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各论
第一单元 药用植物病害
第七章 根及根茎类药材病害
第一节 人参、西洋参
Renshen、Xiyangshen
GINSENG RADIX ET RHIZOMA、PANACIS QUINQUEFOLII RADIX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叶及果实入药,具有大补元气、强心救脱、益心复脉、生津安神功能。我国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也有栽培。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也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美国、加拿大,1978年引入我国,以根入药,具补中益气固脱生津、安神等功效。
国内外已有记述的人参、西洋参病害40余种。在侵染性病害中,根部病害主要有锈腐病、菌核病、疫病、根腐病、黑腐病、灰霉病、细菌性烂根病、根结线虫病等。其中,为害严重的是锈腐病,各年生参根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0%~40%,严重的地块发病率可高达90%以上。茎部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猝倒病、枯萎病和黑斑病等。其中,立枯病主要侵染一二年生幼苗,严重时可造成参苗成片死亡;枯萎病主要侵染四至六年生参株的茎部和茎基部,严重时全茎枯死、茎基部腐烂、全株倒伏,发病率为10%~30%。叶部病害主要有黑斑病、疫病、炭疽病、白粉病、锈病及病毒病等。其中,黑斑病发生和为害严重,发病率为50%左右,严重时可达70%~90%。果实和种子病害主要有黑斑病和白粉病,尤以黑斑病为害严重,常造成种子绝收。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有红皮病、日灼病、冻害、烧须、生理性花叶病等,其中红皮病在一些地方发生严重。近几年,受气候的影响,冻害发生频繁,常造成人参、西洋参绝收。上述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人参、西洋参的产量和质量,给参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一、人参、西洋参猝倒病
(一)症状
发病初期,在近地面处幼茎基部出现水浸状暗色病斑,扩展很快,发病部位收缩变软,最后植株倒伏死亡(图7-1)。若参床湿度大,在病部表面常常出现一层灰白色霉状物。
(二)病原
病原为德巴利腐霉Pythium debaryanum Hesse,为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体白色绵状,繁茂,菌丝较细,有分枝无隔膜,直径2~6μm。孢子囊顶生或间生,球形至近球形,或不规则裂片状,直径15~25μm。成熟后一般不脱落,有时具微小乳突,无色,表面光滑,内含物颗粒状,直径19~23μm。萌发时产生逸管,顶端膨大成泡囊,孢子囊的全部内含物通过逸管转移到泡囊内,不久,在泡囊内形成游动孢子30~38个,泡囊破裂后,散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无色,大小4~10μm×2~5μm,侧生2根鞭毛,游动不久便休止。卵孢子球形,淡黄色,1个藏卵器内含1个卵孢子,表面光滑,直径10~22μm。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的腐生性极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中,腐霉菌的存活量大。病菌一经侵入寄主,即在皮层的薄壁细胞组织中很快发展,蔓延到细胞内和细胞间,在病组织上产生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后期又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在土壤中越冬的卵孢子能存活1年以上。病菌主要通过风、雨和流水传播。腐霉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16℃。在低温、高湿、土壤通气不良、苗床植株过密的情况下,对植株生长发育不利,却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及侵染。另外,在参田透水性差、易积水的情况下,亦利于病害的发生。
(四)防治措施
(1)药剂拌种 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0.2%。
(2)加强田间管理 要求参床排水良好,通风透气,土壤疏松,避免湿度过大并防止参棚漏雨。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在病区浇灌500倍硫酸铜溶液。
(3)发病期喷药 在苗床上进行叶面喷洒1:1:180波尔多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
二、人参、西洋参立枯病
(一)症状
发病部位主要在幼苗的茎基部,距土表3~6cm的干湿土交界处。发病初期,茎基部呈现黄褐色的凹陷长斑,被害组织逐渐腐烂、缢缩。严重时,病斑深入茎内,环绕整个茎基部,破坏输导组织,致使幼苗倒状、枯萎死亡(图7-2)。出土前遭受侵染,小苗不易出土,幼芽在土中即烂掉。在田间,中心病株出现后,迅速向四周蔓延,幼苗成片死亡。病部及周围土壤常见有菌丝体。
