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回族先民——穆斯林“蕃客”(1)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同这样的看法:回族族源的国外成分有二,其一,可以上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有到中国经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即穆斯林“蕃客”留居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二则是13世纪初叶,成吉思汗西征时被迫东迁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以及东西交通畅通无阻而自愿东来的商人。这些“外来成分”与中国的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结合并经过长期的发展,约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回族。
早在651年以前,阿拉伯人、波斯人就与中国开始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往来。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于公元前126年回国,就曾提到安息(波斯)以西有条支(阿拉伯)。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时,他的副使到过波斯。《史记》和《后汉书》中对阿拉伯的地理、经济和文化都有记载。从汉代起,迄至唐代,中国与中亚和西亚各地的交流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由于唐宋时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以经商为主,中国人称他们为“蕃客”、“蕃商”和“胡商”等。这些来华通商的贸易者,一般多在冬季回国,但由于商业往来频繁,有利可图,加上唐宋政府鼓励商业贸易,因而有不少人便留居中国不归,这些人被称为“住唐”,这是唐宋中国和阿拉伯、波斯等国友好往来的显著特点,也是早期阿拉伯、波斯等商人迁居中国的原因所在。同时,还有许多来自中亚各国的“诸胡”,也曾留居在长安、洛阳等地。长安城内有专门为这些蕃商设立的“西市”,街上有他们开办的珠宝店、药铺等,被称为“波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