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

声乐艺术,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中最具视听效果的舞台艺术之一,其对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要求非常严格,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与歌唱者的声音状态、情感表现、舞台气质等都息息相关。掌握这些关键因素并不是仅仅通过简单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传道、解惑”的传统教学方式就能获得的。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声乐教学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因为无论是练声还是演唱,正确的歌唱感觉(呼吸、通道、位置、韵味、表演方法等各方面的把握)和对作品内涵的领悟都是极其抽象的概念,简单的口传心授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声乐课堂上,如何高效地,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成为摆在每位声乐教师永恒不变的探究课题。

灵活多变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使枯燥的描述生动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吸收、了解声乐知识、掌握演唱技能。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要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并把握好适合自己的音域,找到最美好的声音色彩。

一、声乐教学要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

1.传统声乐教学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课堂里,教师是声乐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与学生通常是一对一的形式,老师一边弹着钢琴,一边给学生做范唱。教师以自身的示范歌唱方法和风格影响学生,这也是学生掌握和领悟歌唱感觉的唯一途径。然而,每个人嗓音条件在腔体大小、声带厚薄、会厌卷曲程度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声乐训练首先要以学生嗓音条件为依据,才能挖掘出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最佳声音效果。传统教学课堂,学生在模仿老师范唱的同时,建立起来的往往并不完全是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歌唱感觉。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违背了因材施教的科学原则。

2.启发式声乐教学的概念界定

每个声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都不尽相同,绝大部分声乐教师都是在继承借鉴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模式,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科学创新。比如,我是金铁霖教授的学生,我在声乐课堂上更多地展现出的就是金老师教学体系的内容和教学风格。但是,我从事声乐教学这些年来,并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金老师的教学模式,而是在老前辈、老专家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不断归纳、创新,经过自己的总结提炼,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及一系列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就是我不断追求的“继承和创新”。其中,灵活多变的启发式声乐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较为新颖的方法。其实,所谓启发式声乐教学就是一种以学生自身特点为导向,以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手段,以老师的指导为驱动,帮助学生在歌唱中领悟、鉴别、实践,从而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科学的歌唱方法和演唱风格。

3.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我们所讲的启发式声乐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歌唱方法并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启发式声乐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体现在各个方面:用生活中的例子、形象生动的比喻、师生的互动、共同研究交流等。教师的启发是一种驱动力,是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展现的。比如我在声乐教学课堂中,讲到了某一问题,学生一时做不到时,我会采用各种各样生动的比喻或具体的故事来启发他们,挖掘其潜能。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歌唱和表演所带给他们自身的感受不是单纯从模仿和范唱中就能得到的,它是一种细微的切身体验,体验成功、体验自信、体验自己的歌唱感觉。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和能力,通过启发式和个性化的声乐教学,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找到正确的歌唱感觉。

二、启发式声乐教学与声音通道的建立

我们知道,全身的歌唱和通透的声音首先有赖于通道的建立。声乐课堂中,我告诉学生通道就是身体的后通道,是身体的中轴线,垂直于地面。这样讲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理解了道理并不代表有能力做对。这时候作为老师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学。所以,我提出了“十字”声音通道中的“纵与横”与“放风筝”中的“支点与通道”的形象概念。

“十字”声音通道,是指声乐演唱中声音的纵与横相中和的一种全身歌唱状态。但是在讲建立声音通道的时候,要先忽略横,只讲纵,这样学生的目光才能集中于纵向的打开。纵其实就是建立歌唱的通道,讲求上下通畅、腔体打开、气息贯通,达到运用混合声的要求。在这里,要反复告诉学生纵的重要性,纵是体现声乐四性中科学性的重要环节。没有了纵,喉头就会高,声音就不能进入通道。没有建立通道的声音,高低音区就不能获得统一。而这种情况下,无论咬字归韵、二度创作、舞台表演多么完美,都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声乐”,声是第一位的,如果声音不科学,后面的乐也就无从谈起,更不用提及声乐的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了。通道的建立对歌唱而言至关重要,但是,通道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是十分抽象和难以把握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还是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启发式教学。

首先,我提出“上哼下叹”,并在课堂上一直强调这四个字,提醒学生时刻保持“上哼下叹”的歌唱感觉。这样做,才有可能在某个瞬间捕捉到通道,体会到通道的感觉。其次,在建立通道时,学生常犯的错误就是很难兼顾哼与叹,往往只能顾及一头,要么是有了哼丢了叹,或者是叹了气又丢了哼,要么声音散开了,要么找不到歌唱支点了,等等。对于没有哼的学生,我就让他想象悲伤的事情,让他感受小声哭泣的时候声音应该是从哪里发出来的。这样学生自己就比较容易体会到哼鸣的感觉和哼鸣的位置。对于丢掉了叹的学生,我会问他:“《西游记》里面唐僧师徒四人,你觉得谁的声音最适合歌唱?哪个人声音的气息是叹下来的?”这时,学生自己会想到猪八戒,同时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模仿猪八戒那种叹的感觉。当他们体会到了下叹的感觉之后再让他们唱一次,声音就正确了,通道感也就有了。只有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了通道的感觉并且获得了通透的声音,学生才能真正迈出正确演唱的第一步。所以说,这种通道感的获得并不是言传就能做到的,而是通过灵活多变的举例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才能逐渐掌握。

