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断学
  • 陈敏
  • 6494字
  • 2020-07-09 16:14:47

一个似乎不太需要回答的问题

“厚黑学”属于哪门学科?怎么没有人问过这个问题?那么,“判断学”怎么就有人要问属于哪个学科呢?而且几乎人人都要问呢?甚至还有人问,“难道判断学目前还没有人写过吗?”

其实,面对“判断学”,人人都把自己做成“判断学”的教学案例了。书中第一章中讲到人的基础心理,七大基础心理之一就是秩序心理。任何一个新的信息到达人的注意范围之内,人都会尽量给它找一个适当的位置安放,就像中国的任何一个组织的出现,都必须找到一个挂靠单位一样,只有这样,人的心理才会恢复秩序。如果找不到一个适当的位置安放,而该信息又不是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自立门户”(如不会有人问火箭属于哪一种箭),则往往被称为“怪”,或者是怪人、怪事、没道理、有问题、不应该,等等。最为严重者,可能会被称为“妖”。

本来是可以为“判断学”找到一个位置“挂靠”的,但作者却偏偏不愿意这么干。笔者只想告诉读者,“你有没有判断问题需要解决?”如果有,解决它就行了,有一些理论可能作为工具,帮助你解决问题,你干吗非得问它属于哪门学科呢?有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要有所挂靠,就请挂靠在这里吧。你能接受吗?

你走在大街上,有人上来冲着你就是一拳,你要问他这一拳属于南拳还是北拳吗?还是管它南拳北拳,关键是要能躲开,不挨这一拳就行?同理,一个菜味道不错,你一定要弄清楚它属于哪个菜系才吃吗?

其实,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文学、政治学、天文学等,都不是自古就有的。请问,它们问世时属于哪门学科?哲学属于哪个学科?在数学诞生之初,就一定要先归好类,确定了数学属于哪门学科,否则不准提出加减乘除法吗?它就属于数学不行吗?

同样,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只愿回答说,判断学就是判断学。骆驼就是骆驼,干吗非得算作是马肿背呢?

这可不是开玩笑,而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它除了涉及人的判断心理之外,还涉及我们这个社会中创新的障碍。严重一点讲,还让人联想到什么叫“传统势力”及其危害。

什么都需要依据,请问,“创新也需要依据?没有依据不能创新?”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理论,这些心理疑问,与“两个凡是”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关系?与真理标准的讨论又是什么关系?

请看:

人怎么有那么多的痛苦?那么多的悔恨?而你却永远拒绝承认有那么多的错误!为什么?

有多少人还没有弄清生活是怎么回事,就永远失去了幸福的权利!

为什么一个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另一个人却认为荒谬绝伦?

为什么反官僚的成了新官僚,反霸权的成了新霸权,反独裁的成了新独裁?

山盟海誓说不变,怎么就变了?

为什么夫妻之间沟通几乎无效?

为什么人类总是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为什么我们好心好意,别人却咬牙切齿?

为什么好人一下子变成了凶手?

为什么遵纪守法却处处受挫?

为什么人新到一个地方就会兴奋?

为什么那么多伟人,其实却是小人?

两个好朋友,本来各方面都差不多,但由于选择了不同的路,一个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读完本书,一想便知。

判断学就是大摇大摆的思维科学

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是不是远远大于判断学的学科归属?其实,作者并不反对给判断学归类,只是想籍此强调解决问题才是人类最重要的任务。判断学是不是构成一门学科并不重要,只要能帮助解决问题或者有所启发就行,它的任务就完成了。它涉及逻辑学、心理学、哲学、思维科学、大众文化、物理学、天文学、法学、管理学、美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成功学、领导学等等,其中思维科学的成分更多一些,所以,可将其归入思维科学一类。

人的自我认识,怎么就那么难?人的自我管理,就更难了

读者在读完上述一段的时候,判断学的学习课程就已经开始了。这一课讲的就是“人是如何进行判断的?”人们总是把世间一切存在分成两个部分:我和世界。把“世界”放大得大大的,把“我”则隐藏得深深的,远远的。对世界条分缕析,对自己却支支吾吾,哼哼哈哈,含含糊糊,左遮右掩,不求甚解,甚至讳莫如深,三缄其口,坚决反对将其作为指向。