(二)病原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淡灰色,后褐色。菌丝有隔,直径8~12μm,分枝呈直角,分枝处缢缩,离分枝处不远有一隔膜,以后菌丝变为淡褐色,分枝与隔膜增多。可形成形状不规则的菌核,直径1~3mm,褐色,常数个菌核以菌丝相连,菌核表面菌丝细胞较短,切面呈薄壁组织状。该病菌不产生分生孢子。
(三)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菌核在病株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丝核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5~6cm土层内温度、湿度合适,菌丝便在土壤中迅速蔓延,从伤口或直接侵染幼茎为害。菌核则可借助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而传播。在东北,6月下旬是立枯病的盛发期,有时可延至7月上旬。高温干燥,土温在16℃以上,湿度在20%以下,病菌便停止活动。早春雨雪交加,冻化交替常导致立枯病大流行。黏重土壤的低洼地块是立枯病发生的危险区域,播种过密使参苗拥挤,影响空气流通,增加了参苗之间相互感染的机会。过厚的覆盖物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早春影响土壤温度的增加,造成出苗缓慢,而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
(四)防治措施
(1)土壤处理 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15g/m2,拌入约5cm土层内进行土壤消毒。也可在早春参苗出土后,用300~500倍上述药液浇灌床面。
(2)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土质肥沃、疏松通气的土壤,最好是砂壤土做苗床,要做高床,以防积水,并注意雨季排水。出苗后勤松土,以提高土温,使土壤疏松,通气良好。覆盖物不宜过厚。发现病株立即拔掉。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叶面及茎基部喷洒,每7~10天喷1次。
三、人参、西洋参黑斑病
(一)症状
黑斑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花梗、果实等,但以叶片受害为主。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至黑褐色,稍有轮纹,病斑多时常导致叶片早期枯落(图7-3)。茎上病斑椭圆形,黄褐色,向上、下扩展,中间凹陷变黑,上生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体,致使茎秆倒伏,参农俗称“疤拉杆子”(图7-4)。花梗发病后,花序枯死,果实与籽粒干瘪,果实受害时,表面产生褐色斑点,果实逐渐抽干,果实干瘪,提早脱落,俗称“吊干籽”(图7-5)。被害种子起初表面米黄色,渐次转为锈褐色。由黑斑病造成的根腐烂现象虽发生不普遍,但个别地区发病严重时,会造成减产。
(二)病原
病原为人参链格孢Alternaria panax Whetz.,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2~16根束生,褐色,顶端色淡,基部细胞稍大,不分枝,直或稍具一个膝状节,1~5个隔膜,大小16~64μm×3~5μm。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长椭圆形或倒棍棒形,黄褐色,有横竖隔膜,隔膜处稍有隘缩,顶部具稍短至细长的喙,色淡。该病菌主要侵染西洋参及五加科植物。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参籽、宿根、参棚及土壤中越冬。在东北,5月中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发展迅速。病斑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借风雨、气流飞散,在生育期内反复地引起再侵染,直至9月上旬。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是人参黑斑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关键因素。根据多年的调查分析,已明确了黑斑病流行的气象指数,即7月中旬田间病情指数达到25~40,旬降雨量超过80mm,相对湿度在85%以上,平均气温15℃~25℃,病害将大流行。
(四)防治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 保持棚内良好的通风条件,夏季减少光照。做好秋季参园清理工作,将带菌的床面覆盖物,清除烧毁,防止再次感染。春、秋季畦面以0.3%硫酸铜或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施肥时注意氮、磷、钾的比例,可适当提高磷、钾肥的比例,控制氮肥,特别是铵态氮肥的施入。
(2)选用无病种子,实行种子和参苗消毒 种子用多抗霉素200mg/kg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24小时,或按种子重量的0.2%~0.5%拌种。移栽时用多抗霉素200mg/kg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浸泡参根1小时,凉干后定植。