其次,对于声音变散了,没有了发声支点的学生,我便给他们讲述“猫和鱼”的例子。我用猫对于鱼的这种敏感和追求程度打比喻,提醒学生要挂住哼鸣捕捉支点,使学生既做到有哼,又有叹,支点位置也就容易获得了。另外,对于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而言,要想建立通道,也可以采用其他灵活多变的方法。比如唱一些有利于建立通道、具有美声风格的作品,像中国歌曲《飞出这苦难的牢笼》《渔光曲》,外国歌曲《漫步街上》等。当学生通过歌曲的练习感受到了有通道的声音,那么其中的道理就自然明白了。

三、启发式声乐教学在调节音色中的应用

歌唱方法除了要具备通畅的声音、宽广的音域、清晰而又具艺术感的吐字以外,音色和风格方面的打造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体现出一个歌者自身独特的声音特点,是个性化的展现。这种音色与风格的建立更是声乐教学过程中的难题。我们给学生讲发声方法的时候要以科学、系统的理论为依据,但是音色和风格的建立必须因人而异。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所以音色的调节更要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才能避免事倍功半。换句话说,音色和风格的选择必须适合学生才是最可取的。只有学生自我感觉到某种声音是自己最独特、最美丽的音色的时候,那才是真正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声音。老师应当通过启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音色。

首先,老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优秀的声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审美标准和敏锐的听觉感受,就像高级的汽车工程师一样,具备通过汽车发动机声音的毫厘之差即可辨别出发动机性能好坏的能力。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制定适合每位学生的音色调整方案。其次,音色的定位要与演唱的作品相符。建立歌唱通道是根本条件,通道中借助支点调整音色是必要条件,而演唱作品是最终目的。通过科学的手段调整出好的音色是十分关键的,因为音色要为作品服务。最终,不同音色的建立和调整需要把握好平衡的问题。我在声乐课堂中会用“秤与砣”这个形象的比喻,启发学生科学地调节声音、气息,以及色彩等方面的平衡。

我告诉学生,“秤和砣”概念中的“秤”用来比喻通道,是具有通畅性混合声的后通道之所在;这里的“砣”指支点,是为了在通道中调节音色平衡的声音着力点之所在。歌者演唱时如同一个倒立的秤立在身体里,帮助歌者在歌唱时获得声音的协调均衡。支点的选择和应用是灵活多样的,这就如同秤与砣的关系。秤是直的,但是砣的位置却不是固定的,它的作用是保持平衡,因此秤承载的重量不同,砣的位置就要做相应地改变。只有灵活地定位“砣”,才能始终保持住声音的平衡(参见中篇第四章“秤与砣”)。

在教学时,有的学生声音唱得太重太压,而有的学生唱得太轻太浅。唱得重了,高音上不去,声音容易窝喉;声音位置浅了,便是提气,容易掐喉咙,使真假声混合比例失调。此时我会再次提醒学生要动一动自己的那个“砣”。如果唱得过重了,就应该把砣相应地上移;唱得浅了,就应该把砣相应地下移。这样通过调整砣的位置,来调节声音的平衡,并要注意循序渐进,方能获得声音的最佳色彩。

四、启发式声乐教学在感悟作品和激发情感中的应用

歌唱艺术是歌者通过声音来诠释作品内涵的艺术。因此歌唱既是“声”的艺术,更是“音”的艺术。“音”中包含咬字吐字、歌唱韵味、表演风格、音乐修养等各方面因素,它是演唱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其中,孕育感情尤为重要,因为感情是歌唱者和听众产生共鸣的重要途径。因此,孕育感情、准确地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人物情感是声乐表演能感人至深、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也是歌唱艺术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为了培养学生表现作品的能力,教师要从多个方面来启发学生。

首先,用启发式声乐教学来树立学生歌唱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展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因此,在练习之前,应当尽可能通过阅读等方式去了解作品所表现的时代。间接地体验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并在演唱时借助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才能使自己的演唱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歌者,首先要热爱歌唱,培养自己强烈的表现欲。只要歌唱的感觉找到了,就有了底气,有了自信,感情才能自然地流露出来,而自然的感情才是真挚的感情,才是能打动人的感情。

其次,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增强艺术表现力。每个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音乐修养、领悟能力和表演经验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作品的诠释就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作为老师,就要帮助学生认识那个时代、那段历史或者再现那样的生活场景,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自然会被激发出来,使自己融入其中,自然忘我地完成角色的塑造和作品的诠释。学生个性化思考之后迸发出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这种个性化的思考要比教师不厌其烦地示范的效果好得多。

教学实例:《贵妃醉酒》

老师首先要给学生讲述《贵妃醉酒》的内容和背景:一日,唐玄宗设宴百花亭,约杨贵妃一同赏花饮酒。杨贵妃先到了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而唐玄宗的车驾竟一直没来。这时,突然传来皇帝到了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于是竟忘乎所以,沉醉失态。只有当学生了解了这个故事背景之后,才能感悟到其中情感的交叠,才会通过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艺术洞察力以及音乐表演能力将感情展现出来,这种真挚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决不能只依靠“你问我答、你讲我授”的简单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能够展现作品内容的真情实感,最终达到以情带声,以声感人,声情并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