这就进一步引出两个概念,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个是主观客观化,一个是非指向性。根据经典哲学对物质和意识的定义,物质指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似乎意识就不是客观实在,意识是不受任何约束的。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逻辑性如何,我们先看看这种观念的根源是什么。十分清楚,它的根源就是人的主体性被放在了最根本的位置,人是作为主体存在的,而不能作为客体,这样对主观的认识也就不可能,也不可以客观化。而主观客观化正是判断学要展开和进行研究的前提,事实上,人类众多错误判断的根源就在于对主观的客观实在性、局限性和规律性认识不够,其实它被人有意无意地设为了禁区。别人犯的错误要深究不放,自己犯的错误往往付之一笑。人类也自认为是宇宙中最聪明的动物,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人,上帝与人同在,上帝全知全能全善。正因为人类拒绝主观客观化,自然人类也就不能作为指向,不但整个人类群体如此,个体也人人如此,这决定了我们人类的思维错误纷扰。

之所以有人抵制判断学,他是想给自己心理留下自由空间,也是因为想要躲避被指向性和消耗。

探究人类心灵深处,跟踪人的思维过程,本书还提出这样一些新的概念:判断原型,缺者为王、自然思维、能量法则、系统的态、系统交集、系统三律、系统五观、社会生态、道德更新、社会谱系等等。具体内容在相关章节中都有详述,内容丰富,非序言所能讲述清楚的了。

读到这里,读者是不是已经感觉到火药味十足,很不爽了?但是,其实最不爽的不应该是读者,而是作者,因为作者把自己、身边的和碰到过的人一起作为对象进行了残忍而又痛苦的剖析。真的,其实《判断学》几乎是一本无法写成的书。

人类新秩序的立足点:未来

其实,人类思维的出发点应该定在未来,而不是定在过去,这就是人类新秩序。大到整个人类,小到每一个人,我们都必须为未来考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明天,为了明天更美好,为了人类能生存,不会在宇宙中消失。杞人忧天,在中国古代是个笑话,但今天看来,还是人类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一个根本问题。谁知道哪一天哪一颗小行星会撞上地球?谁知道哪一天星球的运转轨道出现某种扰动,致人类如蚂蚁一般地消失?谁知道哪一天史前洪水又会不期而至?又有谁知道哪一天某一种无名病毒会不会比SARS病毒更严重而让整个人类一夜之间销为白骨?这一切,我们知道吗?人们,甚至人类,准备好了吗?还远远没准备好!2010年,一口海底油井漏油,让世界最强大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英国,几乎无计可施。人类很强大,还是很脆弱?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在次贷问题上的失误,导致全世界的金融海啸,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类似事件已经多次重演,人类怎么就走不出这个旋涡?……谁能保证人类在宇宙中不会是昙花一现?

思维出发点要定在未来,因为这是我们必须要经过的坎,要走过的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多了,解决的方式方法多了,自然就形成了知识、理论、学问、学科。那是我们需要担心的问题吗?当然不是,也不应该是。

人类创新及其桎梏

明明知道未来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人为什么还要以过去为出发点呢?这是因为,虽然人类面向未来,但却只能依赖过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只能也必须借助过去的知识,即使是面对新的问题。这也是人类的方法和惯性,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是看看我们已有的工具箱中有没有现存的工具可用,它能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果能,拿出来用,当然更好,如果不能呢?我们则只能吸收新的信息,寻找、组建甚至发明新的工具试试看,不断试验、实验,努力解决眼前的问题。这不,我们面前摆着的不是还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吗?可以说,永远也解决不完。而每解决一个问题,人类就前进一步,靠的是什么?我们在做的是什么?是创新。