(3)参苗出土后及时用药预防 一般用0.3%硫酸铜消毒,展叶期喷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多抗霉素100~200mg/kg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生长期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集中消毁。对严重病区可喷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再对健康参苗喷波尔多液1:1:120于叶面。
四、人参、西洋参锈腐病
(一)症状
锈腐病菌主要为害人参、西洋参的根,地下茎及越冬芽上也有发生。参根受害,初期在侵染点出现黄色至黄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锈褐色病斑。病斑边缘稍隆起,中部微陷,病健部界限分明。发病轻时,表皮完好,也不侵及参根内部组织,严重时不仅破坏表皮,且深入根内组织,病斑处积聚大量干腐状锈粉状物,停止发展后则形成愈伤的疤痕。有时病组织横向扩展绕根一周,使根的健康部分被分为上下两截。如病情继续发展并同时感染镰刀菌等,则可深入到参根的深层组织,导致软腐,使侧根甚至主根横向烂掉。一般地上部无明显症状,发病重时地上部表现植株矮小,叶片不展,呈红褐色,最终可枯萎死亡。病原菌侵染芦头时,可向上、下发展,导致地下茎发病倒伏死亡;如地下茎不被侵染,则地上部叶片也不会萎蔫,但生长发育迟缓,植株矮小,影响展叶,叶片自边缘开始变红色或黄色。越冬芽受害后,出现黄褐色病斑,重者往往在地下腐烂而不易出苗(图7-6、图7-7)。
(二)病原
病原为4种柱孢属真菌:①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Zinss) Scholten;②Cylindrocarpon panacis Matuo et Miyazawa;③Cylindrocarpon obtusisporum (Cooke & Harkness) Wollenw;④Cylindrocarpon panicicola (Zinss.) Zhao,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柱孢属真菌。4类致病锈腐菌中,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和Cylindrocarpon panacis的致病性较强,而Cylindrocarpon obtusisporum和Cylindrocarpon panacicola的致病性较弱。气生菌丝繁茂,初白色,后褐色。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球形,黄褐色,间生、串生或结节状。分生孢子单生或聚生,圆柱形或长柱圆形,无色透明,单胞或1~3个隔膜,少数可达4~6个,孢子正直或稍弯。锈腐病菌为弱寄生菌,虽然普遍存在于土壤中,但因其生长缓慢,不易自土壤分离,须用特殊培养基方可测定土壤含菌量,在参根病部则很易分离到病菌。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2℃~24℃,只侵染人参、西洋参。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为土壤习居菌。参根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可被侵染为害。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宿根和土壤中越冬。一旦条件适宜,即可从损伤部位侵入参根,随带病的种苗、病残体、土壤、昆虫及人工操作等传播。参根内都普遍带有潜伏的锈腐病菌,带菌率是随根龄的增长而提高的,参龄愈大发病愈重。当参根生长衰弱,抗病力下降,土壤条件有利于发病时,潜伏的病菌就扩展、致病。土壤黏重、板结、积水,酸性土及土壤肥力不足会使参根生长不良,有利于锈腐病的发生。锈腐病菌的侵染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不严格,自早春出苗至秋季地上部植株枯萎,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但侵染及发病盛期是在土温15℃以上。锈腐病在吉林省的发病时期,一般于5月初开始发病,6~7月为发病盛期,8~9月病害停止扩展。
(四)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选地势高燥、土壤通透性良好的森林土或农田地栽参。栽参前要使土壤经过一年以上的熟化,精细整地做床,清除树根等杂物。改秋栽为春栽,移栽时施入鹿粪等有机土壤添加剂,对锈腐病防治效果明显。
(2)精选参苗及药剂处理 移栽参苗要严格挑选无病、无伤残的种栽,以减少侵染机会。参苗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浸根12小时,可减轻锈腐病的发生。
(3)土壤处理及清除病株 播种或移栽前用木霉制剂20~25g/m2进行土壤处理。发现病株及时挖掉,用生石灰对病穴周围的土壤进行消毒。
五、人参、西洋参疫病
(一)症状
疫病菌为害人参、西洋参的叶、茎、根。叶片病斑呈水浸状,不规则,暗绿色,无明显边缘;病斑迅速扩展,整个复叶凋萎下垂(图7-8)。茎上出现暗色长条斑,很快腐烂使茎软化倒伏。根部发病处呈水浸状黄褐色软腐,内部组织呈黄褐色花纹,根皮易剥离,并附有白色菌丝粘着的土块,具特殊的腥臭味。
