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山故事
  • 李辉
  • 3779字
  • 2020-06-25 08:22:41

从法国走来,方苏雅与彝族祖先默默相望

何万敏

我眼前看见的是一些老照片,确切地说是照片印刷品,每张和A4纸一样大,铜版纸质,印刷算得上精良,照片上的细节都看得清晰,已经相当不易。

《彝族狩猎队》。十一个人站在一起,每个人都拿着长矛或者长枪,挤满了画面,有一种威风凛凛的气势。可以确认的长枪,有两人分别扛在肩上,但似乎,枪属于较简陋的那种;说是长矛,其实是我的推断,因为矛头都伸出了画面,只看得出长杆的部分,是竹竿。他们当中前排的六个人,全部赤脚,有四人身披羊毛披毡;他们全部十一人中,八人头上戴有布巾盘缠成型的“英雄结”,挺拔而立,非常抢眼。照片中的人,个个面色严肃,英武堂堂。

《武士》。照片中间位置的彝族武士,一身戎装,皮质的头盔、铠甲,护膝,锋利的腰刀。过度摆拍的姿势,只见他左手紧握腰部的刀鞘,右手是挥舞抽出的长刀,佯装出击或者迎战的架势,引得后面六个和前方不知多少围观的人们,展露出难得的笑容。从武士的装束看,彝族文化的特色颇为鲜明,上面绣制了火与云彩的花纹,火是彝人的图腾,云彩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天菩萨发髻,英雄结扬起红色的幻想。

《白彝》。一个人的头像,一张过目难忘的脸。略显紧促的眉骨下,双眼炯炯有神直视前方,硬朗的颧骨衬托出鼻翼的轮廓,饱满的嘴唇微微张开,由顶光及阴影勾勒,上唇呈明确的山形,下唇则如下弦月般明亮。皮肤的质感是毫无疑问的粗糙,并且带着黝黑,让人明显感到凉山高原炽烈的阳光,乃至风霜雪雨。粗布质地的头巾包裹了头发,一条细小的发辫还是不经意地从脑后右侧飘到右肩上。年代的印记一望可知。

方苏雅1903年在凉山拍摄的《白彝》。(殷晓俊供图)

还有一些普通中国彝族人的神情,清晰地在印刷品上焕发着精神。这些图片除标题以外,均标明拍摄年份,同时在每一张的左上方,都有红色印钤“方苏雅”及“版权所有,严禁翻制”的字样。

多数时候,历史是泛黄纸页上带着书写者主观意识的文字,即使是那些落满尘埃的考古物件,也令研究者颇费周章辨析理会,惟有沉积时间重量的图片,穿越来与后人不期而遇打个照面那一刻,即时的现场气氛直接引人进入浩瀚的历史时空当中,产生无可名状的“遇见”甚至“相望”的化学反应。是的,“一切照片都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就是把价值赋予被拍摄对象,而这种倾向是绝不可能抑制的”。苏珊·桑塔格《论摄影》强调的摄影的价值,显然经过漫长历史的淘洗,愈加呈现价值的分量。

这个中文名叫方苏雅的人,本名奥古斯特·弗朗索瓦(Auguste Francois)。1857年8月20日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一个呢绒商的殷实家庭。他15岁中学毕业时,父母死于肺病和伤寒而成为孤儿。中学毕业,他参军入伍。由于所在部队政变失败,改学法律。1880年省长比胡把他收为义子并把他引荐到外交部工作。1895年12月23日,任法国驻龙州(今广西龙州)领事。在龙州时,他认识了中国朋友苏元春,后者按发音给他取了个中文名字“方苏雅”。他从此沿用此名,还刻了一方印。1899年10月,方苏雅来到昆明,任驻云南府(昆明)名誉总领事兼任法国驻云南铁路委员会代表。这一年,他42岁。

身着龙袍的方苏雅(1900年)。曾有人怀疑方苏雅穿的只是一件戏袍,但这确实是安南(今越南)皇帝的龙袍(现存于巴黎人类博物馆),样式与中国的很接近。从普通照片的角度来说这不算一个好创意,因为尽管方苏雅一向认为他的胡子能“增添威严”,但在这张照片里增添的却是喜剧性,用他的话来说,也许是“如果在马戏团里出现准会获得疯狂的喝彩”。(殷晓俊供图)

经过漫长的旅程,历时11个月,方苏雅到达昆明。他的行李,包括七支步枪,七部照相机和大量玻璃底片,四支手枪,三部中国阴历通书,三个秒表,一个晴雨表,四个温度计,五个指南针,一个照准仪和最长1.6米的几架双筒望远镜。如前所述,法国政府给他的职务是法国外交部派驻云南府的总领事,事实上,在华美的“外交官”身份后面,他的重要使命却是督办滇越铁路在中国云南的修筑事宜、协调与中国政府的关系、考察滇越铁路线路。

在一本《黑镜头:昆明晚清绝照》的书中,作者这样介绍:方苏雅喜欢摄影、游历、考察,曾游历贵州的安顺、贵阳等地,并涉足险峻难行的茶马古道,还由昆明经楚雄,从元谋沿金沙江而上,进入大小凉山,穿泸定桥至康定,再至川藏交界处,拍摄了沿途见闻,当地的彝族和藏族,以及人背马驮茶叶、马帮等照片,写了大批日记。他游历时,准备了12只箩筐来运玻璃底片,还要用油纸沾上牛血来包装,以防雨淋湿。旅途中,他总是随身带着地理工具,如六分仪、圆规、气压计、指南针。遇上崎岖的道路,他认真作文字记录,并在纸上画路线图。他认为画图、绘地形、拍照三者互不妨碍,且还相得益彰。方苏雅喜欢中国的街道,认为那是中国人生活的舞台,穿着干净、打着太阳伞的官员,形形色色的商人、小工匠,肮脏的乞丐等都出现在这里,有时还在那里进行审判,在公共场所执行死刑、检阅军队和招募民兵。这些,方苏雅都进行了分类拍摄。

