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白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周庄王十二年至周襄王九年(前685—前643年)在位,是春秋初年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桓公霸业的成功,固然与他本人才识胆略以及用人得当有关,而追根溯源,也是齐国几代君臣苦心经营的结果。

齐国是西周元勋姜尚的封地。灭商之后,因姜尚出谋最多,功劳最大,周王便封他到东方营丘(今山东淄博)做齐国诸侯。姜尚尊重当地民俗,发展齐国近海优势,交通工商,渔盐之利,得天独厚,很快国势强盛,民心归齐。周齐原有世代姻亲之好,成王时又授齐更多土地。东临大海,西至黄河,南近淮南河,北到无棣,这广大区域的侯国部落,均属姜尚节制,齐国又获得对诸侯的征伐之权,成为东方大国。

郑武公元年(前770年),周平王即位,镐京被戎族劫掠一空,关中地区人口锐减,荒凉萧条,形势严峻,军队也已溃散,只得将周朝国都从关中镐京迁到洛邑(今洛阳)。平王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王室,区域狭小,力量薄弱,天子自有的土地已所存无几。周王地小贡少,名义上保留“天下共主”的地位,却根本无力指挥诸侯。有的诸侯名曰“尊王”,实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夺霸主之权;有的诸侯则公然与周王作战。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构成了东周前期即春秋时期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争霸的实质是迫使各国向霸主贡赋,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春秋初年,中原地区的郑国一度颇有起色,小霸一时,终因国力有限而未成大气候。此时,晋国长期内乱,秦国偏隅西方,楚国盘桓于江汉流域,只有齐国是东方大国,地广物丰,具备称霸条件。齐桓公登位后,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改革,实力大增,最后成为中原霸主。

桓公之父是齐釐公,哥哥诸儿是齐襄公。襄公在位时,害死鲁桓公,压服有长期姻亲关系的鲁国,又插手郑国的内乱,等郑庄公去世,齐国已有称雄诸侯之势。齐襄公虽小有谋略,但生活糜烂,荒淫无道,行无准则,对臣属暴虐,终于使国家出现大乱征兆。为了不陷入齐国内乱的旋涡,齐襄公的两个弟弟都逃出齐国避祸。公子纠在管仲、召忽的辅佐下逃到鲁国(今山东曲阜);公子小白在鲍叔牙辅佐下逃到莒国(今山东莒县)。

周庄王十一年(前686年),齐国内乱发生。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联合大夫连称、管至父杀死襄公,无知自立为齐君。次年,无知被雍廪(齐大夫)杀死。齐国一时出现国无君主的局面。齐国贵族高氏、国氏派人到莒,请公子小白回齐;鲁庄公也速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和管仲回国。从路程看,莒国距齐国比鲁国近,管仲怕君位被公子小白捷足先登,先带领人马去拦阻小白一行。管仲赶到莒国通往齐国的必经之路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守候,等公子小白车队一到,便对准小白射了一箭。箭正巧射中小白的铜衣带钩,紧急关头,小白机智地伪装中箭,僵卧车上。竟然骗过了才智超人的管仲。鲍叔牙下令驱车速奔,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国都临淄。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便不再追赶;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也以为对手已除,就放慢了行进速度,六天后才到达齐国。

在大贵族高氏、国氏家族支持下,小白当了齐国君主,这就是齐桓公。他立即派军队阻挡护送公子纠的鲁军。鲁国很不甘心,一直企图赶桓公下台,以公子纠取而代之。公元前685年秋天,齐鲁两军会战于乾时(今山东博兴县南),鲁军大败,连鲁庄公的战车都落入齐军手中,退路被截断,鲁国的汶阳(今山东宁阳县北)也被齐军夺去。齐国派使者送信给鲁国,提出:“子纠是齐君兄弟,不忍心亲手杀他,请鲁国代为处置;管仲和召忽是齐君的仇人,齐君要亲自杀他们解恨,请鲁君将他们押送齐国。如不答应,齐国对鲁国就要采取军事行动。”鲁庄公不敢公开与齐国抗命,只好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鲁国的施伯深知管仲的才能,警告鲁庄公说:“齐国要管仲回去,并非想杀死他,而是要重用他。管仲一旦任用,必将威胁鲁国,不如杀了他,把尸首交给齐国。”鲁庄公不敢,便用囚车装押管仲去齐。

