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长安

唐代西方国家的商人来自西北的很多,《旧唐书》中曾记载道:“大蒙之人,西方之国,与时盛衰,随世通塞。勿谓戎心,不怀我德。贞观开元,藁街充斥。”(33)长安是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的商业中心,首当其冲成了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们喜欢落居和经商之地。在长安的“西市”和“东市”,胡人“藁街充斥”,也有专售宝石、象牙、犀牛角、香料、玻璃、珍珠等阿拉伯波斯商品的“胡店”、“胡邸”。

在唐代的近300年间(618—907年),穆斯林蕃商来西北贸易者络绎不绝,他们大都因商务关系久住中国,或因归路一时断绝而不能归国,或与中国人婚配,生儿育女,买田宅者而不愿归国者,遂安居在长安及其周边。《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记载:“贞元三年(787年),胡客留长安者,约四千余人,皆有妻子。”又载:“自天宝(742—756年)以来,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命检括胡客有田宅者,凡得四千人。”(34)可见当时穆斯林蕃商数目之一般。

以上叙述,主要是蕃客在泉州、广州、扬州和长安的情况。但是商人的足迹,往往是无所不至的,不仅云集于大的港口城市,也遍布于内陆中小城市。由于经海路而来的商人,多取道开封、洛阳而去长安,而由陆路至长安的商人,也多东去河南等地经商。因此,唐时开封、洛阳等地,也有不少蕃客在这一带活动。海南岛由于地处海上通商要道,也有许多蕃客。

古代社会,海、陆两路旅途都是十分危险艰难的。陆路要跋涉万里,中间还有大沙漠,干燥、缺水、多风暴,如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回回国所经道路中有沙碛数千里,不出草木,亦无泉水,尘沙眯目,凡一月,才能过此……或迷路水竭,则钦马溺,或压马粪汁而饮之,其国人亦以为如登天之难。”(35)至于海路,史载“大食在泉(州)之西北,去泉甚远,番舶艰于直达。自泉发船,四十余日至蓝里博易住冬。次年再发,顺风六十余日方至其国。”(36)除去路途长远,海舶困苦、生死难料、更重要的是,唐宋政府为之提供了众多优惠政策,使其“获利”颇丰,所以很多蕃客,便“乐江湖而忘乡国”、“不复回首故国”,而自愿在中国定居下来。唐朝政府曾规定:“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经二年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三户共一口。”(37)可见,唐时外商欲留居中国,是并不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