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汇率波动的不完全传递效应与中国贸易顺差调整

4.1 引言及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从直接参与外贸经营的企业视角来看,汇率变动的直接影响是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影响价格变动程度的因素多种多样,这就涉及了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分析。本币升值之后,出口商出于各种目的自己承担部分或全部的价格变动效应,而不对出口商品价格做出和汇率升值幅度相同大小的调整,这就产生了汇率变动的不完全价格传递效应。出口商品价格对汇率变动的敏感度也即汇率传递弹性将影响汇率变动的最终贸易调整效应。

本章主要基于汇率传递的视角分析汇率变动的贸易顺差调整效应。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分析汇率变动的出口品价格传递程度,其次研究我国出口对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度,最后再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总结。

在现有关于汇率变动与贸易顺差调整的研究文献中,大多数都是直接通过分析汇率变动后对进口、出口的不同影响而得出结论,这一类的研究文献集中在对汇率弹性的分析上。本书认为,从比较微观的汇率传递机制上来看,汇率变动后会直接影响进出口商的价格。对于出口商而言,由于前期生产投入的成本已是既成事实,因此汇率调整后他只能通过自己的出口量和价格调整来应对汇率变动引发的利润变化。而由于成本在短期内是很难调整的,因此,应对汇率变动的不利效果时,调整价格是其最直接的响应方式。

关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价格和贸易额的影响效应,最早可以追溯到Hooper和Kohlhagen(1978)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出发点是在1973年浮动汇率制度出现以后,汇率波动风险产生的价格和贸易调整效应。在其后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大都比较直接关注汇率波动后的贸易差额或国际收支差额调整效应。其研究路径主要是讨论是否存在J曲线效应。Bahmani-Oskooee和Ratha(2004)对1973年到2002年研究J曲线效应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梳理。此类文献的出发点主要是研究货币贬值对一国贸易逆差的改善作用存在的时滞问题。其结论表明,关于J曲线是否存在的结论尚不具有统一性。从他们的研究文献样本结论来看,不管使用哪一类模型和数据,贸易差额对汇率变动的短期响应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随着研究者对汇率变动的贸易调整效应研究越发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汇率波动的进出口价格调整效应,即汇率传递效应。Parsons和Sato(2008)分析了汇率传递和厂商的依市场定价行为对经常账户调整的作用。他们认为,虽然经常账户余额通常是由经济代理人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决策的,但是汇率波动引起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价格调整确实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Gust等(2009)发现汇率对贸易品价格传递水平的下降将弱化名义贸易差额对汇率调整的响应程度,但是调整过程也并没有停止。当传递程度比较高时,贸易差额的名义调整主要是由贸易伙伴完成的,而当传递程度比较低时,贸易差额的调整主要通过贸易条件变化实现。如果厂商在设置出口价格时就考虑到了汇率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响应方式,则汇率传递通常都是不完全的。Ceglowski(2010)估计了1992—2006年美国的进口价格汇率传递率,发现总体上传递率是不断下降的。而进口价格对美元汇率的响应程度及响应方式存在多样化趋势。总体来讲,虽然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但是不完全汇率传递的结果必然会影响汇率波动的贸易差额调整效应。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8)研究了人民币升值通过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进出口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强调了人民币升值之后通过进口价格指数以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产生的贸易调整机制。李春吉(2010)在分析我国双顺差的形成问题时注意到了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他认为,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汇率是影响出口商品价格相对水平的因素,大量的FDI进入是形成资本和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翁志刚等(2012)论证了不同汇率传递程度的国家应当采用的汇率制度的差异。

从现有研究及其结论来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汇率变动的进出口价格调整效应,以及这种不完全传递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然而使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汇率传递视角分析汇率升值的贸易顺差调整效应的文章并不多见。本章尝试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弥补。全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论述了不完全汇率传递影响外贸进出口的机理。第三部分实证研究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第四部分实证分析我国商品出口的价格弹性。第五部分是结论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