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探讨的行为主体是企业,企业是宏观经济的基本生产组织单位,也是产业组织的主要研究对象。企业行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本书主要探讨一体化企业将价值链分解的生产行为方式,借以探究产业组织理论在企业生产行为方面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目前,价值链分解只是在某些产业中大量出现,但是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和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的时代,价值链分解不会只是现有某些企业的特殊现象,未来可能会在很多企业中出现。

本书分析沿纵向发展脉络展开,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根源和现实缘由,价值链分解是在价值链一体化的基础上,同样是历史进程演变和现实技术发展带来的结果。企业生产行为方式在不断变化,起初是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独自进行生产活动,工厂制度确立带来企业内部的分工生产协作,其后价值链一体化使企业间分工变成了企业内部分工。近期,很多企业又采用专业化生产行为方式,原来的一体化企业价值链分解。企业生产行为方式处于不断演进中,企业的生产活动经历了独立生产—合作生产—独立生产—合作生产的循环往复,但是这种循环并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提升中不断演进的。

社会发展进程中技术革命不断发生,伴随而来的是企业生产行为方式也在不断改变。第一次技术革命,利用工厂制度组织生产的方式产生;第二次技术革命,价值链一体化生产行为方式成为潮流;第三次技术革命时期,价值链出现分解的趋势,社会专业化分工生产替代了企业内部的分工生产。技术革命为每一次生产行为方式改变提供了物质基础,生产行为方式的变更也带来了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动。在第三次革命时期,一体化企业将价值链分解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带来了企业间的核心—外围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结构。

本书从核心—外围视角对价值链分解这种生产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在跨国企业价值链分解构筑的国际化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外围环节的发展中国家在核心—外围分工体系中如何寻求突破,即政府需要通过规制引导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企业需要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提升产业结构,实现宏观经济有发展可持续地增长。本书除导论及结语之外,整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考察了价值链一体化企业演变到价值链分解的历史进程,并对同期相应的研究理论做了综述;第二部分从核心—外围视角,系统分析价值链分解的生产行为方式,探讨价值链分解的动力机制、组织调节、生产设计、社会环境和创新效应等方面内容,指出了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客观上应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主观上追求价值链核心地位,企业价值链出现分解,同时也要求企业有相应的组织调节方式、生产设计模式等与之相对应,也使得相关企业之间形成了核心—外围的生产组织关系和分配关系,通过创新可以促进核心—外围结构中不同企业地位的更替,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格局;第三部分探讨了全球企业专业化分工生产日益深化的条件下,价值链分解可能会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基于信息时代的契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要以企业创新应对,同时实现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分析思路上,本书综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问题分析思路(1)和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及其发展者的研究范式“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的双重反馈效应,从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外围视角来研究价值链分解。本书侧重于企业采取价值链分解行为后企业之间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分析,即产业组织理论所谓的行为和绩效分析,从而诉求微观企业、产业发展战略,探讨宏观经济长期增长的有效模式。

本书内容围绕着2条思路综合来论述,聚焦于一个视角——核心—外围视角。整体思路和分析框架如下:

在全球经济紧密联系的时代,专业化分工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企业价值链分解的行为实质是发达国家企业在全球推行的国际分工模式。当企业价值链一体化的生产行为方式逐渐没落时,大量跨国企业会占据价值链核心环节,而将非核心业务分解出去,于是相关企业间便形成了核心—外围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

价值链一体化和价值链分解是在不同技术条件下企业的不同生产行为方式。不同国家受不同历史、文化、制度因素的影响,不同产业也具有自身的生产特征,并不存在某种企业生产行为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者产业。本书探讨的价值链分解的生产行为同样如此,研究价值链分解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种普适的生产行为方式,但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技术冲击下,应付不确定性较强的市场环境,企业采取价值链分解这种灵活的专业化分工生产行为具有一定的优势。关注近期一些国家一些企业中出现的价值链分解现象,从理论上而言,通过从核心—外围视角分析价值链分解,系统研究企业价值链分解这种新的生产行为方式,是对现有企业理论的一个补充;从实践上而言,我们可以从价值链分解的研究中得出某些有益的启示,明确在新技术冲击下本国企业、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走向。


(1) 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