(二)病原
病原为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Schroet.,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真菌。菌丝体白色,绵絮状,菌丝具分枝,无色,无隔膜。孢囊梗无色,无隔膜,无分枝,宽4~5μm,其上生1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无色,顶端具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大小32~54μm×19~30μm,萌发后产生数个至50个左右的游动孢子,偶尔孢子囊产生芽管。游动孢子圆形,在水中易萌发。藏卵器球形,无色或淡黄色,膜薄,表面光滑,直径30~36μm。雄器多异株生,侧生。卵孢子球形,黄褐色,表面光滑,直径28~32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合时菌丝直接侵染参根,或形成大量游动孢子囊传播到地上部侵染茎叶。风雨淋溅和农事操作是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人参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土壤板结、氮肥过多等均有利于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在东北参区6月开始发病,雨季为发病盛期。
(四)防治措施
(1)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并移出田外烧掉,用生石灰粉封闭病穴;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合适密度,注意松土除草;严防参棚漏雨,注意排水和通风透光。双透棚栽参,床面必须覆盖落叶。
(2)雨季前喷施1次1:1:160波尔多波,以后每7~10天喷药1次,视病情速喷3~5次;也可用5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58%瑞毒霉锰锌500倍液喷雾。
六、人参、西洋参灰霉病
(一)症状
灰霉病菌主要侵害叶片、茎部、花梗、果等人参地上部位,严重时还可侵染茎基部。叶片发病,多从叶尖或叶边缘开始,呈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渍状,展开后为黄褐色,边缘不规则、深浅相间的轮纹,病健交界明显,表面生灰色霉层(图7-9、图7-10、图7-11)。茎染病时,初期呈水渍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大量灰色霉层,严重时致病部以上茎叶枯死甚至不能正常出苗(图7-12)。果实染病时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受害果实不易成熟,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图7-13)。
(二)病原
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属于子囊菌无性型、葡萄孢属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淡白色,后灰色,可产生菌核。菌丝透明,宽度变化不大,直径5~6μm。孢子梗群生,不分枝或分枝,直立,有横隔,梗全长为315~958μm,直径为8.4~12.6μm。分生孢子丛生于孢梗或小梗顶端,倒卵形、球形或椭圆形,光滑,近无色,大小8.4~15.8μm×6.3~12.6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反复侵染发病。该病菌喜低温高湿,在寡照条件下,温度在15℃~25℃,如遇降雨,空气湿度在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棚架过低、通风性差加重病害发生。在掐花或掐果后留下伤口,受肥害、药害和日灼病发生时,寄主生长衰弱易诱发灰霉病的发生流行。
(四)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可适当增施磷、钾肥,如喷施0.5%磷酸二氢钾,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合理选择参棚形式,降低棚内湿度。
(2)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保持参园卫生,发现病叶和病果及时清除出参园,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田间病菌的再次侵染。
(3)减少植株损伤,及时药剂保护 在人参掐花或掐果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植株的损伤,操作后可喷施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保护。
(4)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七、人参菌核病
(一)症状
参根被害后,初期在表面生少许白色绒状菌丝体。随后内部迅速腐败、软化,细胞全部被消解殆尽,只留下坏死的外表皮。表皮内外形成许多鼠粪状的菌核。发病初期,地上部分与健株无明显区别,不易早期发现。后期地上部表现萎蔫,极易从土中拔出。此时,地下部早已溃烂不堪(图7-14)。
