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新区创新空间规划研究
- 陈家祥
- 13字
- 2021-03-28 12:51:23
2.3 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生成机理
2.3.1 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的生成模式
城市创新空间是各种创新要素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也是创新要素的重要方面(熊安昕,2016)。从南京江北新区的创新空间成长路径和发展动力来看,其创新空间可以分为四种生成模式:一是城市中心型;二是开发园区型;三是城市更新型;四是规划生成型。
1.城市中心型创新空间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历史积淀的原因而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的集聚,这些单位和部门人才济济、设备先进、管理科学。围绕大学、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先锋机构,相关行业公司、企业家、投资公司形成大范围的混合发展,构成城市的创新空间。从图2-9和表2-4可以看出,在南京江北新区的中心分布有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涵盖了理工医以及经济、管理、军事等学科门类,拥有包含9名院士在内的2.3万人师资力量,在校生总规模达16.22万人。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尤其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发展,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江北新区城市中心型创新空间的发展。“政产学研”模式的实施,使城市中心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打破藩篱,构建校企合作联盟、院企合作平台,形成城市中心型创新创业园区及创新空间。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900多项,获授权专利1800余项。学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等多个工程中心,同时集聚了相关的气象类企业,形成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产业经济圈。
图2-9 江北新区已建高校的布局
资料来源:自绘
表2-4 南京江北新区已建高校的情况
资料来源:自绘
在南京江北新区的中心区北部,因境内有近代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在此兴建的我国最早的化工基地、远东第一大厂——永利铔厂而发展成为国家级的重化工基地,现有中石化南化公司、扬子石化、扬子巴斯夫、南钢集团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高科技人才密集,科技成果丰硕。
2.开发园区型创新空间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南京江北新区先后设立的各级各类开发园区有15家。随着产业的发展、人才的集聚、投入的加大,自主创新的能力越来越强,已成为新区创新空间的重要主体之一。如国家首批、江苏首家的南京国家高新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成了软件及电子信息、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注册企业2300余家,70%以上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的71.5%,R&D研发投入占比为5.3%。园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38人、省“双创计划”人才37人、省“双创团队”2个、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197人,以及江苏省“产业教授”“科技创业家”“双创博士”和“333人才工程”等各类人才百余人。
3.城市更新型创新空间
随着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许多老工业区、仓储地区甚至商业地区,被一些前沿的研究机构取代,其空间被重塑或重新利用,成为都市创新园区、都市现代科技服务业中心等,蜕变为富有新的活力的城市创新空间。始建于1908年的浦口火车站,随着我国高铁的发展而逐渐没落。但作为中国唯一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火车站”,被列为中国最文艺的火车站,近年来逐渐成为以民国为背景的电影及电视剧的重要外景基地,成为文化创意园区。与车站相邻的大马路地块开设了民国风情商业街,由英国人建设的货运仓库改建成富士康(南京)研发园。百年浦口火车站形成集历史文化、研发创新、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成为南京江北新区重要的滨水创新空间。
4.规划生成型创新空间
城市政府作为倡导创新的推动者、参与者、组织者,根据城市发展禀赋优势、发展机遇,在规划布局城市空间结构时,对可能成为城市创新空间的区域进行规划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完善设施,吸引城市内外的创新资源集聚发展,进而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城市创新空间。根据南京市的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在江北新区核心区规划建设的研创园,依托南京高新区内现有的南京软件园、中国南京留学生创业园、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集中优势,吸引了甲骨文、展讯通信、清华紫光等高科技企业,成为以通信和信息安全、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及软件培训等产业为主的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