作为公子纠的谋士、齐桓公的政敌,管仲返齐当然是凶多吉少。齐桓公发兵攻鲁时,确实想擒拿管仲以报当年一箭之仇,经鲍叔牙劝说利害后,才改变初衷。鲍叔牙深切了解管仲有辅佐国君完成霸业的相才,也明知桓公对管仲有恼恨之心,但他不避嫌疑,冒着危险力荐管仲。他谏劝桓公说:“您如果要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氏、国氏相助就可成功;您如果要称霸诸侯,就非用管仲不可。管仲在哪国主事,哪国就可以成大业。您千万不能失去他。”鲍叔牙同齐桓公共过患难,深得信任,照说坐享高官厚禄、忠心辅助治国也就可以了。但他最关心的是齐国的强盛和霸业,也最清楚这离不开雄才大略的管仲。为了说服桓公,鲍叔牙又进一步用对比自己的方法,称颂管仲确是难得的人才,他说:“我有五点不如管仲:宽惠爱民不如他;治国而不失权柄不如他;忠信可赢得百姓不如他;制礼仪而推行四方不如他;担任主帅可以使士卒勇气倍增不如他。国君您如能重用他,一定能使齐国成就大业。”桓公说:“可就是他差点用箭射死了我。”鲍叔牙说:“那是他为了主人利益才干的。如果您能饶恕他让他回齐国,他同样会把您当成主人而效力的。”

权衡利弊,比较得失,齐桓公决定放下私仇,不计前嫌,接受鲍叔牙的举荐,隆重地迎接管仲返回并任命他为卿,位在鲍叔牙之上。重用管仲,是桓公成就霸业的关键一着。

管仲出身低微,当过商人、军士,属于士的行列,能当上大国卿相,反映出春秋初期宗法制度的动摇。鲍叔牙一心为齐,举荐贤才,自己甘居下属的品德,难能可贵。桓公破格起用原是公敌私仇的管仲,表明称霸前的齐君,不仅虚心纳谏,胆识过人,而且确实具有知人善任、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桓公之明、鲍叔牙之贤和管仲之才,这三者的结合,使齐国的政风民气在春秋初期大放异彩。

不过,桓公对管仲并不是一开始就言听计从的。当桓公见鲁国练兵造戈,准备攻齐时,便想先发制人进攻鲁国,管仲劝阻说:“国家尚未安定,不能动兵攻鲁。”桓公不听,结果被鲁国的曹刿在长勺打得大败。桓公更恨鲁国,又派人到宋国借兵,宋闵公派南宫长万帮助齐国攻鲁,不料齐军再次大败,南宫当了鲁国的俘虏。军事上的连续失利,使桓公认识到管仲预见的高明,便增强了对管仲的信赖。在鲍叔牙、隰朋、高傒等重臣帮助下,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在齐国成功地进行了经济、内政、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春秋时期的青铜戈范

在经济方面,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增加财源。充分发挥齐国多山近海、盛产盐铁的地理优势,齐桓公设置铁官、盐官,主持开矿冶铁和海水煮盐,并由铁官组织大批工匠制造铁制工具。在我国历史上,由政府提倡并组织开矿炼铁,齐国是首例。它也因此成为春秋前期使用铁器较早、较普遍的国家。煮盐和冶铁,不仅开拓了财源,也促进了农业生产。齐国土地开垦量增多,农业技术提高,呈现出“膏壤千里宜桑麻”的景象。同时制定“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制度,即根据土地肥瘠的等级确定赋税的轻重,使国家对各地赋税征收相对平衡,以缓和社会矛盾。齐地丝织业本来就相当发达,由于政府倡导,丝织品的产量、质量都大有提高。齐国生产的铁器、盐、丝织品供应中原各国,商业繁荣兴旺。齐国还设置“轻重九府”,根据年成丰歉和人民需求铸造货币,收散货物,以调剂物价的贵贱,达到通货积财、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齐国的经济改革措施,为称霸诸侯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内政方面,齐桓公首先做的是延聘人才,先后招纳有才能的游士八十人,以代替传统的世卿制度。对招徕之士给予车马衣裘财币,周流四方,号召天下贤士来齐。其次,让士、农、工、商四种不同身份的人分区居住,世代操持本业,不得自由迁移,以保持国家安定。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工商专心本业,不服兵役;士乡即农乡,士的土地由农人耕种,士成为基本脱离生产的专职武士。再次,立三官制度:官吏中立三宰,手工业工人中立三族,市井立三乡;三衡官管山林,三虞官管川泽。最后,士农乡每五家定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轨、里、连、乡都设有行政负责人。