创新就是问题和方法的对应关系,简言之,就是解决问题,用新方法解决新老问题。如果说,解决老问题可以用传统的方法,那么解决新问题则经常需要新方法。而创新的天敌,就是传统观念的桎梏。

这里让我们感觉到很奇怪,我们人类迄今为止所有的知识、理论、方法、观念、文明,其实都只不过是工具,然而,这些用来保护我们的,为我们所用的工具,结果却经常成了一种束缚,成为卡在我们头上的紧箍咒!我们用它,成了我们依赖它,进而又成了我们服从于它,受它约束和限制。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我们的安全感,为了我们抗争疲惫时找个避难的港湾,为省力,为省心。这就是人类这个物种的魔咒。

其实,人类不要再将“束缚”当成避难所,靠当乖孩子乞求生存的权利,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力量才是真正的避难所!”

由此看来,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心理秩序?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创新的最终的理论根源应该在哪里?头绪已然清晰:未来是我们的心理支点,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人类每进步一次就需要蜕变一次,突破并甩掉原来保护我们的那层皮,才能再次长大,否则只能憋死其中。

这就是《判断学》一书对生命的思考,也是对创新观念最基本的注脚。

判断,这个题目是不是太大了?怎么研究?

判断,这个题目确实是太大了,因为什么东西都需要判断,例如,人生抉择、股市、楼市、恋爱、婚姻、家庭、用人提拔、社会现象、选举、立法、裁决、产品质量、事故原因、制度评价、可行性论证、行动纲要、比赛,等等。那么,能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方法吗?当然不会有。但是,肯定是有共同的规律。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判断其实又很简单,本书经研究后最终发现,通俗地讲,判断其实就是“人拿着个框框到处去比”,即判断就是人用一定的标准与实际情况进行比照的行为,是人与对象在标准对应关系这一维度上的种种表现。人、对象、对比,这就是判断的三个要素。

但是,这三个要素自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就太复杂了。表面上看,是三个因素,其实质却是三个系统:主体是一个系统,对象是一个系统,过程是一个系统;每个系统又有各自的特色和规律,与另一个系统相交时又会出现不同的情形,而且三者的互动又形成新的系统。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本书要研究的内容。

一本书的容量,二十六年的时间,一万六千多个案例,近十万人作为分析标本,古往今来的素材,配以冷静的观察、深入的分析、客观的思维方式,站在五千年人类文明的台阶上,几千个日日夜夜的冥思苦想,使我们有可能铺展开来,充分研究判断这一庞大的课题。但可以肯定地讲,虽然已成体系,但本书的研究离完全彻底地弄透判断问题还有相当的距离。

要有正确的判断,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要有对人自身的正确认识,而且还要充分利用人类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思维成果,包括经典的和民间的,在此基础上推敲锤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本书完全采用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辩证法加以更新和发展,以大量的公众案例,包括大量的学习、工作、生活及法律案例为原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展示世界的原貌和思维的全过程,试图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脉络。

一切都是系统,系统又具有多样性。主体是一个系统,对象是一个系统,事件还是一个系统,判断就是事件的一种。就系统多样性而言,任何现象在任何范围内在一定的维度中都是系统,这与传统的系统论所主要研究的紧密系统完全不同。多样性的系统有紧密系统、松散系统、结构系统、状态系统、定向系统、非定向系统、常述系统等等。极端地讲,一堆垃圾就其状态而言也是系统,要形成这样的臭味,换个环境、换种堆放方式、多一根、少一根都不会这样,它都不会有现在这种特定质和量的臭味。这样,研究的思路便豁然打开。世界及其中的一切都不是线性的,无论是其结构、运动还是发展。人脑也是非线性的,可是我们人脑却很遗憾地存在严重的线性依赖倾向,这导致了我们人类很多的痛苦和不解。

人是宇宙的一段胶片,宇宙中不计其数的排列组合之一种。我们感受到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两个系统的对应关系,即人的系统和对象系统。所以,人是不完整的,需要我们大家相互补充。人类,包括个体的人,由于自身结构局限、能量局限和发展阶段局限,总是会犯错误,只能在错误的泥沙中淘取真金。判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其中首要的规则就是,没有信息就没有判断,所以,猜测不是判断。人犯错误是必然的,也是有规律的,但也是有办法克服的,这又需要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正确认识。有很多人悲观,有很多人乐观,但很少有人能够客观。

《判断学》的读者群?

