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 (匈牙利)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 4字
- 2021-03-28 08:16:19
译者序一
成功之后的科学真相
贾韬 西南大学教授
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留念
若提起索尔维会议,1927年10月召开的第五次会议可能是这个系列会议中最著名的一次了。上面这张珍贵的合影中包含29位参会者,其中17位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或诺贝尔化学奖。
因为我的博士专业是物理学,而这张星光璀璨的照片在物理圈里广为流传,所以有种天然的亲切感。但是当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时,惭愧地说,我只能认出其中的两位——一位是居里夫人,她是照片中唯一的女性;另一位,则是坐在第一排中间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而我10岁的儿子,在“人脸识别”上可并不比他物理学博士的老爸差多少,一眼就认出了爱因斯坦。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可以从这些人中轻而易举地认出爱因斯坦。因为,他为我们所熟悉,远胜他人。相比之下,那些我们记不清长相的物理学家,同样为物理学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的名字已经成为物理常数、方程或原理的一部分,深深铭刻于物理学的“记忆”中,也让我们每个人铭记于心,他们是马克斯·普朗克(普朗克常数)、亨德里克·洛伦兹(洛伦兹力)、沃尔夫冈·泡利(泡利不相容原理)、埃尔温·薛定谔(薛定谔方程)……
为什么我们能一眼认出爱因斯坦,却对其他同样杰出的物理学家如此生疏?一个充满直觉的科学家——比如拉斯洛·巴拉巴西教授,应该不难发现其中的科学奥秘。2017年年初,复杂网络的春季会议NetSciX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举办。巴拉巴西是大会的演讲嘉宾,也是晚宴的报告嘉宾,而他当晚的报告内容就是“成功学”。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轮廓。爱因斯坦“一夜成名”的故事是他报告的开篇,以此引出了“成功的定律”。而当这本书正式出版时,爱因斯坦的成名故事则精妙地转换成了尾声——一个非常有趣的改动,就像隐藏于电影最后的彩蛋,以一段精彩绝伦的故事和一位耳熟能详的名人,将本书的所有结论出人意料地串联在了一起。
远古的人类曾认为,狂风、暴雨、闪电、惊雷都是神之杰作,但是科学最终告诉我们,它们只不过是最为普通的自然现象,由物理定律所决定的一系列微观机制而驱动。我们也曾认为,成功是上天的馈赠,我们在各种道听途说的故事中寻找着似是而非的理论,试图能窥探其中的玄妙。而《巴拉巴西成功定律》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它揭开了成功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成功,让我们明白成功也是存在可复制、可总结的普适定律。你可能会反问:“那又怎么样呢?”的确,我们知晓了狂风闪电形成的原理,却也很难在自然界中制造它们;那么,难道我们知晓了成功的定律,就能复制成功吗?如果只是把这本书当成一本成功的“工具书”,难免会有些狭隘。考虑到我们对成功的量化感知如此之少,这本书可能更像一本成功的“教科书”——就像我们中学的物理课本,虽然上面记载着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所遵循的定律,传授着支撑现代社会所有科技的基础知识,但我们依然很难仅仅依靠这些知识去制造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科技产品。
这并不是要贬低这本书的价值。恰恰相反,成功的科学与不同的人联结,会引发不同的启示。像我这样喜欢埋头苦干的人应该会在第五定律中找到安慰,只要不断努力,成功就在眼前。第四定律可能会给团队中的成员带来一些危机感——如果不独立创新,那即便你做了最多的工作,所有的功劳荣誉也可能不会属于你。IP打造者可能会从第三定律中获得一些警示,尽管“关系网络”会给初始的成功带来红利,但是如果没有社会适应度的支撑,也可能仅仅止步于此。而我们所有人都可能因为第二定律而更加冷静、乐观,因为你与竞争对手的差别也仅仅在毫厘之间,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更为重要的是,《巴拉巴西成功定律》这本书传递了另一种精神,当对成功有了科学的认知以后,我们应当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成功。当知道面试排名会决定最后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去修正这个体系,从而让选手能够被公平对待;当知道了优秀与优秀之间其实难以区分时,我们就应该更广泛地资助奖励,而不是让成功仅仅聚集在少数的“可资奖励”之人上;当我们知道流行度并不代表适应度时,我们就应该去推崇适应度,让优秀的产品可以脱颖而出。无疑,这些努力会让竞争变得更加公平,让成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2019年的夏天,我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都在波士顿访问巴拉巴西教授的实验室。我向他咨询了一些翻译中的问题,而他却有些不解:“你应该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翻译这样的专业工作为什么要让科学家来做呢?找学习英语文学的人应该就可以胜任了吧。”而我的回答正如以上所写:“这是一本和科学相关的书,由科学家来做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