在军事方面,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战争时,每家出一个壮丁,原来行政的划分又变成军队的编制:因五家为轨,所以五个士兵为一伍;十轨为里,五十人为小戎;四里为连,二百人称一卒;十连为乡,两千人为一旅。各级行政负责人又成为军事将官,十五乡就是十五旅,每五旅合一军,全国共三军。每军一万人,他们平时聚居在一个地区,家户相连,互为乡邻,战时则组成同生死的战斗集体。齐桓公统率一军,两大贵族国氏、高氏各领一军。每年春秋时节,狩猎练兵。这一政策,使军队成为直接掌握在国君手中的武装力量。兵民合一,军政合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经过四年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周釐王元年(前681年),齐桓公依仗雄厚的实力,开始对外扩张,打出的旗号是“尊王攘夷”。当时,若公开夺取天子权力,会激起诸侯的联合反对。“尊王(周天子)”可从道义上得到诸侯国的同情和支持;“攘夷”,一方面明确提出阻拦严重威胁中原各国安全的北方少数族山戎和狄人,另一方面暗中遏止从江汉极力向北扩张的楚国(楚国不是西周初年分封之国,被看作蛮夷之邦),这是中原诸国的共同心愿。齐桓公首先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适应华夏诸侯各国团结驱逐夷狄势力的要求,使他在大国争霸角逐中,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齐桓公借周王的号令将一批听命的诸侯团结在齐国周围,又将一批抗命的诸侯压服吞灭。

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齐桓公小试锋芒,灭了不尊重自己的谭国。两年之后,借宋国大臣杀死宋闵公,宋国发生内乱的机会,开始公开出面号令诸侯。齐桓公先派遣使臣朝见周王,请周王定宋国君位。周王委托桓公代理此事。于是在周釐王元年,桓公便邀请宋、鲁、陈,蔡、卫、郑、邾等国诸侯,三月初到北杏(今山东东阿县附近)会盟,协商平定宋乱。到会的只有齐、宋、陈、蔡、邾五国,鲁国不肯参加,宋国又提前退出盟会。这次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由诸侯国主持的天下会盟,气氛冷落。当年冬天,齐桓公就以抗王命不参加北杏盟会为理由,讨伐了多年来与其关系紧张的鲁国。鲁庄公兵败后,齐桓公迫使他让出遂邑,才答应在柯地会盟解决争端。

齐、鲁两国君主在柯地歃血会盟时,鲁将曹沫手执匕首冲到坛前,一把抓住齐桓公,要求齐国退回侵占鲁国的地方。在匕首威逼下,桓公只好同意了。会盟结束后,桓公后悔不已,打算设法杀死曹沫以雪盟会上的耻辱,也不归还所占的鲁国地方。管仲劝桓公要从大处着眼,说:“您的想法不太合适,为贪图小利和出一时之气而失信于诸侯,将会失去天下人的支持,还是遵照约定归还吧!”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谏劝,退还鲁国的土地,结果桓公恪守信用的名声传遍中原各国,推进了其霸业的发展。

桓公又以奉周王命的名义讨伐宋国,宋国一面派使臣送厚礼给周王,一面向齐桓公承认不参加北杏会盟的错误。这样,周釐王三年(前679年),宋、鲁、陈、蔡、卫、曹、邾共七国参加了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承认了桓公的盟主地位。这是齐国称霸春秋的开始。

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年),北方的山戎打进周初分封的姬姓国家——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一直打到孤竹(今河北卢龙县)才收兵,渤海沿岸小国纷纷服从齐国的统治。燕庄公为感激救助之恩,亲送桓公回国,难舍难分,竟一直送到齐国境内。齐桓公觉察后,根据周礼有关于诸侯送诸侯不能出自己国境的规定,就地划了一道沟,把沟北土地送给燕国,又劝燕庄公要像祖先召公那样行仁政,按时向周王朝贡,保卫好北疆。此后,燕国也尊齐国为盟主。各国诸侯闻听此事,更加信服齐桓公。

齐桓公问管仲(《御世仁风》,明万历四十八年凤阳刊本)

接着,桓公又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组织诸侯几次救助被戎狄侵扰的邢国和卫国,并帮助邢、卫两国修筑新都,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威望。

