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军制和平民就业

军制

朱元璋建国之后,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卫所,控制要塞,并在中央设立大都督府。并在洪武1十三年,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掌握全国的卫籍。

卫所平时训练、镇戍均听命于兵部,如果有战争爆发,皇帝要向兵部下旨,再由兵部调兵。并等待战争结束之后,将领军将领要将大印交回朝廷,卫兵回到卫所,这样做旨在巩固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

地方上设都指挥使司,最高长官是都指挥使,在州县设立卫所,一般条件下,由卫指挥使率领,下辖五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用千户率领,下辖十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有百户率领,下辖两个总旗,共112人;总旗之下,下辖五个小旗,共50人。

洪武二十六年,设立的都指挥使司二十七个,行都指挥司三个,留守司一个,内外卫三百二十九个,守御千户六十五个,兵额最多的时候达到270余万人。

另外,明朝军队分为京军或地方军,其中京军是明朝卫军的精锐,平时守卫京城,战时作为征战主力。在洪武初年,只有四十个卫,成祖迁都后,京军增加到七十二个卫,同时成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除此之外,还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例如说:锦衣卫、虎贲等十二个卫军。

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民兵,卫军守卫军军事重镇和东南沿海海防要地。边兵是抵御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戍守于东起鸭绿江,西到JYG的九个军事重镇。至于民兵就是军籍以外,由地方政府佥点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称之为民壮、民勇。

在西北地区还有土兵,西南少数民族有苗兵,狼兵。不同的行业,还有不同的兵种,比如矿兵、盐、兵、僧兵。当战争来临,他们会被征入伍,战后会回到原籍。卫军主要是步兵和骑兵,在东南沿海也有水师,卫军的武器装备精良,火器占很大部分。有铜铳、铁铳、地雷等各类火炮。在中央有专门负责制造火器的机构,地方上也有相应的机构。

既然,那么多士兵货架如何养得起呢?

魏军实行军屯制,按照规定,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除军屯之外,还有商屯作为补助。后来军屯被豪绅强占,军卒生活没有着落,大都逃亡。

土木堡之变之后,京军覆灭。明代开始大规模募兵,实行募兵制,例如戚家军、俞家军,但是募兵耗资巨大,朝廷加大盘剥百姓。社学矛盾激化。自万历三大征之后,火炮和火器长期搁置不用。连存放的木板都已经腐烂,最终募兵制仍然没有挽救明朝的灭亡。

所以说,熟能生巧。有个军队要勤于练习,军队只有不断训练才能功无不克、战无不胜,同时也要注重武器的研发。毕竟。武器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平民就业

在当今现代社会,一个大学生找工作是很不容易的,只要拿毕业证,普通话证、各种证件必不可少,四处奔波还得面试,一些高薪工作,还要精通多门外语。就业问题,是每个国家突出的民生问题。做到失业率为零,也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

但是你如果生活在洪武朝,就完全不用担心就业问题,因为朱元璋早给全国人民做好了打算。

将百姓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其中军户有校尉、弓兵、辅兵等;民户分为儒户、医户;匠户分为工匠户、厨役户、裁缝户。

户的划分很严格,为的是用人方便。打仗时叫军户,修工程叫匠户,做饭叫厨役户。但仔细一看,却存在很大漏洞:例如你的父亲是军户,那么子孙后代都是军户,如果你从小连箭都没射过,到了战场上只能送死,战斗力得不到保证。

朱元璋做事是非常仔细的,连环卫工人也要说明扫哪一条街,那一条路。户和户之间不能转,无论是豪门子弟还是贫困户,他都一律平等对待。

不光百姓日子不好过,官员的日子,也很难。

宫服的搭配有很多限制,上朝穿什么,回家穿什么,睡觉前穿什么,都有严格的限制,不小心弄错了,会被神出鬼没的锦衣卫发现,需要治罪的。

古代版的福利制度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设立救济制度国,全国各地遭遇水旱灾害,不仅免除当年的赋税,还开仓放粮。并且设立济养院,凡是生活无依无靠的人都会被收留,并且定期发放粮食。

在立法上,佑贫抑富,粮价上涨的时候,政府开仓放粮以平抑米价,并提前发给各级官员大米。外出的饥民,回乡之后,政府要按日发给口粮,国家开办公共工程,安置流离失所之民。

在朱元璋一系列政策的庇护之下,很快稳定了建国之后的社会形势,恢复了因战乱停滞的农业。借鉴汉初的经验,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百姓的生活渐渐富足。大明王朝在军队或政策保护下走上了繁荣道路,开创了洪武之治。

现在看来,在那个年代,朱元璋你就注意到民生问题。他们这措施无疑对当代消除贫困人口,减少南北差距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朱元璋某些措施对现代来说的确不可取,但是其中必有精华,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