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篇
完全破解宝宝肠胃问题

新生儿常见的黄疸

黄 疸

alt

什么是黄疸

当血清中堆积过多胆红素,使眼睛巩膜或皮肤变成黄色时,称为“黄疸”。表现为,当血清中的胆红素浓度超过2毫克/毫升时,就可以看出小孩或成人黄疸;当血清中的胆红素浓度超过5毫克/毫升时,就可以看出新生儿的黄疸。

黄疸发生时,一定先从眼睛的巩膜开始,再来才是皮肤泛黄,而且顺序是从头到脚的方向。只有脸部及结膜泛黄,胆红素指数约5毫克/毫升;如果胸部及肚脐周围皮肤也泛黄,胆红素指数约10毫克/毫升;当大腿皮肤也泛黄时,胆红素指数约达15毫克/毫升;等到手掌及脚掌都泛黄时,胆红素指数已经超过20毫克/毫升了。而黄疸退去时的顺序,则是从脚到头。

黄疸是如何形成的

“胆红素”是红血球被破坏所产生出来的废弃物,此时形成的胆红素为“间接型胆红素”(也称未结合型胆红素)。具有毒性且不溶于水,必须与血液中的白蛋白结合,送到肝脏,经过肝内酵素的转化作用,转变成水溶性的“直接型胆红素”(即结合型胆红素),之后经由胆道排出至小肠,与粪便混在一起,从肛门被排出体外。过程中有一部分结合型胆红素被水溶解后,在小肠被再吸收而回到肝脏(肠肝循环),其中一小部分则经过转换后,另外经由肾脏从尿中被排出体外。

红血球代谢后会产生“胆红素”,而肝脏就是处理胆红素的。整个过程中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胆红素就有可能会在血液中堆积,导致黄疸的产生。

alt

造成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期

alt

除了在新生儿时期出现的黄疸有可能是生理性黄疸外,在其他时期出现的黄疸大部分是病理性的,必须进一步检查找出原因。

1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出生后,因红血球的寿命较短,红血球代谢率的增加,会产生较多的胆红素。但此时因为肝脏的功能尚未成熟,无法处理过多的胆红素,而且孩子的肠肝循环能力强,所以容易造成黄疸。

大多数的孩子,会在出生后第2~4天开始出现黄疸,在第4~5天左右达到高峰,而在第7~14天内自行消退。胆红素值常可达到11~12毫克/毫升,但很少超过15毫克/毫升。

2 与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

● 早发性——母乳喂养性黄疸。发生于孩子出生后1个星期内,由于孩子不太会喝奶或喝得不够,造成身体利用代谢脂肪的行为来产生热量,血液中的脂肪酸浓度上升,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而使得间接型胆红素被游离出来,造成黄疸。所以说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哺喂母乳,1天至少喂8~12次以上,可以预防这种黄疸发生。需注意的是此时如果添加葡萄糖水或是开水,反而会使黄疸情形加剧。

● 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常见于出生10~14天的孩子,可持续2~3个月才能完全消退,这与母乳中一种特别成分有关。一般而言,与母乳有关的黄疸很少有严重的病情,所以不需要因怕黄疸出现而停止哺喂母乳。

3 病理性黄疸

若是黄疸出现太早(第一天出现)、上升得太快,或持续的时间太久(超过两个星期以上,即“延迟性黄疸”),都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

伴随着病理性黄疸会出现其他症状,在新生儿期,可能会出现活动力降低、嗜睡、吸吮力减弱、呕吐、厌食、哭声尖锐等,阻塞性的黄疸也会造成灰白便与油腻便。此时新生儿脑部尚未发育完全,过高的胆红素容易侵入脑部,造成核黄疸,使脑部受到严重的破坏。

造成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如下:

● 胆红素产生过多:溶血性疾病,如胎儿母亲血型不合(母亲O型,孩子A型或B型)、蚕豆症等;头皮血肿、肾上腺出血、脑出血等;肠肝循环增加,如肠阻塞、幽门狭窄等。这类黄疸是以间接型的胆红素上升为主。

● 胆红素排泄不良:代谢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甲状腺机能降低等;阻塞性疾病,如肝炎、胆道闭锁等。

