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D-WAN 架构与技术
- 盛成主编
- 1418字
- 2020-08-27 08:07:31
推荐序一
初识华为,要从二十多年前的一件小事说起。那时候我刚入职中国电信,华为的MA5200也刚发布,正于上海的城域网中试用。后来联调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思科、华为的工程师和我一起赶到现场通宵诊断,最终确定是以太网后退时延赋值不正确以及缓存过小所致。原以为项目会因此延期,没想到仅过了一天,华为工程师就拿出了新版本,使得联调顺利通过。这样的效率和实力让我又惊讶又钦佩。我想,这也正是华为公司快速发展、成为业界翘楚的重要原因吧。
感谢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广域网络领域总裁顾雄飞先生邀请我为《SDWAN架构与技术》一书作序,让我能有机会和同行们分享对SD-WAN的个人见解,抛砖引玉。在我看来,就像二十多年前的以太网,SD-WAN是生长在互联网沃土上的野雏菊,虽然在技术上未见得有革命性的突破,却能野蛮生长,最终在数据通信市场上傲然绽放。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SD-WAN的扁平化架构使其组网更为便捷、经济,可管理性也更强。与传统的组网方式相比,SD-WAN因其具有统一管理、细分策略、集约部署、安全增值和终端现场零配置等优点,逐步被市场所接受,尤其在连锁业中率先得到运用。企业既可自主组网,也可由SD-WAN运营商提供服务。近两年来,金融业、制造业中的很多企业,包括跨国企业,对SD-WAN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其次,SD-WAN为数据通信行业的繁荣创造了一片新天地。众所周知,传统通信运营网络都比较“重”,投资大、回收期长,业务变革也严重依赖设备制造商,中小企业想要从事通信运营,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如今,以云基础设施为底座,只需几个月时间和少量的花费,任何一家数据通信企业都能构建起覆盖全国的SD-WAN,对外提供组网等服务,于是一大批与SD-WAN产品研发、运营相关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各大云商也纷纷推出了以SD-WAN技术为重要支撑的虚拟网络平台,如华为的iMaster NCE(Network Cloud Engine,网络云化引擎)、阿里巴巴的洛神和腾讯的云联网,这些平台既可作为自身云网融合的管道,又可对外提供通信服务,可谓一举两得。
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SD-WAN运营商异军突起,组网业务“五马分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的通信运营商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唯有转型才能浴火重生。近年来,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先后发布了云战略,陆续开发了多款智能连接产品,其中就包括SD-WAN。通信运营商具有熟悉客户需求、接入网资源丰富、骨干网品质可靠、服务体系健全等先天优势,因而必将成为提供SD-WAN服务的主力军,比如中国电信的SD-WAN已对接亚马逊的AWS Direct Connect和万国数据的Xelerator,为云计算厂商提供服务。
面临同样挑战的还有通信设备制造商。坦率地讲,前几年大部分通信设备制造商并不太关注SD-WAN这朵通信市场中的小花,但华为却敏锐地洞察了这一技术的前景,较早开展了SD-WAN的研发。在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向业界同行展示了相关产品、网络和服务成果。近两年来,华为更是集中了一大批研发人员来支持通信运营商开展SD-WAN产品研发,在实现SD-WAN全国组网的基础上,开发入云网关和融合网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云网融合。
SD-WAN前景广阔,百家争鸣。但同时,缺乏统一标准也成为制约SDWAN发展的障碍。不过,从混沌到有序是任何一种新技术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据我了解,通信行业的相关管理部门也正着手制定针对SD-WAN运营的规范性文件,这会为SD-WAN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于SD-WAN的文章已有不少,见仁见智,但系统地介绍SD-WAN的起源、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增值服务、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的专业图书并不多见。《SD-WAN架构与技术》出自华为广域网络的“硬核”研发之手,干货满满,特推荐给同行们认真一读。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信息网络部党委书记、总经理 张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