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行星轨迹

李维斯沉睡的意识被唤醒了,现在他那艘只有棒球大小的太空船左侧船舷的眼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小行星,目测直径在上百公里左右。

那颗小行星的运动轨迹正好是朝着他来的,经过那支眼睛的辨认,那颗小行星表面的三分之一都覆盖着厚厚的冰层。

水是生命之源,加上那个小行星上面还有厚厚的尘埃,碳(C)氮(N)氧(O),这样维持生命所需物质也肯定缺不了。

这对于李维斯来说不光是有了吃的那么简单,更让他有了创造生命,建立军团,甚至是搭便车的机会。

眼看那颗小行星,像是一座巨大的山一样向李维斯撞了过来,他非但不害怕,甚至是还很高兴。

李维斯立即唤醒了休眠太空船的动力系统,紧急刹车调头,调整姿态冲向了那颗小行星。

很快李维斯的小小太空船,便一头撞到了小行星表面的冰层区域。

在那枚黑色的棒球撞击到冰面上之后,数条细小的触手便伸了出来,钻进了冰面,让那枚棒球牢牢附着在了上面。

那些钻入冰里面的触手,又长出了密密麻麻毛细根,从冰层中不断的吸收着水分,让那枚棒球的体积一下子膨大了十几倍,变成了一个大水囊。

李维斯在灌满水的水囊内部畅游起来,并伸出了无数像是丝线一样的白色触须。

这些触须在水中吸收各种能够合成蛋白质的物质,并开始利用这些物质培育各种微生物,以及细胞。

被李维斯培育出来的微生物还有那些细胞,开始不断的聚集排列,慢慢发育成了各种胚胎。

李维斯通过触须向那些胚胎提供养分,让它们发育成了各种有着独立存活能力寄生器官。

这些发育成型的寄生器官,在成熟之后便会相互配对组合,成为一个更大的器官,最终蜕变成孵化产房,大脑神经中枢,营养吸收供给系统,这最后都会统合成一个大的虫巢,李维斯便是这虫巢的唯一的主人。

当然虫巢的发育是很漫长的,三十年后那个肿胀的水袋,才有了一点点虫巢的雏形。

它看起来像是个趴在地上的大章鱼,八条长长的触手,紧紧附着在冰面上,触手下面伸出了大量毛细根在冰层中汲取着营养。

那个汩汩蠕动的章鱼脑袋表面,布满了肿胀凸起的血管,在其内部是富含营养的浓汤,滋润着这只章鱼不断的发育成长。

又一晃三百年过去了,原本只有暖水袋大小的章鱼,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那些细小触手,也都变得无比粗壮,像是盘根错节的老树根一样,覆盖在小行星表面。

在章鱼脑袋的内部,李维斯的身体也由一个小米粒,变成了白胖胖的蚕宝宝,这个虫巢已经初具规模了。

小行星还在不断前行,李维斯控制的虫巢也在不断壮大,几乎已经占据了它所附着的小行星体积的二十分之一。

为了能够实时掌握小行星前进方向,李维斯这几十年,一直在研做一件事情,改造自己基因库里面记录的一种有着巨大眼球的生物的基因。

这些生物的视力极佳,得益于他们眼球复杂晶状体结构,还有高感光度视网膜细胞,它们能够看到几光年之外火柴所发出的微弱光线。

而一旦将这生物整合到一起,让它们组成一个巨大复眼阵列组织,那么它们可以看到数百光年,甚至上千光年之外。

李维斯在虫巢具备孵化功能之后,便第一时间命令虫巢在小行星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上,铺设了六条长长营养输送管状器官。

然后借由这些管状器官的末端,发育成型了六个直径上百米的巨大复眼阵列。

为了分担自己脑力劳动,李维斯将这些复眼阵列观察的识别星域的工作,交给了虫巢集群大脑组织操控。

虫巢的大脑不是一个,而是根据虫巢不同组织器官,分化出了不同功能的大脑,以及统筹全局的中枢大脑,这样类似集群电脑的工作模式。

只要虫巢需要有什么功能,就会发育出相应的独立大脑来控制,比如附负责虫巢的营养吸收,负责虫巢发育,还有负责虫巢的孵化等等,这些都是底层功能大脑,是具有自我独立运营能力的。

为了统筹整合这些相互独立的功能大脑,虫巢还有一个负责整合的中枢大脑,来协调虫巢总体发育。

一开始李维斯想要直接控制那些复眼器官,但是谁能想到这样每天观看大量的宇宙星系影像,分析它们距离他有多远,适不适合居住,是个无比繁重工作。

于是他便把这些事情一股脑的丢给了虫巢,让虫巢自己发育出了一个专门分析观测的大脑。

经过那些复眼阵列不断搜寻,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距离他最近的星系,才三光年远。

但是十分遗憾,李维斯所在的这可小行星的速度只有几十公里每秒,连光都要跑三年的距离,李维斯的小行星想要到达那个星系,也至少的需要数万年。

这无异又是一段漫长无比的旅程,而且更让人绝望是,那个星系还不在这颗小行星的前进轨迹上,而在这颗小行星的前方最近的星系,则有五十光年。

是继续向前走,还是调头呢?

调头这是个问题,直径上百公里,体积数万的立方千米,质量在上亿吨小行星怎么调头呢?难不成还能给它装个火箭发动机不成?

火箭发动机李维斯是没有的,虫巢更是造不出来这么高科技的东西,不过李维斯还有别的办法。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初中物理的水平,谁会不知道呢?

在茫茫宇宙,你向前丢一个东西,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你也会跟着后退。

这就是李维斯想到办法,从这小行星上往外丢东西,利用这种反冲作用力来改变小行星的航向。

不过这就需要来几个大家伙,用足够大的力,丢出足够还有足够多,足够重的东西来才能改变这颗小行星的航向。

为此李维斯又在自己基因库里面搜寻起来,找到了一种巨大的,像是马陆一样的生物。

这种生物不知道是宇宙哪个星球上的产物,能长到上百米,头部有着两个枚巨大的牙齿,能够迅速的在土中挖洞。

而这种生物还有一个恶趣味,那就是会吞食他们挖掘的土壤,然后从后部的泄殖腔喷出来,吸引异性交配。

于是这种奇葩生物便成了李维斯改变小行星航迹的首选,这个小行星别的没有,土还是挺多的。

就这样李维斯便将这种生物基因重新修改,并融入了其他生物的基因,让这种生物变成了虫巢一个附属器官。

经过缜密演算,李维斯推导出了合适的修改小行星轨迹的地点,于是虫巢便有铺设了十条管状器官过去,然后让末端发育成了十只巨大的马陆虫。

这些马陆虫依靠与虫巢相连的管状器官提供生命所需,根本不需要进食,于是它们便整天的挖土,吃土,吃成了一个大胖子。

然后抬起巨大屁股,利用体内腔道的强力收缩,将吃下的土高速喷射出来,一点点改变了小行星的轨迹。

经过连续三十年的不懈努力,这颗小行星的总算是划了一个巨大曲线,转向了距离最近的那个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