● 胆红素产生过多及排泄不良:如泌尿道感染、败血症等等。

婴幼儿期

alt

1 婴幼儿期黄疸

常见的原因包括蚕豆症、肠阻塞、胆道囊肿、肝炎(如EB病毒引起)、感染等。

2 黄疸发生时该怎么办

不管是何种形态的黄疸,最重要的是要带孩子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区分是生理性黄疸或者是病理性黄疸。

3 生理性黄疸

如果是生理性黄疸,父母则不必太担心,等待孩子自行消退即可。

4 母乳喂养有关的黄疸

孩子出生后尽早喂母乳(一天至少8~12次)是避免“早发性—母乳哺喂性黄疸”发生的重要办法。如果孩子的黄疸到2~3周还很明显的话,可以考虑检验血中胆红素,以排除其他原因或证实仅是“晚发性—母乳性黄疸”。

至于黄疸儿能否继续喂母乳,根据医生的建议,“在胆红素数值15~17毫克/毫升时”仍可放心地哺喂母乳。如果超过此数值时,可以和医生研究比较适合你孩子的喂养方式和解决办法。如果考虑暂时停喂母乳时,一定要按照孩子平常吃奶的频率继续将母乳挤出来,否则,当孩子黄疸退了时,母乳也会没了。

5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则必须根据产生的原因加以治疗。治疗的方法包括:

● 照光治疗:利用特殊波长的光(白光、蓝光)可以使间接型胆红素转变成无毒性的物质,并易于排泄。

● 交换输血:常用于严重型溶血性疾病,利用交换输血,换掉孩子80%的红血球,除去含高量胆红素的血液。

alt

● 药物:利胆剂可以增进肝脏酵素的活性,使得胆红素易于被肝脏吸收,转化成水溶性结合型胆红素,有些利胆剂可以刺激胆汁的流通,使得胆红素得以排入肠道。

● 处理的个别原因

胆道闭锁:“胆道闭锁”指的是因肝外及肝内胆道系统的渐进性发炎,造成胆管的纤维化进而阻塞,导致胆汁无法从肝脏顺利流入十二指肠的一种疾病。

确定是胆道闭锁时,开刀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如未接受手术,病人通常在2岁前会因肝硬化死亡。目前最为大家认同的手术方式为“葛西氏手术”,也就是把闭锁的胆道切除,将小肠连接至肝门,使胆汁能自肝脏重新流入肠道内,而且愈早接受葛西氏手术,成功率越高。

婴儿肝炎症候群:约有50%可以找到原因,其中以“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常见。对于此病,目前并无特殊治疗药物,仅能做“支持疗法”,也就是根据现有的症状发生凝血障碍、黄疸)加以对症治疗,使之不再恶化。并注意其营养合理搭配,这类的患儿约80%可在1个月后痊愈。

泌尿道感染:找出病菌,选择适合的抗生素。

alt


医生咨询站

由于有些新生儿的黄疸常可能被误认为生理性黄疸,而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下列建议仅供参考:

1.注意黄疸变化的程度:每天应该抱着新生儿到阳光充足的地方。观察黄疸的情形,如果皮肤泛黄的速度太快,或泛黄已到大腿的部位,则需将孩子带到医院做进一步的处理。

2.注意有无病理性黄疸的症状:如发热、嗜睡、吸吮力和活动力降低、哭声尖锐等,如果有上述症状,就必须立即就医。

3.注意观察孩子大便的颜色:大便颜色是早期诊断胆道闭锁的重要依据。将大便情况记录在孩子健康手册中,以图片区分大便颜色,将其分别标为1、2、3、4、5、6。孩子大便属于淡黄色或灰白色,且有持续性黄疸,便应及早就医寻求进一步诊断。

4.给予孩子足够的喂食,不要给黄疸孩子喝葡萄糖水、开水,这样反而会加重黄疸症状。如果孩子排便较少,可以用肛温计刺激肛门,促进孩子排便以减少胆红素的再吸收。

5.在还没拿到新生儿检查报告之前,孩子应该要避免接触奈丸、紫药水、磺胺类药物等会引起溶血的物质。

6.如果前一胎曾经有严重黄疸,下一胎也有可能发生,所以怀孕及生产时应该告诉医生,并选择有换血设备的医院待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