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OD·创新引领 科技城市发展模式研究:鑫创科技的探索实践
- 鑫创科技
- 1561字
- 2020-06-24 23:08:16
二、协同创新内涵与层次
(一)内涵
国内外学者给了协同创新以不同的研究和解读。如表3-1所示,现有研究主要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网络视角、组织视角和个体视角对协同创新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与观点。例如,英国学者凯琴从组织视角,将协同创新界定为“创新组织为了持续创新而推动专门技术、思想和知识等资源跨组织转移与共享的过程”。我国学者陈劲基于组织的视角,将协同创新界定为“政府、企业、学研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为了实现科技创新而呈现出的组织互动模式”。总体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就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界定,形成了对协同创新的系统理解与多层次认识。
表3-1 协同创新内涵界定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所得。
协同创新的创新模式从封闭转变为开放,是一群自我迭代、自我激励的科研人员为实现某一共同创新目标而组成的网络小组,分享创新想法、信息和思路的多循环的反馈过程,是遵循“沟通—协调—合作—协同”逻辑而不断螺旋上升的头脑激荡、不断协同进步的过程。总之,协同创新的本质目的在于,打破创造主体及要素间的壁垒与障碍,使得相关主体围绕共同目标协同运作,最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1)。
(二)三层特征(2)
协同创新是一个创新生态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合作。它要求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科学耦合、紧密协作,进而获得超越各部分原有功能总和的新功效,具有微观、中观、宏观多层次特征。如图3-2所示,微观协同创新指创新科研团队内部及相互间形成的知识(思想、技术、专业技能)共享机制,通过深度交流与多样化协作实现创新,获得专利、转化成果;中观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3个基本创新主体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与创新能力,在政府、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主体支持下,实现协同效应的过程;宏观协同创新是指知识创新体系与经济体系之间有效互动和结合,促使科技、教育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
图3-2 协同创新的多层次特征
因此,微观层次协同创新是构筑协同创新系统的基础和基本单元。中观层次协同创新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系统和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主导的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系统间的协同,是协同创新实现的重要途径。宏观层次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与经济系统紧密结合,旨在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是协同创新追求的终极目标。
1. 宏观层面:科技、教育和经济有机融合。经济、教育、科技是彼此既对立又强相关的三大系统,它们之间的协同实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适应、耦合发展的过程,如图3-3所示。科技系统和教育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科技投入产出比、大学生比例等指标影响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反作用于科技系统和教育系统,实现协同发展。
图3-3 科技、教育与经济协同
2. 中观层面:产学研协同创新。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很重要途径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见图3-4)
图3-4 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协同
3. 微观层面:科研团队分工协作协同创新。科研团队既有一般团队的特点,又具有其独特之处。创新活动是科研团队的本质特征,科研工作是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又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团队内部协同,是指团队领头人、科研骨干和其他成员在相互信任及相关工作机制及规则指引下,实现知识共享,激发团队的集体创新性,使创新和创造得以竞相涌流,生产出更多的专利、发明、著作权等科研成果;第二类是指团队间的外部协同,是指通过团队合作,使创新要素打破科研团队间的各种壁垒,提高创新效率。(见图3-5)
图3-5 科研团队协同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践问题愈加复杂,往往需要汇集多学科知识才能有效解决。在交叉边缘学科不断出现和科学研究日益复杂的大趋势下,要求科研工作者必须摒弃“单打独斗”科研模式,转向团队协同作战,只有“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获得更好的创新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