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节 黄芩

Huangqi

ASTRAGALI RADIX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属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有清凉、解热,消炎、健胃等作用。主产于我国北方各省,四川、云南等省也有分布。黄芩病害主要为白粉病和白绢病。

一、黄芩白粉病

(一)症状

病菌可侵染黄芩地上的所有组织和器官,但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期为圆状小斑点,以后随着病斑扩大汇合而布满整个叶面。叶的两面生白粉状斑,好像撒上一层白粉一样。这些白粉是病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图7-97)。

(二)病原

病菌为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属真菌。它的无性世代为脉革粉孢菌Oidium ambrosiae Thum.,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淡色菌科、粉孢属。菌丝在寄主表面寄生,呈白粉状物,在寄主体内形成吸器,靠吸器获取养分。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圆柱形,无色。分生孢子串生,椭圆形,大小24~45μm×13~2μm。有性世代的闭囊壳扁球形,暗褐色,表面着生菌丝状的附属丝,内含多个子囊。子囊椭圆形,无色。子囊孢子广椭圆形或近球形,单胞,无色,大小18~30μm×12~20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残体或以菌丝体在被害寄主植物上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侵染寄主,造成初次侵染。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可进行再次侵染加重危害。温湿度条件、栽培管理水平与病害的发生流行关系较大,如植株长势弱者有利病害的发生,当田间温湿度适合时,白粉病很易流行。

(四)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注意田间通风透光,防止脱肥早衰等。

(2)发病初期可用50%代森铵10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或喷洒0.2%可湿性硫磺粉喷施。

二、黄芩白绢病

(一)症状

黄芩白绢病为黄芩地下部主要病害,病菌主要为害主根。发病初期地上部叶片正常,根部出现褐色病斑,病斑上长有灰白色菌丝体,并黏结土粒覆盖在病斑上,随着病程的发展主根腐烂,局部组织变绿,地上部开始萎蔫,叶片出现褐色斑点呈叶枯症状(图7-98)。后期主根皮层全部腐烂,仅保留部分纤维状物及黑褐色木质芯,根周围及土壤中产生许多褐色粒状菌核。

(二)病原

病菌为齐整小菌核Sclerotium rolfsii Sacc.,为半知菌亚门、无孢目、小菌核属真菌。菌丝体白色,棉絮状,伴有绢丝一样的光泽,该菌在土壤中向四周呈辐射状蔓延。产生的菌核似油菜子大小,性状各异,褐色或暗褐色。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越冬的病原菌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当温度湿度适宜时,越冬的病原菌开始生长蔓延,侵入寄主引起发病。一般情况下此病只能引起局部组织发病,但遇到多雨年份,部分菌核和菌丝被冲散而随水流传播。高温多雨多湿病菌生长快,为害程度加重。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38℃,发病的适宜温度是30℃~34℃。每年7~8月为该病盛发期,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发病加重。

(四)防治措施

(1)选择地势高的、通风好的、土壤疏松的地块种植。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

(2)发病初期将病株连土一起去除销毁,并在病穴周围灌药或撒石灰粉消毒,灌药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丁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