看起来,方苏雅好像爱上了自己的工作,以河口到昆明一线,开始与他的同事们一起调查各地的地质、水文、降雨量、人口、贸易、民族、民俗等等。他疯狂地一路拍照,几乎把他的照相机发挥到了极致。而眼前的一切,无一例外地令他着迷,通通进入了他的镜头。

方苏雅用过的带皮腔的相机。类似相机方苏雅带了7部到中国,此外还从电影发明者、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手中借走电影摄像机一台,在中国拍下了长达31分钟的无声电影胶片。(殷晓俊供图)

从1899年至1904年的五年期间,他行走于云南及周边的山川湖泊、城镇乡村、街道建筑、寺庙道观,不厌其烦地与上至总督巡抚下至贩夫走卒、乞丐犯人各色人等接触,经历了发生在这里的重大或日常事件。更重要的是,他还将目光所及的一切尽量地凝固在了他拍下的照片里,以至他到底在中国拍摄了多少照片,我们无从统计得出数据。

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即使在搜索与查询非常便捷的今天,有关方苏雅深入凉山腹地的目的、具体的行走线路、到过什么地方、待过多长时间等等细节,尚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他到凉山的确切时间是1903年,当然也知道他拍摄的彝族照片,后来被凉山收藏所发生的故事。

1900年3月,义和团运动已在全国声势浩大。方苏雅以自卫为名,携四十余驮军械至昆明,被南关厘金局扣压。方苏雅亲率数十人以武力威胁将枪弹抢回。昆明民众义愤填膺,包围领事府,捣毁了部分天主教堂。这便是著名的“昆明教案”。方苏雅和32名法国人在云贵总督丁振铎的保护下全数撤离。撤离途中,他的车队被袭击,装在箱子中的日记和所有的玻璃底片荡然无存。幸运的是这之前,他已洗印出一些照片。

方苏雅任满回国后,与妻子马尔芒住到乡间,在一座名叫“小中国”的庭院里隐居,直至1935年病逝。他没有儿女,留给夫人的是装在一个紫檀木箱里一批他收藏的中国物品和110幅玻璃底片以及上千张照片。这些照片在他回国后本应上交法国政府,但由于与政府的积怨和对中国的感情,他把这些绝版照片隐藏了下来,秘不示人。这一放就是大半个世纪。1985年,年事已高的马尔芒女士将这些遗物分成四类,分别赠送给四个国家博物馆。但是遵照丈夫的遗嘱,她没有把已制作出的照片和16毫米31分钟的纪录片送出去。

方苏雅与埃莲娜·马尔芒女士。他们在1904年方苏雅任满回国后结婚,埃莲娜·马尔芒比方苏雅年轻20多岁,更多活了整整半个世纪,但始终对方苏雅保持着怀念和几乎是宗教式的崇敬。(殷晓俊供图)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方苏雅可能都不会想到,这些照片百年后将成为亚洲最早、最完整地记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概貌的纪实性图片;在他于1904年面对“变得如此熟悉”的景象无限伤感地说“永别了,云南府”时,可能也不会料到,这些照片有一天会被一个中国青年万里迢迢地带回故土。

1989年,由110幅玻璃底片制作出的照片开始了在欧洲的巡回展出,引起轰动。根据部分照片、书信整理的画册《领事的眼光》随即出版,书中共刊载140幅照片,是有关中国云南及周边地区的。1996年6月,一位自称是方苏雅侄子的七旬法国老人赛都,携带着那本画册和方苏雅在云南拍摄的其中80幅照片,远道而来云南昆明,寻访叔叔曾经走过的足迹。

机缘巧合,殷晓俊和时任昆明金龙百货公司董事长罗庆昌,次年耗资百万元人民币,购得照片的翻拍及在中国的使用权。起初,赛都只答应让他们翻拍250张照片,在殷晓俊一再要求下加到600张,实际上最终翻拍的照片有1200张之多。

1997年12月5日名为《云南沧桑话百年》的图片展,展出200幅老照片,引起巨大轰动。此后,展事易名为《世纪回首》,365幅画面较大、制作精美的图片,分为“殖民者与晚清封建社会”“晚清社会生活百态”和“中国建筑与宗教”三部分,陆续在北京、重庆、成都、西安、郑州等地展出,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极大的心灵震撼。

照片能留住历史的真实,因为它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容篡改的独立的形象语言。令人遗憾的是,在阐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语言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它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然而,方苏雅这批百年老照片的发现却证实了,照片蕴含的画面应有、传递的信息,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历史只有正视形象直观的画面,才能鲜活生动起来。

目前所知,方苏雅所拍的照片当中,有51张是1903年在大凉山拍摄的。同样的机缘,时任凉山州文联副主席倮伍拉且,在北京与殷晓俊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他们的共识是,凉山理应是有关凉山历史照片的合适的归属地。如今,有关凉山的这些老照片就有一套收藏在位于西昌泸山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有了和彝族的祖先默默相望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