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的未来:产业、能源与经济协同论
- 顾为东
- 18字
- 2021-03-25 06:03:19
第一部分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第一章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路径诸观点
“十面霾伏”与一杯茶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会出差。过去出差很辛苦,坐着汽车慢慢摇,即使是常去的苏州、上海,自带车走高速公路也要三四个小时。而如今,通了高铁,到上海七十分钟,即使从南京到北京也不过三小时四十五分钟,而且很舒服,让我不得不感叹工业化的成绩卓著。然而,经历得越来越多,我也慢慢地对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产生了疑问。尤其是在北京遭到“十面霾伏”和一杯茶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北京的雾霾天气,我的最初体验是在2013年初到北京出差。我也无法准确统计这是第几次到北京,但与以前到北京相比,相同之处是时间短,以办事为主,没时间出来游玩,只能在出租车或者公交车上走马观花式地欣赏北京,感叹北京的大、北京的繁华,同时也为首都的恢宏气势所惊叹。而这次出差正值深冬,本以为可以目睹冬日北国风光及大地银装素裹之美景,让我这个南方人感受一下冬日北方的冷和美。然而事与愿违,我不但没有欣赏到北京冬日美景,反而为两件事情而倍感纠结,那就是北京的空气和水。
返程高铁是下午6点,把所有公事处理完毕后,在前往高铁站的间隙,我才发现自己一直专注于公务,身心有些疲惫。来到大街上,当日的北京之冷倒是没有让我感到特别难耐,充其量和南京也差不多,不能算寒冷。但糟糕的雾霾天气大煞风景,整个北京城被似雾非雾的浑浊空气包裹着,能见度非常低,甚至几米之外都看不清楚。西单大街上迎新春的喜庆装饰随处可见,络绎不绝的行人不少已戴上口罩,绝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有因为雾霾而影响购物的心情,商家和店员更是无暇顾及天气,始终保持热情吆喝招揽顾客,整个北京城仍然十分和谐,但我并没有感受到北京的美,因为“雾霾”。由于在工作中养成了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我一直在关注全国的雾霾天气,尤其是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时隔近半年后,我还是在北京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图1—1)。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城市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主要因子的空气质量报告,在1082个城市中,北京市排名1035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的海口市排名在800位之后。难怪北京位列世界十大最脏首都城市,令人心痛。
图1—1 2013年6月底北京雾霾天气(摄于北京某宾馆)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数据显示,中国北方数十年来烧煤引起的严重空气污染导致人均寿命减少至少五年。这是一项由来自美国、中国和以色列的学者共同完成的研究结论,于2013年7月8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人员收集了1981年至2000年间中国90座城市的数据以及同期淮河以南和以北的死亡率数据,他们发现了在实施取暖用煤分配政策的地区人均寿命更低的证据,居民寿命缩短的幅度超过5.5年。看了这样的研究结论,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会觉得心痛。北方人因为污染寿命将比南方人短5.5年,从这个结论延伸开去想,我国南方跟国际上环境好的国家也有很大差距。按照他们的研究思路推断,南方人寿命比环境好的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也会缩短一定年限,而北方人与环境好的国家的差距也就更大了。这是其一,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这仅是根据1981年至2000年数据得出的结论。如果把2001年至2013年的数据纳入分析框架,结论又会怎么样呢?客观地说,近十几年来,我们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了,但是环境恶化的速度也更快了。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十几年前我们还并不知道雾霾,虽然那时候也有空气污染,但是毕竟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程度。我想如果能够得到近十几年来的环境数据,并把它们纳入分析,得到的结论很可能比现在的更加触目惊心。在上面的分析中,污染原因是供暖,现在除了这个,还有大量工业污染,而且数量在不断上升,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前面说了“十面霾伏”,接下来还要说一杯茶(图1—2)。在北京市中心的宾馆里,为了接待客人,而恰巧瓶装水不够,于是我泡了两杯茶,一杯是用瓶装矿泉水泡的茶,另一杯是用自来水泡的茶,两个杯子内的情况竟完全不同。用瓶装水泡茶的杯子颜色很纯正,呈淡黄色且透明,无其他杂物;而用自来水泡茶的杯子液面之上内壁局部附有黑黄色胶状物,且杯内的水也不及另一杯清澈,看上去令人有厌恶之感,不想继续饮用。之前看到过关于北京水质的新闻报道,有居民称包水龙头的纱布满是污垢,我当时还有些怀疑;有了这次偶然的发现,尽管不能武断地认为北京水质有严重问题,但感觉多少是有一些问题的。
图1—2 两杯茶的比较(左为自来水泡的茶)
当“雾霾”成了一道“景观”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过去的发展方式和取得的成绩产生疑问。城市被严重雾霾笼罩,空气质量“严重污染”,这是对中国粗放式经济发展又一次拉响的尖厉警报。中国人必须行动起来,与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做坚决斗争。为了应对雾霾,我们曾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2013年1月份,北京就启动了严格的应急减排措施,包括在三天内停驶30%的公车,103家重污染企业停产,等等。这些措施会使空气污染得到一定缓解,但其作用只能是暂时的。如此严重的空气污染第一眼看去是雾霾,仔细看是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问题,再深入看有中国的发展模式问题,甚至还有体制的部分问题。关于最后一点,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城市的灰霾天气多了,书记和市长的仕途就可能严重受挫,那么遏制污染就多了一条强有力的鞭子。当然,大城市的蓝天绝非一条鞭子就能抽出来的。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有意无意间做了大气的污染源。要想找回蓝天,必须所有人都承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才能最终奏效。现在的问题是,鞭笞问题时大家都慷慨激昂,但需要尽责任时,很多人却悄悄往后缩。
中国高速发展使我们享受了大量好处,但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保的重要性应在中国下一步战略考量中前置到最突出位置,其他考量应为它让步。如果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要再减少一个百分点,我们也应接受它。空气污染的严峻现实应彻底重建中国官方在环保问题上的开放和实事求是态度,也应刺激公众从简单的怨天尤人到从我做起的处世态度的转变。回想奥运会前,外媒对北京污染的很多指责虽然尖刻难听,但还是有其道理的。我们当时如果更多听一些外部意见,而不是过分在意追究它们的“动机”,在那之后的几年里,我们就会针对环保下更大的力气。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中国之大,一阵风就能吹散城市的雾霾,只要我们让思想的新风劲吹,让求真务实主导我们追求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过程,眼前的现实和精神雾霾就会被逐渐吹散,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就会更加从容。
中国人不应该为了致富,就对环境污染有太多的迁就和容忍。那样的话,我们的价值取向也会跟着受影响。在全球化时代,这会增加中国与外部冲突的机会。尽管我们有可能是最终的胜利者,但这样的急促过程是不必要的,结果的意义,未必就真能覆盖我们今天的损失。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大气污染带给我们的尖锐诘问,认真厘清我们究竟都想要什么,并在它们之间做面向未来的排序,寻求发展和环保的紧急调适和长远平衡。中国作为人口多、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或许不能期望发达国家今天的环境成果,但我们也不能再像眼前这样走下去了。为城市的蓝天奋斗,为清澈的河流奋斗,为干净的食品奋斗,中国人应当有能力、有智慧把环境变成国家现代化的桨和帆,而不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旋涡和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