的地点,千万遵守纪律等。否则一入水城,犹进“江湖”,难以找寻。

威尼斯乘贡多拉看到的大运河上的船

码头边是极其热闹的地方。街道边布满着售货亭、面具、首饰、折扇、伞和围巾,数也数不清。随着人流,走过爱曼纽铜像,走过古监狱、叹息桥,沿总督府的回廊进入圣马克广场。为了配合有导游带领的集体活动,我们快速穿过大圣马可广场和小圣马可广场,从水巷边走过,越过小拱桥,来到一家水晶饰品店。简单的参观购物之后,又去了一家玻璃制品厂的门市店。

这个小小的门市店面不大,商品却十分丰富。两层楼的店面里摆设着极其光彩夺目的各色玻璃制品,有首饰,有摆设用的工艺品,有灯具,还有豪华或者实用的餐具等等。第一个节目,是观摩玻璃造型过程。游客坐在座位上,而工匠则在炉子前面表演,只见他极其熟练地将一块烧得通红的柔软的玻璃,三下两下做成一匹小马,观众顿时给予热烈的掌声。

威尼斯码头上的街灯

离开水晶店和玻璃门市店,下一个项目是乘坐威尼斯小船贡多拉。乘坐贡多拉,看上去实在太“旅游化”了,一开始我很迟疑,可是同行的伙伴却都想要坐,我也不想落单,便只好跟着坐了。但是这一趟贡多拉,我觉得挺值,它让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水与这座城的关系。

威尼斯乘贡多拉的码头

每六人一艘贡多拉,我们轮流上船。船夫是个当地人,身材不高却很结实。据他说,他父亲从前就是位贡多拉船夫。他身穿漂亮的海魂衫,站在船尾,潇洒地驾船在水面自如穿梭。了解到我们六位乘客都是中国人,他还开始卖弄起中文来,“你好”,“谢谢”,甚至大声唱起了“妹妹你坐船头噢(托腔),哥哥我岸上走……”

字正腔圆,还颇是那么回事儿呢!

里亚托桥

意大利地图册记载着这样一组数据,令人惊奇。威尼斯城,面积不足7.8平方公里,有177条运河,蛛网一样把群岛自然地割成118个小岛。大约有400多座各种桥梁把这118个小岛连接起来,使桥和运河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要交通。威尼斯人城内出行不用汽车而靠乘坐小船贡多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也是勤劳智慧的威尼斯先民独创的代步工具,更为有趣的是建筑后门竟然是贡多拉的船码头。

威尼斯贡多拉

听导游讲,当年的威尼斯人先在水底下的泥土里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就是建筑的地基,打牢木桩地基之后,铺上木板,然后在这种地基上盖房。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水上面是石头,水面下是森林。据说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光。有人担心水下的木头日子久了会腐烂,几百年之后,水下的木头地基并没有腐烂,而且越来越硬。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就是证明。

火凤凰歌剧院

我们乘坐的贡多拉经过大运河,游览两岸无数宫殿豪宅。沿河所见的7座教堂,风格各异,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当地的风格等等,多建于14~16世纪威尼斯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威尼斯水巷

利多岛

从火车站通往市中心的里亚托桥最为有名,又名商业桥,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里亚托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里亚托桥建于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桥,后改为吊桥,在1444年的一次庆典中,因不堪重负,大桥垮塌,1580~1592年,改建为现在的石桥。桥顶有棚,两侧是首饰店和卖纪念品的摊铺,是威尼斯最重要的商业区之一,在威尼斯作为重要的海港成为欧洲经济文化中心的时代,曾作为欧洲的商业中心长达300年之久。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就是以这座桥街为背景的。

结束了贡多拉运河之游,我们从上船的码头下船,然后就是一段自由游览的时间,过小桥,穿小巷,我们走马观花地感受了一下威尼斯人的生活。这些古老的水中建筑保存得非常好,有些窗前还放着漂亮的花卉盆栽,可是里面似乎没人居住。据说,只在电影节或狂欢节的时候,才真正有人住在这里。这也不难理解——这里的老建筑已经不那么舒服了,过于热闹的旅游景区也不那么适合居住。

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教堂的钟楼

水城清晨

我们去看了圣马克大教堂广场,看那些翻飞嬉戏的广场鸽,数那些古老而漂亮、带着昔日荣光的旧建筑。我们找到了象征圣马可的狮子雕塑,仔细观察这两座象征国门的石柱和上面的雕塑,当年漂亮的茜茜公主上岸时就从它们身旁经过。

我们站在海边,透过停靠着很多贡多拉船的码头,远望着每年举办威尼斯电影节的利多岛,氤氲间仿佛忘记了自己的所在。

700多年前,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码头,停靠了一艘不大的帆船,从上面走下三个男人。他们走路还带着长期海上生活所致的不稳步伐,神态和口音有几分奇怪的东方特点,身上穿着考究却已破烂的蒙古式绸面皮袍,脚上蹬着及膝长靴。他们就是阔别故土25年之久的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及叔叔。25年间他们游历东方,见遍奇人奇事,甚至被亲戚朋友认定已经客死他乡。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如果不是在热那亚的囚牢中马可的叙述被狱友用古法语记录下来了的话。这一记录成了当时惊动欧洲的《东方见闻录》,它成为了欧洲人眺望东方的望远镜。当时的欧洲有很多人认为马可波罗的叙述是夸张失真的,但其中大部分后来被学者推敲印证,从而确定了这一见闻录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马可波罗也成为了威尼斯人的骄傲,更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往的见证。

叹息桥两头,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

当收回视线再看周围的时候,耳边仍充斥着嘈杂的人声——那些复活节度假的人们,那些有时间也有金钱在威尼斯挥霍的人们,那些手挽手肩并肩相拥着坐在岸边石阶上的情侣,那些拍照的游人,那些没完没了地讨价还价买纪念品的人……到处都是人,岸边、桥上、广场上、胡同里,这其中有欧洲人,也有亚洲人,有美洲人,也有非洲人。这就是威尼斯,纯粹而又包容的威尼斯,带给人梦幻又将人拉回现实的威尼斯,永远璀璨的亚德里亚明珠。

威尼斯总有很多的游客

威尼斯人满为患的景象

圣马可大教堂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