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香如故:宋词十三星宿背后的故事
- 独秀山
- 832字
- 2020-06-25 08:08:32
(五)
晏氏父子之间的相似是全方位的。两人都是少年成名,词风都以婉约为主,性格不温不火。唯一不同的是,晏殊一辈子荣华富贵,门生故吏大多声名显赫;而晏幾道的一生,大部分在坎坷中度过,甚至因朋友郑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受株连被送进了监狱。我有时想,这王安石既是晏殊的门生,又是老乡,跟晏幾道还是同僚,这关系够铁的吧;但仅仅因为老师之子对自己的政策提出不同意见,就把他投入大牢,是不是太过分了?
晏氏父子之间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也是我一直没琢磨透的问题。晏殊字同叔,晏幾道字叔原,父子俩的字都有一个“叔”字,我始终不认为这是巧合,应该有什么关联。有一天,我将他们俩的字,组合成文字游戏,似乎摸出一点门道。难道他们俩早已心有灵犀,视为一体?因为无论是“叔同原”,或者“叔原同”,其意相似,因意似而人似。我不知道这样推断是否牵强,但的确为他们父子之间的惊人相似找到了一个有力的例证。我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又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子,后出家当了和尚,法号弘一的那位,俗名李叔同。弘一法师有很多个名字,却偏爱“叔同”,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但应该跟晏氏父子有一定关系,要么是他们俩的粉丝,要么想成为像他们俩一样的偶像。
但有一点,同叔也好,叔同也罢,都无法跟叔原比。这一点就是叔原的孤傲自负,孤傲得连苏轼也不放在眼里。据史载,有一天,苏轼和黄庭坚想拜访晏幾道,不料吃了个闭门羹,晏幾道说:如今在朝廷当大官的,有一半是从我家出去的,我都没空见他们,你俩请回吧。苏、黄二人灰头土脸地走了。
也许正是这点孤傲,导致晏幾道异于其父晏殊,到头来穷困潦倒,郁郁而终。晏幾道活了七十三岁,后人因其词风与父亲晏殊相近,称二人为“二晏”。我国历史上,也只有三国时的“三曹”(曹操父子)和与晏氏同朝的“三苏”(苏洵父子),能与之相媲。
斯人已逝,人生苦短,不如再读一首晏殊的《浣溪沙》,珍惜当下吧: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