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节 紫菀

Ziwan

ASTERIS RADIX ET RHIZOMA

紫菀Aster tataricusL.F.为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河北、安微、江苏等省有栽培。以根和根茎入药,性温、味辛苦,具温肺下气、祛痰、止咳和利尿等功效。紫菀主要病害有白绢病、黑斑病、斑枯病等。

一、紫菀白绢病

(一)症状

病菌为害植株基部与土面交界处及地下根茎部,引起皮层组织变褐腐烂,上生白色绢状菌丝体和油菜籽状菌核。近土面叶片受害,产生水渍状黄褐色不规则圆形轮纹斑,也有辐射状菌丝和较小的菌核。叶柄病斑梭形至长条形,扩展一周后,使叶萎垂,根茎腐烂加剧。

(二)病原

病原为主要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目、小菌核属真菌。此外,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一种腐霉菌Pythium sp.也为害紫菀较深的不定根。

(三)发病规律

病菌的菌核散落在土壤中,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种栽也可带菌。病菌不产生孢子,主要靠菌丝生长扩展为害。菌核随水流、病土转移传播,一般6~10月发生,高温和湿润的砂壤土有利于发病。

(四)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改进耕度和栽培方法;选用无病种栽。

(2)及时拔除田间中心病株,并使用石灰处理病穴;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于植株基部及其周围地面。

二、紫菀黑斑病

(一)症状

病菌为害叶片及叶柄。通常在植株外围叶片的两面产生病斑。病斑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直径5~25mm,略呈轮纹状,边线明显。叶柄上病斑梭形,暗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上生极细小的黑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斑多时相互汇合,导致叶片局部或整株枯死(图7-99)。

(二)病原

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e (Fr.) Keissl.,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链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深色,单枝,4~10根束生,少数单生,顶端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形,黄褐色,4~13个横隔膜,0~4个纵隔膜,隔膜处缢缩。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或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扩大为害。5~10月为发病期。高温、高湿时发病较重。

(四)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2)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的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天喷1次,交替使用,连续喷3~4次。

三、紫菀斑枯病

(一)症状

病菌侵害叶片产生圆形病斑,病斑直径2~4mm,中心灰白色,边缘颜色较深,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图7-100)。

(二)病原

病原为紫菀壳针孢Septoria tatarica Syd.,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壳针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孔口突破叶表皮外露,器壁膜质,黑褐色。分生孢子长针状,无色,具多个隔膜。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在东北地区病害于7~8月发生。

(四)防治措施

(1)搞好田园清洁,销毁病残体。

(2)发病前喷施1:1:600的波尔多液,生长期喷施50%多菌灵1000倍液1~2次。

(丁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