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正常孩子的发育是怎样的

一、正常孩子的发育特点

孩子处于连续不断的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不同的年龄段在生理、心理方面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把握保健和医疗工作的重点,人为地将此动态过程根据解剖、生理、病理等特点划分为6个时期。①胎儿期:从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直到孩子出生。②新生儿期:自出生后到满28天。③婴儿期:从出生后28天到满1周岁。④幼儿期:1周岁以后到满3周岁。⑤学龄前期:3周岁以后到6~7岁入小学前。⑥学龄期:从6~7岁入学起到12~14岁进入青春期。

(一)连续性

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生长时期不断进行,但各个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如体重和身长在出生后第1年,尤其在前3个月增长很快。

(二)阶段性

各系统器官发育速度不同,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出生后2年内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时期生长迅速,于青春期前达到高峰,此后逐渐达到成人水平;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其他如心、肝、肾、肌肉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发育平行。个体的身心发展同样具有阶段性,如小学学龄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青春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青年期则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三)整体性

个体发育的整体性是指孩子的体格发育、运动发育、智能发育、社会心理等方面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产生效应的整体。分析孩子的发育状况,不能单独地分析某一方面的发育情况。例如,有的孩子走路稍微晚一点,是不是可以说该孩子发育不正常呢?其实不一定,如果这个孩子其他方面的发育都是正常的,仅这一项稍稍有些落后,那么,整体评估该孩子也是正常的。

(四)可塑性

人体大脑由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会长出很多的分支连接其他神经细胞,从而产生信息交换。刚出生时神经细胞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它们的分支和分支的相关连接却相对较少;随着年龄的增加,神经细胞的数量不会增加,但细胞之间的分支连接会变得更广泛、更密集。医学研究表明,神经细胞对环境刺激非常敏感,如果经常受到刺激,这个神经细胞会产生许多分支与其他神经细胞连接;而那些不受刺激的神经细胞会逐渐失去分支,甚至被淘汰。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用进废退的过程。有研究人员做过一项实验,把刚出生的视力正常的黑猩猩放在黑暗环境中生长,使其看不到任何东西,到16个月大的时候再把它放出来,发现黑猩猩视神经的神经细胞已经发生萎缩,不能看见东西了。但如果把成年的视力正常的黑猩猩关在黑暗的环境里,过段时间再把它放出来,它的视力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就说明,在生命早期,刺激对能力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孩子发育规律的特点

(五)个体差异

孩子生长发育虽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营养、教育、环境等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如身高较矮的父母与身高较高的父母相比,后代的身高可能就相差较大;营养较好的孩子与营养较差的孩子,在体格甚至智力方面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个体的生长发育不会完全相同,而是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波动。且这个正常值也不是绝对的,必须考虑到影响个体的不同因素,才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生长发育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由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由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圆、图形(由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再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和判断(由低级到高级)。

二、体格发育的特点

体格发育的常用指标有身高(长)、体重、头围、胸围等。

(一)身高(长)

身高(长)指从头顶至足底的长度,其发育特点是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且有2个发育高峰。一般出生时的平均身长为50厘米。第1个生长高峰是出生后第1年,尤其在前3个月增长最快,第2年生长速度逐渐减慢,1岁内增长25厘米,1~2岁增长10厘米,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5~7厘米。由此得出2~12岁身高的计算公式:身高(厘米)=年龄×7+70厘米。第2个生长高峰是12岁以后的青春期阶段,女孩在青春期开始到初潮前会增高5~8厘米,男孩在青春期开始到变声前会增高9~11厘米;女孩初潮后每年增高2~3厘米,男孩变声后每年增高2~3厘米。

