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Y OF RUMI 关于鲁米

img

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Molana Jalaluddin Rumi,1207—1273),人类伟大的精神导师、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他是苏菲教派倡导追求热情与狂喜是天人合一境界唯一途径的创始人之一,他被许多历史和现代文学家视为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诗人兼哲学家,影响力甚至超过但丁和莎士比亚。他的作品从19世纪起被引介到西方世界,至今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鲁米”意指来自东罗马帝国。鲁米原名穆罕默德,贾拉鲁丁是他的称号,意为宗教圣人。后来他也被尊称为莫拉维,意为大师、长老。鲁米1207年9月30日生于波斯帝国东海岸的巴尔赫城(Balkh),即今日阿富汗所在地,最终他定居在科尼亚城(Konya),即今日土耳其所在地。现在有三个国家都称他为他们国家的诗人:伊朗、土耳其和阿富汗。但是,现在的这三个国家当时其实并不存在。伊朗以前叫波斯帝国,一个君主专制国家,比今天这个国家要大得多。它包括今天伊朗及阿富汗的全部,还有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及伊拉克这些国家的一部分。那时土耳其还不存在,而阿富汗是老波斯帝国呼罗珊省的一部分。

鲁米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学识的神学家。为了躲避当时蒙古人的侵略,他们全家逃往麦加,在穆斯林地区几经辗转之后,最终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科尼亚定居。鲁米自幼受父亲的教育和熏陶,在伊斯兰教神学、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功底。父亲去世后,鲁米在1231年继承父业,成为一名伊斯兰教的学者。

将鲁米引入神秘主义之门的人是一个名叫沙姆士的苦修僧人。与沙姆士在1244年的相遇,使鲁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用鲁米自己的话来说:“我从人类身上看到了从前认为只有在真主身上才有的东西。”他开始成为一位神秘主义诗人。鲁米把他的抒情诗集命名为《沙姆士·塔布里兹诗歌集》。这部诗集收录了3230首抒情诗,共计35000诗行。诗中运用隐喻、暗示和象征等艺术手法,通过对“心上人”“朋友”的思念、爱恋和追求,表达修道者对真主的虔诚和信仰,阐发了“人神合一”的苏菲之道。

八年之后,沙姆士去世。为了纪念这位挚友,鲁米创立了苏菲派莫拉维教派,即我们熟知的“旋转的苦行僧”。鲁米通过诗歌、音乐和旋转舞将苏菲们引向对真主的爱,最终进入与真主合一的境界。

鲁米在生命的最后13年中,创作了诗歌巨作——叙事诗集《玛斯纳维》(Mathnawi),共6卷,51000余行。这是应他最喜欢的学生胡萨姆·丁·查拉比(Husam al-Din Chalabi)的要求而写的。在这部鸿篇巨制中,鲁米将苏菲教义以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更易于苏菲们的理解和记忆。整部诗集都是由鲁米口述,胡萨姆听写而成。

《玛斯纳维》被誉为“波斯语的《古兰经》”。诗集取材广泛,内容异常丰富,以寓言、传奇和故事的形式传达了神秘的苏菲教派的哲学和宗教思想,被誉为“知识的海洋”。

《玛斯纳维》第6卷最后一个故事在讲述到一半时戛然而止,显然,鲁米还没有来得及讲完他的故事。他于1273年12月17日去世。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就成了苏菲们庆祝的节日,他们把这一夜称为合一之夜。

此外,鲁米还有《讲道集》和《书信集》等著述传世。

鲁米在波斯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齐名,四人有“诗坛四柱”之称。集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于一身的鲁米,受到过诸如黑格尔、柯勒律支、歌德、伦伯朗、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等人的赞誉。随着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时代运动的发展和兴盛,西方人把目光投向古代、投向东方,寻求一切可能满足他们心灵渴望和精神追求的灵性源泉。在20世纪90年代,经由鲁米诗歌英译者的努力,700多年前的苏菲神秘主义诗人鲁米,令人难以置信地成为当代美国最受欢迎的心灵诗人,一本收录了他代表作的英译诗集在美国销量达到50万册。关于鲁米和鲁米的诗,在中国,不久的未来,相信定会有胜过美国的奇迹出现。他的诗歌被重新谱曲并演唱,成为进入音乐排行榜的畅销音乐。甚至苏菲们的旋转舞,也被吸收成为现代舞的舞蹈语言。

要准确和深入理解鲁米的诗歌,就要对被称为“教中之教”的伊斯兰教神秘教派苏菲派有所了解。历史记载,苏菲派(Sufism)是伊斯兰教内部一个非主流派别,包括很多彼此独立的教团,教团的首领即长老。在教团内,由长老传道,指导教徒修行。据说,鲁米领导的莫拉维教团是较著名的一个苏菲教团。苏菲派通过禁欲苦修、克己忍让和行善济人来进行自我修炼和净化,最终进入自我消解、与挚爱者合一的境界。苏菲派最重要的仪式为齐克尔(Zikr),要反覆念诵颂主经文或语句(从数百遍到十万遍不等),往往伴随着诗歌、音乐和舞蹈。通过不断的颂主、悦耳的歌唱、婆娑的舞姿、激烈的旋转,苏菲们会慢慢进入恍惚、陶醉、出神、狂喜的状态,获得与真主合一的体验。

