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山故事
  • 李辉
  • 409字
  • 2020-06-25 08:22:41

礼州古镇,古韵犹存的西昌驿站

何万敏

青瓦粉墙的民居,拾阶而上的青石梯,苍翠的黄葛树……和巴蜀的许多古镇一样,礼州古镇也在山水的环绕与滋润中,道出了几许乡土深情的寄语。说到山,西边的牦牛山脉和东边的大凉山脉其实都是背景,望得见山峰,时有雪光闪亮在蔚蓝的天空下;说到水,由北向南的安宁河依偎在牦牛山下蜿蜒,千百年来滋润着一大片平原上繁衍生息的子民。安宁河谷平原作为四川第二大平原,稻粟飘香,瓜果甜蜜。

一旁的成昆铁路复线分段施工,沿线的考古抢先展开。考古专家们眼睛都亮了:20余处先秦时期遗址沿河谷分布,说明距今4000多年前这里即有人类活动,安宁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的文化面貌逐渐清晰起来。更加清晰的是,一出泸沽峡谷,当人们翻山越岭、筋疲力尽地走到这里,眼前豁然开朗,发现安宁河流域串珠状盆地中最大的这块平原,越来越开阔起来。阳光也变得愈加温暖,明亮的光辉刺破天边的云层,西昌仿佛近在咫尺。

礼州古镇民居多为清代建筑。(胡小平 摄)

古韵犹存,风味小吃散落街巷

礼州是西昌的“北大门”,是离西昌最近的驿站,换句话说,到达礼州,西昌也就不远了。

既然人类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我们称西昌或者今天的西昌市礼州镇历史悠久,实不为过。《元史·地理志》有文记载:“州在路西北,泸沽水东,所治曰笼么城。南诏末,诸蛮相侵夺,至段氏兴,并有其他……至元九年平之,设千户所。十五年,改置礼州。”现存的礼州古镇建于明代,从建筑特点完全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文化风貌和影响。登高俯瞰,古城池占地约1平方公里,初建系沙土夯筑,清乾隆时期重以砖石修葺,城池方正,墙高6至7米,墙厚8至12米,有城垛子600余个随城墙排列整齐。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礼州镇1995年1月14日被列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尽管规模小了一些,但礼州古城仍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四四方方的小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东为迎晖门、南为启文门、西为宝城门、北为迎恩门,四门对峙,十字开街道贯穿城中,古城内外有七街八巷,巷陌相互连接。最妙的是小城东部列着一条千米街,恰似左右两翅,活脱脱把一个小城装点成了一顶“乌纱帽”,小城南北的两条护城河恰似分坠“帽子”两侧的飘带;南北街衔接处的一座钟鼓楼恰似一绺插在帽后的红缨,看起来别有一番风貌。

格局还在,簇新的建筑随经济的增长不断覆盖着历史的痕迹,特别是在古城的外围,居民的楼宇霸气地生长,外墙要么涂料要么瓷砖,与古城的气质和色彩都不般配,让人一下就看出新与旧的反差。当然,这似乎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钱真是一个怪东西,哪里是人聚集的地方它就会往哪里去。直到今天,礼州市肆井然,商贾云集,沿街大多数是各种摊贩,五颜六色包装的商品时刻勾引着人的眼睛和钱包。不一样的是,南来北往的人流,积淀起了南北风情、东西习俗兼而有之。特别是厨艺,夸张地说是味聚京、川、广、鲁、扬、海等六大菜系,色呈汉满蒙回彝五族风度;你也可以说这是我的想象,但好味道的小吃算名不虚传了,许多独到的品种,像王凉粉、郑醪糟、严糍粑、陈汤圆、周豆腐脑、赵洪酸汤面、陈朝相豆花饭等等,确实别有一番风味。西昌城里的人假日习惯驾车而去,就为了饱口福。外地自驾车的游客也不会放过味蕾的召唤。如果有心,在游玩小吃之余,你还可带上一些土特产,把细如银丝的手工挂面、香气扑鼻的太和豆豉带回去,与家人朋友共享。

生活的滋味,串联起的是人间烟火。百姓对日常生活的热爱,使得小城的人性情绪得以长久地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