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华东聚居区

1.南京

明时,回族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是明都南京。尤其是明初,大量的回族工匠、商人从四面八方涌向南京,是促成南京成为回族聚居地的一个原因。据明人顾起元著《客座赘语》记载,万历二十年(1592年)江宁县户籍总数3239户,其中回族人口9230人,而万历户籍与洪武初年相比已“十不逮一”,即不到十分之一。以此推算,洪武年间仅江宁就有回族近十万人,如果将其他县也算进来,那南京的回族总人口数量就非常可观了。

2.山东

1368年,以徐达和回族常遇春为统帅的明军平定山东以后,就留在山东军屯。常遇春部下较多是回族。从此,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惠民等地,形成了许多回回营,即回族农业村落。现今的五营、六营、大营、小营、前营、后营、刘家营、马家营等都是当时军屯的军盘。此外,还曾为安排“达子兵”(即长期过着军屯生活的回回人)的家眷,在德州卫(今平原)专设了回回村——达官营,以供农耕。明洪武五年(1372年)下诏说:“蒙古、色目人现居中国,许与中国人通婚,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这为回汉通婚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回族人口的增加。

明代也有一些达官贵人入居山东。如今淄博市金岭回族镇马氏家族系元至正年间金陵守官马德之后,“明太祖既位,公自以世为元臣,耻仕明,遂携家隐居临淄,甘为齐民”(13);青州杨氏家族系元朝仕宦的后裔,明洪武元年从北京羊市角头迁入青州。因为害怕遭受明廷迫害,遂隐其身世,以耕田为生。明正德年时,该家族的杨应奎举一进士,先后任陕西临洮和南阳的知府,后来罢官回乡;德州北营村的温、安两姓,系明永乐年间苏禄国(今菲律宾的一部分)东王之后裔。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东王访华到京。归国途中,病故于德州北营。东王次子温嗒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为东王守墓,明皇赐祭田2顷30亩。因其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与当地回族一样,于是他们加入中国籍后就成为山东回族的一部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