从这点来看,鲁米其实是苏菲当中的苏菲,也就是,他其实并非苏菲,而是身在苏菲教团,但远远超越了、超脱于苏菲。他是觉者,已经超越任何宗教、教团、教派。你看:

不要谈论夜,因我们的日子没有夜。

每种宗教都有爱,爱却无宗教之分。

爱是海洋,无边无岸,

很多人溺水,却听不到后悔的呻吟,对上帝的呼唤。

不管我头放在哪儿,他都是头下的枕垫。

在六方及六方之外,他都是上帝。

花园、花朵、夜莺、旋转舞,以及伴侣。

这些统统是借口。他才是我唯一的理由。

鲁米的诗歌表达的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爱、生命、死亡;对真主的爱,以及与真主合一是鲁米诗歌尤具特色的主题。真主在鲁米诗集里被称作挚爱者。鲁米用诗歌表达对神、对万物之源的爱,并不会让现代人无法理解和接受,因为鲁米描述的确是人类终极想要达成的,反倒更适合无神论者和怀疑论者阅读。盲目的信仰的羔羊其实是鲁米也已经摒弃的——自从他被沙姆士这个觉者点燃之后。正如鲁米诗中描述:

他们说:“头脑的爱更好,

所有信仰中,偏见更好。”

是的,你们的话金子般闪烁,但是,

我的生命,献给沙姆士·塔布里兹,更好。

鲁米诗集反复在阐释的,是很多觉者一直在重复的:灵修就是求证一道证明题。答案已给出,方程等式已给出。觉醒的我=上帝=道=佛=真主。

首先,你要知道,你要求证的,就是这道已经有答案,有等式的证明题。多数人是不知道,也不相信这一点的。他们一般会觉得,上帝>觉醒的我。他们也会觉得,上帝不等于道,不等于佛,更和真主不沾边儿。

其次,你要求证,要经历一个求证的过程。就是这个求证的过程,耗费了恒河沙的行者一生,甚至数生的光阴,也演绎出那么多故事。鲁米已经完成这个求证的过程,我们多数的人依然在这个求证的过程中,是恒河沙的行者中的一粒。有的人甚至还没有开始这个过程,也有的人惧怕经历这个过程,依然在两个世界里沉溺贪玩。

一旦生起完全的自信,你就会突然发现,原来你自古及今,乃至未来,从来都是觉者,都是上帝,都是真主,都是挚爱者,同时也是被爱者。不过是随着发心、愿力,及上天赋予的角色的不同而示现不同的比例而已。鲁米的诗就能给你这种自信。开悟,觉醒是每个人的专利,是每个诚实的人,真正放开、放下的人的专利,不是给道貌岸然的宗教导师准备的,和宗教无关,和道德无关,是和死相关的。而这死,并不是身体的死,它是头脑的死,是头脑的降服。降伏其心,让头脑静默,给直觉让路,你会即刻看到星星的升起,甚至七重天堂都因而失色,因为星是你的星,七重天堂不过是宗教编造的绑缚你的偏执的、虚无的谎言而已。其实,星也不是你的星,不过是你在为自己创造生命的一个示现而已。当你允许你的心、你的直觉发挥作用,让头脑让路,当你觉醒,你在加速创造你的生命,因而你便会时时喜悦到疯狂,时时看到光,时时感受到挚爱者的,其实就是你自己的无边的爱。

在纯净之水,我似盐消融,

亵渎不再,信仰不再,确信不再,犹疑不再。

在心的中央,升起一颗星。

竟令七重天堂失色。

鲁米的诗,虽时隔800年,但他吟唱的那亘古不变的真理却是历久弥新,纵使千年万年,也是鲜活如初。如老子的《道德经》,如《庄子》,如《金刚经》,却又是有着独特的诗意,有着独特的音乐与舞蹈的因子。看《道德经》,看《庄子》,看《金刚经》,或许你会拍案叫绝,或许你会醍醐灌顶,但你很难有歌唱的冲动,也很难有飞舞的渴望,但读鲁米的诗,你是有的,而且是强烈的。

它的诗让你完全打开自己,丢掉所有的矫饰,丢掉所有的盔甲,丢掉所有的头脑,让头脑死去,只让本能和直觉主导,让自己变成俗人眼中的疯子,而这疯子恰是多数真正求道者眼中的觉者。

今天挚爱者要我发疯。

我已发疯,但他要我再疯一点。

若非如此,那么为何他撕下面纱?

我已失态,但他要我原形毕露。

当你发现自己和挚爱者在一起,有一刹那的拥抱,

那一刻你会发现你真正的命运。

啊,不要破坏这宝贵的时刻,

这样的时刻非常、非常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