身长的测量

身体的全长包括头部、脊柱、下肢的长度。这三部分的发育进度并不相同。一般头部发育较早,下肢发育较晚。所以,在测量孩子身长的同时,有必要分别测量这三部分。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称为上部量,表示头和脊椎的生长;自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长度称为下部量,代表下肢长骨的生长。两者之间的比值具有重要意义。新生儿期下部量短,占全长的40%,上部量长,占60%,中点在脐以上;1岁时全长中点恰好在脐下;6岁时中点移至耻骨联合之间;12岁左右上、下部量相等,中点恰好在耻骨联合上。身高(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身高(长)异常者大都是由于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或内分泌疾病所致。身材矮小但上下部量的比例匀称,多见于侏儒症。如果下部量过短,应考虑是否有呆小症或软骨发育不良;下部量过长则见于生殖腺功能不全。3岁以内可用量板于卧位测定。孩子仰卧,面向上,一人将孩子头固定,头顶接触量板,另一人按直孩子的双膝部,使双下肢伸直,移动足板,使之紧贴足底,读取数据。家庭中若无量板,可用同样的方法使孩子仰卧,保持身体平直,在体侧放上平行孩子的皮尺,读取数据。3岁以上孩子可用身长计或将皮尺钉在墙上进行测量。孩子直立,背靠身长计的立柱或墙壁,使两足后跟、臀部及两肩均接触到墙壁,足跟靠拢,足尖略分开,视线向前,两侧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构成水平面,读取数据。

身高的测量

(二)体重

体重是反映孩子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增长规律与身高相似,在婴儿期和青春期存在2个生长高峰。体重的估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小于6个月:出生时体重(千克)+月龄×0.7;7~12个月:7千克+0.5×(月龄-6);2岁至青春前期:年龄×2+7(或8)千克。

12岁以后为青春期发育阶段,受内分泌因素的影响,体重迅速增加,此期为体重增长的第2个高峰期,男孩平均每年增加6千克,女孩平均每年增加5千克。孩子体重增长的个体差异较大,体重增长标准仅有参考价值,当体重增长过快或过慢时,应注意有无肥胖或疾病存在。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巨人症,体重低于均值85%以下者为营养不良。

测量体重应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时进行。男女生长发育各有不同,如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早1~2年,女孩的语言、运动发育略早于男孩等。因此,评估孩子生长发育水平时,应分别按男、女标准进行。

(三)头围

头围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反映了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测量头围时用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一侧齐眉弓(即两眉毛之间)上缘处,将软尺紧贴皮肤,从头部另一侧绕过枕骨粗隆最高处(即后脑勺最凸处)而回至零点,读取测量值。测量时孩子应脱帽,长发者应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上下分开,软尺紧贴皮肤,左右对称,松紧适中。新生儿头围约为34厘米,出生后6个月增长约8厘米,7~12月增长约4厘米,1周岁时平均约46厘米,2周岁时平均约48厘米,5岁时约50厘米,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厘米。如果出生时头围<32厘米,3岁后头围<42~45厘米,称为小头畸形。大脑发育不全时头围常偏小,头围过大时应注意有无脑积水。孩子头部的形状或长或短,因为婴儿期孩子的骨质柔韧性大,可因睡眠时常压迫一侧而致头形扁平,因此应当经常调换睡眠体位。

头围的测量

(四)胸围

胸围反映胸廓、胸部和背部肌肉、皮下脂肪及肺发育程度的指标。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平均约32厘米;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约46厘米;2岁后胸围逐渐大于头围,其差值(厘米)约等于孩子的岁数。一般营养不良的孩子由于胸部肌肉、脂肪发育不良,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反之,营养状况良好的孩子,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则提前。测量胸围时,3岁以下孩子可取立位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被测者处于安静状态,两手自然下垂或平放(卧位时),两眼平视前方,将软尺零点固定于乳头下缘,使软尺接触皮肤,经两肩胛骨下缘回至零点。取平静呼气与吸气时的读数,再取其平均值。测量时软尺应松紧适中,前后左右对称。

