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心学的渊源

近年来,阳明心学大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500多年前,王阳明创立的阳明心学究竟蕴含怎样的智慧?它为何直到今天仍然备受推崇?今天,我们重温阳明心学的意义何在?阳明心学对创业者又有哪些指导意义呢?

王阳明其人

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他的父亲王华曾是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小时候,因家境优渥、家世良好,王阳明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史料记载,王阳明5岁时仍不会说话,但他已经能够默记祖父读过的书。12岁,王阳明正式进私塾读书,也正是从那时起,王阳明向世人展示了他的与众不同。

当时,世人皆以读书考科举进而步入仕途为头等大事,但王阳明志存高远,并且心思不同于旁人,他认为世间头等大事不是读书登第,而是成为圣贤。这就是王阳明从小立下的志向,他的圣贤情怀由此而生发。

当时朝政腐败、战争四起,加之外敌环伺,大明王朝早已不复当初的盛况,这也促使王阳明除了立志当圣贤,还下定决心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所以,年仅15岁的他上书当时的皇帝,为平定战乱献策;也曾出走居庸关、山海关等,了解关塞状况和敌情,毫无疑问,那时的王阳明就已有经略四方之志。

但王阳明的科举、仕途之路并不顺利。在那个“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时代,王阳明两次科考、两次落第。后来,即使他得以步入仕途,也是麻烦不断、危机四伏。35岁,因得罪权奸刘瑾,王阳明被廷杖四十,流放到贵州龙场。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在一个深夜,王阳明于石洞中有了顿悟,发现心才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并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之后,王阳明几次临危受命,担任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巡抚,平定叛乱、战功赫赫,所以他也被称为“大明军神”。

即使战功赫赫,但他的仕途依旧坎坷,多有战功却少有封赏。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选择急流勇退,辞官立院讲学,直至生命终结。江西大余的丫山是阳明先生讲学和最终扬名天下的地方。临终前,有学生问王阳明还有什么遗言,他说了8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就是阳明先生的一生,充满艰难坎坷,但也极为丰富多彩。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在《乡关何处》中这样形容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阳明先生内修心性,外练武功。居庙堂之高,他以武功挽狂澜、定江山,以一己之力扛住了那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处江湖之远,他所拥有的文治传承、教化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思想即便到了今天也依旧熠熠生辉。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是从古至今儒家评判“圣人”的标准。但是纵观儒家历史,能符合这个标准,被称为“圣人”的并不多。有说法认为,儒家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万世师表的孔子,一个就是开创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从时间的维度上讲,王阳明的一生并不太长,但他创立了阳明心学,这是“圣人”“三不朽”中的立德;他功绩勋勋,彪炳史册,是为立功;他知行合一,立说教学,并有《传习录》等作品留世,是为立言。

“三不朽”他都做到了,所以有人称他为儒家历史上真真正正的500年来罕有之“完人”。

阳明心学及其影响

王阳明一生最重要也最广为人知的成就就是创立阳明心学。但阳明心学诞生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各界的打压、排挤,因为它一直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直到近代,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意识到,阳明心学正是基于传统儒学发展而来的。

从渊源上讲,心学的基因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他们是儒学的先驱,孔子率先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与精髓的原始儒学。并且,孔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态度——“求心安”,他认为很多事情不要拘泥于形式,内心是怎么想的、表现出来的,才是最真实的。这也是儒家学说中关于“心性”问题的第一次阐述。

后来,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并且进一步把心性问题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仁”是儒学的核心,孟子认为“仁”回归本质就是人的心(仁,人心也),包括仁、义、礼、智,这些都是“性”,同样根植于“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由此,儒家关于心性的理念基本形成。

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同时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创立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新儒学”。其中,同样有心学的成分。比如,董仲舒认为“尊礼重信,基于良心”“论事重‘志’”等。

到了宋代,程颢、程颐(合称“二程”)提出“理”的概念,理学雏形初步形成。“二程”认为,人的一生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在这一点上,两人达成共识。但是具体到如何“存天理灭人欲”,两人却有不同的观点。程颢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天理就在心中,所以只要在心上下功夫就可以了。程颐则认为,虽然人性是善的,但不能仅仅在自身上用功,还必须去外界寻找天理,格物致知,通过外界的力量让人性达到至善的境界。

到了南宋,又出现了两位与此有关的人物——朱熹和陆九渊。朱熹主要继承了程颐的思想并发展出了程朱理学;陆九渊则吸收了程颢的心学理论,创造了陆九渊心学,与理学分庭抗礼。

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到了明代,王阳明才首次提出“心学”的概念,即“圣人之学,心学也”。

这就是阳明心学发展的一个大致脉络。由此不难看出,阳明心学发轫于儒学,但同时,阳明心学又与传统儒学有所不同。

儒学强调仁、礼、内圣,而心学是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和补充。心学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突出自信、自强、自律、自为等,追求自我实现,并且从本质上讲,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同时,它又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根据,还是一种包含方法论的修养哲学。

所以,阳明心学一诞生,其思想所焕发的光芒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除了阳明先生自身在其指导下取得的功绩,他教学授课也影响了很多明朝官员,并且后世很多人都深受其影响。

此外,阳明心学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较之在国内,也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日本为例,日本儒学家冈田武彦认为,在明朝灭亡以后,阳明心学“遭到空前激烈的非难”,“然而在日本,阳明心学则得到了彻底的发展”。

在日本的近代史上,有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个是倒幕运动;另一个是明治维新。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不论“前三杰”中的高杉晋作,还是“后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他们都是阳明心学的践行者。总之,阳明心学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历史特别是明治维新的发展,这已经是国际历史学界达成的共识。

创业心学

阳明心学存世500余年,虽然时代在不断进步,环境日新月异,但我们追求强大力量之源的内心和探求实现路径的欲望,却是恒久不变的。这正是我们研究和学习阳明心学的价值所在。

阳明心学继承了儒学的理想主义精髓,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现实主义的逻辑,同时也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统一在了一起。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阳明心学不仅是修心之道,还可以用于企业管理。它本身包含3个现代管理功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抵御诱惑和承担社会责任。

这其实也是创业的本质需求。创业,既需要理论方法,也需要实践经验;既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既需要大步前行,也需要抵御诱惑;既需要追求利益,也需要致良知、不忘初心、坚守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让企业在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阳明心学如何具体指导创业者,心学闭环如何与创业观照,这是本书想要阐述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