(二)病原
病原为人参核盘菌Sclerotinia schinseng Wang et Chen,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真菌。菌丝白色,绒毛状。菌核黑色,不规则形,大小不一,通常为0.6~5.5mm×1.7~15.0mm。在适宜条件下,菌核可萌发并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单生,无色,椭圆形。有性世代在自然条件下不易产生。病原菌生长的适温为12℃~18℃,最适温度15℃。其野生寄主有洋乳和沙参等。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核在病根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合适时,萌发出菌丝侵染参根。人参菌核病菌是低温菌,从土壤解冻到人参出苗为发病盛期。在东北4~5月为发病盛期,6月以后,气温、土温上升,基本停止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排水不良,低温、高湿及氮肥过多是人参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利条件。9月中下旬,土温降到6℃~8℃,病害又有所发展。有性世代在病害流行、传播中不占重要地位。
(四)防治措施
(1)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高燥的地块栽参。早春注意提前松土,防止土壤湿度过大,且利于提高土温。
(2)出苗前用1%硫酸铜溶液或1:1:100波尔多液进行床面消毒;及时发现并拔除病株,再用生石灰或1%~5%的石灰乳消毒病穴。
(3)发病初期用药剂灌根,可选择的药剂有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移栽前用上述药剂处理,可达到预防发病的作用。
八、人参、西洋参白粉病
(一)症状
西洋参果实受害最重。幼嫩果实染病,病斑上产生白粉状分生孢子,后枯死脱落。绿果、红果发病后,初呈乳白色褪绿斑,表面逐渐产生白粉,先僵化后变黑枯死,不易成熟。果柄受害后,皱缩畸形,最后枯死,果实脱落。叶片受害后,先出现量淡黄色不规则斑点,后出现白粉状物,即病原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多年观察未见产生闭囊壳。人参白粉病菌主要为害的部位也是果实,其次为嫩茎和叶片。症状与上相似,但后期在病部产生黑色点状物,即闭囊壳。
(二)病原
西洋参白粉病病原无性时期为粉孢菌Oidium sp.,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粉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生于叶表面菌丝上或由气孔伸出,直立、较长、不分枝、有隔、无色,大小84.8~190.5μm×8.5~12.7μm。分生孢子单生,少有2~3个串生,圆柱形或圆筒形,单胞、无色,大小31.8~53.0μm×14.8~21.2μm。始终未见有性阶段的闭囊壳。
人参白粉病病原为人参白粉菌Erysiphe panax Bai etWang,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属真菌。闭囊壳散生或聚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径97.5μm~137.5μm。附属丝在同一闭囊壳上长短不齐,长41.3μm~195μm。子囊4~6个,多数4个,椭圆形至广卵形,大小60.8~70.3μm×35.3~74.3μm。子囊孢子4~6个,多数4个,卵形、椭圆形至广卵形,大小19.8~30.3μm×13.8~17.5μm。无性阶段分生孢子圆桶状至近柱状,大小32.5~52.5μm×12.5~17.5μm。
(三)发病规律
一般在6月开始发生,7~8月蔓延较快,9月下旬停止发展。西洋参上发病率明显高于人参。山坡地、干旱地块发病较重,采种田发病率较高。
(四)防治措施
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控制病害发生蔓延,效果显著。
九、人参、西洋参炭疽病
(一)症状
炭疽病菌主要为害人参、西洋参的茎、叶及种子。叶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初为暗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一般直径为2~5mm,大者可达15~20mm。病斑边缘明显,呈黄褐色或红褐色眼圈状(图7-15)。后期,病斑的中央呈黄白色,并生出一些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干燥后病斑质脆,易破裂或穿孔。病情严重时,病斑多而密集、连片,常使叶片枯萎并提早落叶。茎和花梗上病斑长圆形,边缘暗褐色。果实和种子上病斑圆形,褐色,边缘明显。空气湿度大、连阴多雨,病部腐烂。
(二)病原