胸围的测量

(五)牙齿

新生儿一般无牙齿,出生后5~10个月开始出乳牙(早者4个月时已见,晚者9~10个月才出现)。出牙顺序是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一般是在1岁时出8颗牙,2~3岁时出18~20颗牙,全部乳牙出齐共20颗。2岁以内孩子出牙颗数可这样估计:乳牙数=月龄-4(或6)。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6岁后乳牙开始脱落,长出恒牙,直至12岁左右长出第二磨牙。

(六)囟门

囟门有前囟和后囟之分。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其测量方法为测量对边中点连线的距离。

约25%的孩子后囟在出生时已闭合,其余的也应在出生后2~4个月闭合。前囟应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囟门反映孩子颅骨间隙的闭合情况,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小头畸形;囟门迟闭且头围大于正常者,为脑积水、佝偻病等。囟门凹陷多见于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脑压升高的脑炎、脑膜炎等。

三、运动发育的特点

常说的七坐八爬,指7个月大的孩子会自己坐着,8个月大的孩子会爬。孩子的发育必须在某个时期达到一定的标准,否则在运动发育方面就较为迟缓。

婴幼儿的动作分为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粗大运动就是肢体动作,是全身性的,如抬头、翻身、坐、爬、走、跑、骑脚踏车等。精细动作是手部的动作,如抓住细小东西、握笔等。它们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动作的能力发展顺序:头部控制→翻身→坐→爬→站→走;躯干肌肉控制能力发展顺序:伸直控制→屈曲控制→侧弯控制→旋转动作控制;肢体动作发展顺序:直立稳定姿势控制→移动身体的动作→技巧性动作。

0~13个月孩子运动发育的国际标准

孩子的运动发育有赖于视感知的参与,与神经、肌肉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孩子运动发育的进程:2个月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扶着两手或髋骨时能坐,能握持玩具;7个月能独坐片刻,将玩具从一只手换至另一只手;8个月扶栏能站立片刻,会爬,会拍手;10~11个月扶栏独脚站,搀扶或扶推车可走几步,能用拇指和食指捏取物体;12个月能独走,弯腰拾东西;18个月走得较稳,能倒退几步,能有目标地扔皮球;2岁能双足跳,能用杯子饮水,用勺子吃饭;3岁能跑,并能一脚跳过较低的障碍,会骑小三轮车,会洗手;4岁能奔跑,会爬梯子,基本会穿衣;5岁能单脚跳,会系鞋带。

孩子的正常运动发育

精细动作的发育顺序

(一)大动作的发育(表1-2至表1-7)

表1-2 各月龄婴儿俯伏爬行发育顺序

表1-3 新生儿及各月龄婴儿爬行姿势

表1-4 各月龄婴儿坐位发育顺序

表1-5 新生儿及各月龄婴儿坐位情况

表1-6 各月龄婴幼儿直立运动发育顺序

表1-7 新生儿及各月龄婴儿步行姿势

(二)精细动作的发育(表1-8,表1-9)

表1-8 各月龄婴幼儿伸手取物及握持的发育顺序

表1-9 新生儿及各月龄婴儿把握姿势

四、言语-语言发育的特点(表1-10,表1-11)

语言是表达思想、意识的一种方式,是孩子全面发育的标志。孩子语言发育除了与脑发育关系密切外,还应考虑听觉器官、发音器官等的功能正常与否,并与后天教养有关,与周围人群的语言交流是促进语言发育的重要条件。当孩子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字时,意味着他们真正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语言发育经过语言前期(发音与学语,0~12月龄)及语言阶段。表达语言是继理解语言之后的发展,一般须经过3~4个月。孩子语言发育年龄大致如下:1月龄能哭;2月龄会笑,始发喉音;3月龄能咿呀发音;4月龄能发出笑声;7月龄能发出“妈妈”“爸爸”等复音,但无叫喊亲人之意;10月龄“妈妈”“爸爸”成为呼唤亲人之意,能开始用单词;12月龄能叫出简单的物品名如“灯”,能以“汪汪”“咪咪”等代表狗、猫,能指出鼻子、耳朵;15月龄能说出几个词及自己的名字;18月龄能指出身体各部位;2岁能用2~3个字组成的词语表达意思;3岁能唱儿歌,能数几个数字;4岁能认识3种以上的颜色;5岁能唱歌,并能认识简单的汉字;6~7岁能讲故事,学习写字,准备上学。

