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行仁教育

五、行仁教育

孔子的教育是全人教育,何谓全人,就是把人培养成完整的人,有人会说难道教育不是把人培养成完整的人吗?当然有,如果看我们身边多少学校只是注重专业知识,把学分作为评判标准,学习知识是为了就业,就业是为了生存,很简单,这就不是全人教育。孔子的全人教育是人才、人格、人文三方面结合起来,把人培养成完整的人,相当于素质教育。

先我们来谈全人教育,在人才上重专长,‘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问:“仲由可以从政吗?”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端木赐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情达理,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孔子把三人各自的长处说了出来希望季康子能够人尽其才,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的位置。‘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开始子贡听老师说自己是个器,可能有点凉水浇头了,因孔子说过‘君子不器’,于是接着问说是瑚琏,这不是一般的器,而是祭祀宗庙时贵重的盛器,喻为能做高才大用,后来子贡外交著称。《论语》中孔门十哲,每个都是人才。《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用现在的话来讲教学质量特别高,孔子所办的杏坛是真正的历史名校。

孔子是如何办成历史名校的,有什么方法,首先是因材施教,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来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样的问题‘听到了就立刻行动吗?’子路与冉求,不同的人两种答案,公西华看不明白,只能问,得到的解释是‘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因此要约束他。’有一天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顔回这四个人好像商量好了一样,都向老师孔子提出了同一个问题:问仁。孔子听了,对这四个学生居然给出了四个深浅不一,截然不同的答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顔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原来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樊迟知道这些,孔子认为也就够了;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孔子认为对司马牛来说,通过教育让他知道克服自己的性格特点,做到慎言慎行也就达到教育目的了;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就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了;顔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顔回才是最寄予希望的所以教育也深且比较全面。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雅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每个人的潜质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除了因材施教外还有启发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整句话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到苦思不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不到想说又不能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提示,如果老师讲出一方面的道理来,他不能类推出其他方面的道理来,就不要再教其他知识了。举几个《论语》中举一反三的事例,‘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为什么问孔子这个问题呢?因子贡做生意发了财,先贫后富,在穷时不卑躬屈膝,富时不骄矜放肆,请教老师自己的境界如何。孔子先肯定了子贡的功夫,但也指示了子贡未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子贡领悟了孔子的用意,于是又问:“《诗》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是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本是讨论如何看待贫富,但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举一反三进行思考。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子夏问孔子一个美丽的女子有着甜甜的笑脸,有着传神的眼睛,穿的一身白衣多么绚烂啊,为什么这幅画这么显眼,孔子告诉他先打好底色才能画出绚丽的画来,就这一问一答,难道孔子只是就事论事,不是,孔子在讲哲理。子夏听了这句话就领悟了,他说:“礼后乎!”礼仪是不是后于内容啊?是不是首先有诚敬之心、善良之心,然后才用礼节来表达呢?孔子听了以后很高兴,说‘起予者商也’,启发我的人就是卜商啊!现在开始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因为你从诗句中有所领悟能够举一反三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顔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顔回相比呢?顔回听说一件事就可以类推出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不过类推出两件事罢了。”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看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碰到不主动思考的人,孔子也没办法。为何要注重思考力的培养,在于思考力能决定人生高度。

《孔子家语》中有‘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顔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项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顔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顔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助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顔氏之了有矣。”’