病原为人参炭疽菌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 Uyeda et Takimoto,属于半知菌亚门、腔胞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褐色,散生或聚生,初埋生,后期突破表皮。刚毛分散在分生孢子盘中,数量很少,暗褐色,顶端色淡,正直或微弯,基部稍大,顶端较尖,有1~3个隔膜,大小32~118μm×4~8μm。分生孢子梗圆柱状,正直,单胞,无色,大小16~23μm×4~5μm。分生孢子长圆柱形,无色,单胞,正直,两端较圆或一端钝圆,内含物颗粒状,大小8~18μm×3~5μm。有时,老熟的分生孢子含有油球。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和雨传播引起侵染。在生育期内,病斑上不断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在水滴中,分生孢子很易萌发,并长出芽管和附着胞。病菌可以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但在自然条件下,以直接侵入为主。降雨多,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在22℃~25℃条件下,潜育期为5~6天。在东北6月下旬开始发病,7~8月为盛发期。
(四)防治措施
(1)种子种苗处理 播种前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10~15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后播种。
(2)加强田间管理 通过调节参棚光照等措施,创造良好的光照、通风环境,以降低棚内温湿度,减少发病及再侵染的机会。入冬前搞好清园,烧毁枯枝残叶。
(3)药剂防治 防寒土撤去后,用1%硫酸铜溶液进行床面消毒;人参出土后的半展叶期,用多抗霉素200mg/kg进行叶面喷雾。生长季可几种农药交替使用,间隔期为7~10天。
十、人参斑枯病
(一)症状
叶面上病斑近圆形或多角形,黄褐色,中心部分颜色稍淡。后期病斑的发展常为叶脉所限。秋季病部长出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二)病原
病原为楤木壳针孢Septoria araliae Ell.et Ev.,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针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叶面生,聚生或散生,球形至近球形,器壁膜质褐色,大小51~70μm,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基部钝、顶端稍尖,具隔膜1~3个,略弯曲,大小15~27μm×1.5~2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斑枯病主要发生在人参生长的后期。天气干燥,气温较高有利于斑枯病的发生。老熟叶片较幼嫩叶片容易发生。在东北,通常8月叶片老熟以后发生。
(四)防治措施
(1)搞好清园 入冬前清理枯枝烂叶,减少越冬菌源。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2~3次,间隔7~10天。
十一、人参细菌性软腐病
(一)症状
软腐病菌主要为害根部。根部病斑褐色,软腐状,边缘清晰,圆形至不规则形,由小到大,数个连合,最后使整个参根软腐。用手挤压病斑,有糊状物溢出,具浓重的刺激性气味。病情严重时,整个参根组织解体,只剩下参根表皮的空壳。叶片受害,边缘变黄,并微微向上卷曲,叶片上出现棕黄色或红色斑点,呈不规则状。严重时,全叶片呈现紫红色,最后叶片萎蔫。萎蔫由可恢复性发展为不可恢复性。
(二)病原
(1)Pseudomonas caryophylli (Burkholder) Starr et Burkholder为石竹假单胞杆菌。菌体杆状,无荚膜,极生鞭毛,大小0.74~0.76μm×1.4~1.5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在普通细菌培养基上,菌落呈突起状,圆形,灰白色,有光泽,不透明,边缘整齐。此菌田间发病率不高,为2%~5%,严重达10%。
(2)Erwinia 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 Dye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菌体短杆状,周生鞭毛,无芽孢,大小0.6μm×1.1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在普通细菌培养基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菌落,污白色,稍凸起,表面光滑。此菌分离出现率约20%。
(3)Erwinia carotovorasubsp.atroseptica Dye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黑胫亚种。菌体短杆状,无荚膜,无芽孢,周生鞭毛多根。大小0.67μm×1.67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培养形状与上相似,菌落灰白色,边缘整齐。此菌分离出现率约80%。
(三)发病规律
上述病菌细菌大量存在于土壤中,是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来源。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参根。当参根生长健壮、抗病力强时,病菌就处于潜伏状态。当参根生长衰弱、生长条件不适时,出现虫伤、冻伤等各种伤口时,细菌侵入发病。