表1-10 新生儿及各月龄婴儿言语-语言发育情况

表1-11 言语-语言理解月龄

五、认知和社会心理发育的特点

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是能通过行为表达被人感知的。一个人生命的真正起点是从父母的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研究证明,在胎儿期生命就已存在心理活动现象。胎儿3个月时,感觉器官如眼、耳、鼻和触觉器官已经形成,并可对声音、光、触摸等刺激发生反应。母亲有节律的心跳声可对才出生的新生儿起安抚作用,能使其安静愉快,以此可以推测孩子在胎儿期已能听到母亲心跳的声音,且有记忆。产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心理活动需要以良好的认知功能作为基础。

(一)视感知的发育(表1-12)

新生儿短暂地注视和反射性地跟随近距离内缓慢移动的物体;3月龄头眼协调好;6月龄能转动身体协调视觉;9月龄能较长时间地看3~3.5米的人物活动;1岁半能注视悬挂在3米处的小玩具;2岁能区别垂直线与横线,目光跟踪落地的物体;4岁时视力20/40(srleHerl表),即0.5(国际标准视力表)。

表1-12 视觉的发育顺序

(二)听感知的发育(表1-13)

新生儿出生数天后就能听到50~90分贝的声响;3月龄能将头转向声源;4月龄听到悦耳声音时微笑;5月龄对母亲的语声有反应;8月龄能区别语声的意义;9月龄能寻找来自不同高度的声源;1岁能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能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听觉发育已完善。

表1-13 听觉的发育顺序

(三)性格的发育

性格是意愿、毅力、是非判断、对周围人物与事物适应能力的情绪反应等特征的总称。性格发育在婴幼儿期常称为个人-社会性行为发育。性格发育主要包括情绪反应、相依感情、游戏、违拗性等。新生儿期就已表现出不同的气质,在活动度、敏感性、适应性、哺乳、睡眠等方面表现出个人特点。孩子的活动及面部表情很早就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对于哺乳、搂抱、摇晃等具有愉快反应,不愉快则表现为啼哭。随着月龄增长,不愉快逐渐减少。6月龄后已较能忍耐饥饿,9月龄后能较长时间地离开母亲。真正的脾气发作始于3~4岁的孩子。

孩子与亲人相依感情的建立是社会性心理发育的最早表现。亲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生理需求做出及时、适当的满足,促使相依感情的牢固建立。孩子在5~6月龄时怕生,表现拒绝让陌生人抱,10~18月龄表现最为明显的与母亲分离时的焦虑情绪都与相依感情有关。

孩子性格在游戏中可以得到表现和发展。5~6月龄时开始知道与别人玩“躲猫猫”,9~10月龄可玩拍手游戏,1岁孩子可独自玩;2~3岁各玩各的玩具,3岁以后多两人对玩,3~4岁时开始参加竞赛性游戏,4岁以后开始找伙伴玩,5~6岁时能自由参加3人以上的竞赛性游戏,学龄孩子中可出现以强凌弱的带头人和以理服人的带头人。

孩子1岁前的生理需求完全依赖成人予以满足;1.5~2岁的孩子已有一定程度的自立感;2岁左右的孩子常表现出明显的违拗性;3岁后又可出现喜欢纠缠亲人;4岁后依赖情绪逐渐减弱。正确认识孩子发育过程中的违拗性,对于了解孩子性格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张芸 廖秋菊 徐开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