孔子向北游览到农山,子路、子贡、顔渊在身边陪着。孔子向四面望了望,感叹地说:“在这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什么想法都会出现啊!你们每个人各谈谈自己的志向,我将从中做出选择。”子路走上前说:“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机会,白色的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像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盘旋舞动。我带领一队人马进攻敌人,必会夺取敌人千里之地,拔去敌人的旗帜,割下敌人的耳朵。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到,您就让子贡和顔渊跟着我吧!”孔子说:“真勇敢啊!”子贡也走上前说道:“我愿出使到齐国和楚国交战的广阔原野上,两军的营垒遥遥相望,扬起的尘埃连成一片,士兵们挥刀交战。在这种情况下,我穿戴着白色衣帽,在两国之间劝说,论述交战的利弊,解除国家的灾难。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得到,您就让子路和顔渊跟着我吧!”孔子说:“真有口才啊!”顔回后退不说话。孔子说:“顔回,过来,为何只有你没有志向呢?”顔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孔子说:“虽然如此,还是各人说说各人的志向,你就说吧。”顔回回答说:“我听说薰草和莸草不能藏在同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一类人。我希望得到明王圣主来辅助他们,使百姓不修筑城墙,不逾越护城河,剑戟之类的武器改铸为农具,平原湿地放牧牛马,妇女不因丈夫长期离家而忧虑,千年无战争之患。这样,子路就没有机会施展他的勇敢,子贡就没有机会运用他的口才了。”孔子表情严肃地说:“这种德行是多么美好啊!”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您选择哪种呢?”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这只有顔回才有这个想法啊!”三个人思考力不同境界则不一样,子路用战争手段解决纷争,子贡用外交,而顔回用道德让天下没有纷争,孔子赞赏与认同顔回用了‘美哉德也’。

讨论式教学,孔子与弟子们讨论,弟子与弟子讨论,《论语》就是一本孔子及其弟子讨论的语录体书籍,就是说话讨论的记录,如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又如问孝、问政、问仁、问礼、问士、问友、问事君、问为邦、问行、问成人等,由学生在课堂发问,孔子应答,有时孔子还开小型的座谈会,各自谈理想,谈某个特定问题看法。孔子这种讨论式教学风格不仅激发着人的自由思想,更是带出了学风。由于有教无类弟子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立场不同,观点、看法与主张不一样,在自由的学术环境中相互碰撞,对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的到来起到了引领作用,对历史产生巨大影响,也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学用相长,即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孔门弟子并不是像现在每天都去上课,边学习边实践,也没有学多少年毕业,弟子多是学与用,用与学交织,有位置就去为政,孔子还带着一帮弟子去参观见学,《论语》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说的是子游在武城作邑宰,相当于当乡长,孔子带着学生们到那参观,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牛刀呢?”意思是说,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不着施行礼乐教育。想不到子游却回答说:“从前我听到老师您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好使唤了。’”孔子听了便对身边的弟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只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对子游表示赞赏。

子路到蒲地去治理,三年之后,孔子出游正好经过这个地方,刚刚进入蒲地的境内,孔子就说:“善哉由乎!恭敬以信矣。”说仲由治理得不错,恭敬而诚信。‘入其邑,曰:“善哉由乎!忠信以宽矣。”’再往里走,进入了蒲城的城邑,又感叹地说:“治理得很好,仲由,忠信而宽厚。”‘至其庭,曰:“善哉由乎!明察以断矣。”’走到了县衙庭堂里,孔老夫子又感叹地说:“仲由治理得好,明察而善断!”这个时候,子贡拉着马缰就问了,说:“老师您还没有见到子路,但是却连续三次称赞他治理得不错,能不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孔子就说:“你看,我进入了蒲境,看到田地都都是行了整治,郊外的荒地也都开垦了,田间的水沟挖得特别地深,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恭敬而诚信,所以老百姓才会尽心尽力地去耕种;进入城邑,就是城的中央了,看到墙壁房屋高大而整齐,树木长得非常茂盛,这说明他忠信而宽厚,所以老百姓做事就不会苟且,不会偷懒;走到他的官衙大堂,大堂上很清闲,说明什么?说明他明察善断,所以老百姓才不来申诉打扰,没有什么要上诉的。”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子路正是因为他能够恭敬诚信、忠信宽厚,所以怎么样?老百姓对他的回报也是诚心诚意的,把他交代的工作,甚至不等他交代,都已经做得十全十美了。

以上两个例举可以看出孔门弟子有机会为政就把课堂学的东西用于实践,‘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把为政与学习很好的结合起来,有机会为政就去,不为政就回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