(四)防治措施
(1)移栽时防止参根受伤,不使用带伤口的种栽。
(2)选择高燥地块做床,防止土壤板结、积水。冬季注意防寒保护,防治地下害虫,减少伤口。
(3)用农用链霉素浇灌发病中心周围参床,可减轻为害。
十二、人参、西洋参根结线虫病
根结线虫病是由北方根结线虫引起,主要为害根部,在山东西洋参产区危害较重,在东北人参和西洋参产区也均有发生。
(一)症状
根结线虫主要为害参根,幼根遭受线虫刺激使侧根和须根过度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结,为该病害的主要症状特征。发病初期地上部症状不典型,但随着根系受害逐渐变得严重,地上部植株生长迟缓,参根水分和养分难以运输,造成植株弱小、叶片发黄、无光泽、叶缘卷曲、花果少而小等营养不良的现象。
(二)病原
病原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ne hapla Chitwood。参须根部膨大,根结外有明显的卵块,拨开根结后可分离到柠檬型线虫。雌虫会阴花纹有高而呈方形的背弓,尾端区有清晰的旋转纹,无明显的侧线,有时纹向阴门处弯曲。雌虫的口针向背部弯曲,口针基部球与针干结合处缢缩呈明显锯齿状。
(三)发病规律
主要以卵、幼虫和雌虫在病根、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卵囊团在土壤中存活能力强,在5~50cm土层中均可越冬。10℃以上开始生长发育,12℃以上侵染寄主,25℃~30℃生长发育最好,42℃下4小时死亡。5月初开始发病,6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11月中旬以后以卵、幼虫和雌虫越冬。前茬为禾本科作物的地块几乎不发病,而花生、大豆及蔬菜等作物的发病严重。另外,线虫的侵入造成伤口,有利于土壤中其他病原菌的侵入,造成复合感染使病害加重。
(四)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避免以花生等易感病的作物为前茬,宜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移栽前去除病弱苗,选用无根结的健康参根作种栽。
(2)化学防治 防治根结线虫的主要药剂是阿维菌素,以颗粒剂和乳油剂防治效果较好。在根结线虫为害初期施药,可用5%阿维菌素B2乳油4.5~5.5kg/hm2,或者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灌根,用量15.278~17.778kg/hm2。
十三、人参红皮病
(一)症状
参根表皮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浅红色至棕红色斑块,发病严重时红色斑遍及整个参根,患病部位表皮粗糙,变厚变硬,刮去得病表皮后内部组织正常。参根纤维素增加,韧性差(图7-16)。
(二)病原
人参红皮病为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在特定的土壤条件下,Fe2+、Fe3+、Al3+在参根周皮木栓层上积累、固定、氧化淀积和人参生理生化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发病规律
各龄人参均可发生红皮病。低洼地,土壤板结,积水,土温低等条件有利于红皮病发生。当年开荒,当年栽参,红皮病容易发生。耕作粗放,施肥不当,整地不好,枯枝烂叶过多,腐熟不好,有利于红皮病发生。
(四)防治措施
(1)采用隔年土栽参,精细整地,提高做床质量。最好筛土,将土内的有机物质充分腐熟,借此过程促进土壤当中的二价铁离子转化为三价铁离子,过程在土壤当中进行,避免栽参后再游离到参根表面进行该过程。
(2)选择高燥的地块做床,控制土壤的水分。挖好排水沟,加强松土次数,创造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环境,可减少红皮病的发生
(3)在易发生红皮病的低洼地块掺黄土,黑黄土比例最好达到4:6或5:5,可降低红皮病的发病率,减轻为害程度。
(4)施石灰增加土壤钙、镁量,提高土壤pH值,降低铁的有效性和铝的浓度,可减轻该病的发生。
十四、人参、西洋参日烧病
(一)症状
叶片受害,叶色浅绿带黄,叶缘呈黄褐色,最终呈现烧焦状,在叶柄处出现离层及早脱落,而茎秆正常无病(图7-17)。严重时,整个叶片及地上部分枯黄,干缩死亡。
(二)病原
日烧病为生理性病害。人参为喜弱光植物,光照过强时,气孔闭锁,蒸腾作用降低,叶片上温度过高,超过自身忍耐能力,叶绿素受到破坏,进而使叶肉组织失水、焦枯。阳光直射是叶烧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三)发病规律
参龄越小,日灼病越易发生。生育前期,叶片幼嫩,容易发生。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会加重为害程度。发生日烧病的参叶极易感染黑斑病,日烧病往往发生在参畦的池串两个边缘,尤其两侧易发病且较为严重。
(四)防治措施
(1)调节好参棚内的光照,前后檐长度要适宜,棚顶遮荫要适当,盛夏参棚受光率不宜超过25%,尤其是要减少直射光照射参床时间。
(2)炎热的夏季,温度高,光照强,可在参棚前后挂帘遮荫或插花,透光度大的参棚要加一层帘或青蒿遮荫,避免直射光。
(3)调节土壤含水量,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干旱。
(丁万隆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