那么,《判断学》的目标读者群应该是谁呢?

《判断学》一书属于大众文化类书籍,是对广义大众文化的深入、普及,从生活实例和人们的疑惑入手,用大众自己的思维,顺势而为,加以诱导,其效果远胜于传统式说教和枯燥教育。书中几乎每一句话都是从现实生活的某一具体故事中来,在此基础上,加以贯穿、提炼、总结、升华,再经过检验后才写出来的。对于开启民智,意义深远。它涉及各行各业、每一个人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因为人们无时无地不在进行判断。所以,受众范围很广。

《判断学》一书虽然重要,但并不深奥,所以,凡是识文断字之人都能读懂,并易于付诸实践,因此,社会容易接受。

《判断学》特别适合的人群是所有成长中的青年,因为他们困惑,书中提到的问题都是成长过程中几乎人人要问、人人要思考的问题。作者本人临近高中毕业之时(1983年)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但总是得不到解决,又没有人能够指点,无处可学,无书可读,几度放弃,又几度重拾。研究生二年级时(1991年)取得突破,但感觉结论不深奥,不会有意义,遂搁置一旁,达数年之久。及至参加工作,在处理事务时,以前的问题又反复出现,而且不用这些理论,还真是大多解决不了。于是,痛下决心,誓言成文,遂多次写稿,零星发表,又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和北大等高校讲座(2005—2008),结果反应强烈,被多处引用。最后,终得偷闲,抽空写成《判断学》一书,凡四十五万字。因此,阅读本书,青年人可能会互相传诵,中年人则会被勾起往事,并广为传播。

《判断学》适合高层决策和企业决策者使用,因为很多问题,讨论之初都是资料占有量的问题,接下来是资料真实性问题,到最后,几乎都毫无例外的是思维方式和决策方法的问题。

也几乎出于同样的原因,《判断学》更适合于学术研究,特别是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其中,对心理基因和文化基因等概念的提出和诠释,对于大众文化研究、社会问题研究、公共管理研究、经济问题研究等等,启发意义均不容低估。

《判断学》一书还可以作为企业职工的培训教材,因为它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思维品质,涉及员工管理和人际沟通,系统思维的方法也有助于领导层构筑企业文化,并使其在职工队伍中生根、开花、结果。

《判断学》理论切合实际,可作为干部培训教材,用于上岗培训和党校、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唯物辩证法在本书中才真正被落到实处,而非仅停留于盲目信仰和空洞抽象的说教,退化成有口无心的文字游戏。

《判断学》适合于人格形成期的在校大学生,避免建立不健康的心理小循环,避免进一步引偏了整个人生的思维模式;也适合于刚走入社会并面临复杂社会现实的大学毕业生,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摆脱书生气,尽快适应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理解别人,也让别人更容易地理解自己,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判断学》还适合于法律专业的学生和法官培训,因为作者本人就是国际法官出身,在国际国内多家仲裁机构长期仲裁重大的、形形色色的经贸纠纷和民事纠纷,书中部分内容直接涉及法律思维。

《判断学》还可作为心理分析师的参考读物,因为一方面作者成书的过程就是自己和他人几十年心理现象的如实记录和心理剖析的结果,可称为“一个敏感者26年的挣扎”;另一方面,书中归纳总结了大量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对帮助分析病人心理现象,帮助他们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总之,本书对大中在校学生及毕业生、教师、学者、商务策划人士、企业管理者、职工、法官、律师、心理医生等,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可读性很强。

读完此书,利于人际沟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求同存异,“舍末求本”,理解和支持别人,也理解和支持大局,打造健康向上的团队,增强团队战斗力,共同经营和呵护事业的繁荣。同时,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有利于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