北方戎狄的威胁基本解除后,齐桓公便致力于阻止楚国势力的北上。东周时期,楚国日强。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国君主自称为王,在稳定江汉地区统治之后,逐步向北扩张,威胁周王室和中原各国的安全。楚成王想与齐桓公争霸,就发兵攻郑。郑国向齐国求救。当时,齐桓公正恼恨蔡国,因为桓公的一位夫人蔡姬得罪了桓公,被暂送蔡国后,蔡姬的哥哥——蔡国的君主却将蔡姬改嫁了楚成王。于是,齐桓公与诸侯商议,决定讨伐蔡国,以吸引楚国前去救助,而解除郑国之围。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共八国军队征伐蔡国。击败蔡国后,齐桓公率各诸侯军队,以楚国不向周王进贡祭祀的包茅(因裹束着的青茅可以滤去酒中渣滓,故称裹束着的青茅为包茅)和周昭王淹死在汉水两事相责,进兵楚国。楚国见齐桓公人多势众,即派屈完去讲和。齐桓公见楚国实力雄厚,难以用武力征服,便答应议和。齐桓公与中原各国就在召陵(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和楚国立盟: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楚国不再围郑国,以齐国为首的中原八国也解除对蔡的包围;楚成王派屈完向周王进贡包茅,表示尊王。召陵之盟是华夏诸侯第一次联合抗楚取得的成效,它迫使楚国暂时中止向中原扩张。

齐桓公北阻戎狄、南遏楚国获得成功后,便公开插手周王室的王位之争。周惠王想废太子郑,另立太子,齐桓公便出面力保太子郑的地位。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齐桓公联合八国诸侯,以拜见太子为名在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开会。周惠王无奈,只好让太子郑去首止同诸侯见面,等于公开肯定太子郑的地位。周惠王二十五年(前652年),惠王死,齐桓公在洮城(今河南濮阳)召集八国诸侯相会,拥立太子郑为王,这就是周襄王。襄王感激桓公,派人送去祭肉、弓箭和车子。齐桓公乘机以招待周王使者为名,在公元前651年,于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东)会盟诸侯。在盟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宣读盟约,其主要内容:不准把水患引向他国;不准乘别国有灾难而不卖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妇女参与国事。盟约加强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协作,进一步维护了宗法统治秩序。

桓公一生“九合诸侯”,葵丘之会是其中最盛大的一次,也是他霸业的顶点。葵丘会上,齐桓公为取得的霸主地位而陶醉,当着各国诸侯和周王使者的面,历数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指稳定周襄王当太子的地位)之功,表现得盛气凌人、骄矜自负,使一些与会诸侯十分反感,开始有反叛的意思。葵丘会后,齐桓公自以为功德盖世,竟想去泰山举行只有天子才可以搞的封禅大礼,夸功于天下。管仲多次谏劝无效,便说:“古代帝王封禅必须要有珍禽怪兽出现才行,现在凤凰、麒麟不见,鸱枭倒不少;嘉禾不生,蓬蒿藜莠却很茂盛。还是等得到珍异祥瑞之物再去吧!”桓公这才勉强作罢。齐桓公的霸业便从此走下坡路了。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管仲已患病,他清醒地看到齐国潜伏的危险和桓公身边酝酿的危机:年迈的桓公骄横专断,好色又爱听吹捧,五个儿子都想继位,一些奸佞却受到宠信。为此,管仲曾劝桓公确立公子昭当太子,又劝桓公疏远竖刁、易牙、开方这些佞人。桓公却说:“易牙把自己的孩子杀了给我吃,竖刁愿受宫刑来伺候我,卫国公子开方宁愿远离父母来靠近我,他们还不值得信任吗?”管仲说:“这三个人杀骨肉,毁自身,弃父母的行为是违背人之常情的,他们绝不会爱别人,不会忠于你。”对管仲的一片逆耳忠言,齐桓公半信半疑。后来管仲设法把竖刁、易牙驱赶出宫,桓公竟然几年食不甘味、寝不安枕,总觉得管仲太过分。等管仲去世后,桓公又重用这三人,齐国的政事更加江河日下。

周襄王九年(前643年),七十三岁的齐桓公病重不起,易牙、竖刁等人假传君命,隔绝内外。桓公在病榻上连杯水都喝不上。等他一死,易牙、竖刁便发动政变,杀了一批大臣,立公子无诡为国君。桓公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各树党羽,大动干戈,竟无人过问桓公安葬的后事,尸体在床上搁置六十七天,尸虫爬出了门窗。一代霸主死得如此凄凉,齐国的霸业就此中衰。

齐桓公在位四十多年,能信用管仲为首的一批贤才,改革齐国的政治经济,顺应了当时王室衰微、大国崛起的形势,执行一系列成功的内外政策,推动了齐国的社会发展。他组织中原各国抵御戎狄等蛮荒部族的侵扰,捍卫了华夏先进文化免受摧毁,在历史上是有功绩的。齐桓公不愧是受到孔子尊崇的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

高晓莉

洛阳师范学院教授,著有《陈天华》《晋文公》等传记,《王莽代汉的权变术》《南斯拉夫战乱的民族宗教历史因素》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