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长的奇迹:透视图表下的中国经济规律与走向
- 张涛
- 1176字
- 2020-06-25 09:09:35
中国经济到哪儿了?
每个月的10日前后,国家统计局都会发布上个月的主要物价数据。例如,2015年12月9日,国家统计局按惯例公布了2015年11月的物价数据,其中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环比无变化;PPI(生产价格指数)同比下降5.9%,环比下降0.5%。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还会发布其对物价数据的解读——CPI已经连续11个月低于2%, PPI则连续45个月负增长,结论很清晰:中国经济没有通胀的压力。
物价数据之所以重要,因为其能让我们了解经济运行不同环节的通胀情况。而价格作为市场供需变化的结果,也是经济运行状态最直观的表象,我们借此可以对经济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判断。例如,我们可将消费环节的物价指标CPI和生产环节的物价指标PPI分别作为横纵坐标轴,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划分,即将CPI涨幅视作需求端变化,PPI涨幅视作供给端变化,进而通过供需的变化来观察经济运行现状。
鉴于2002—2018年CPI均值为2.7%, PPI均值为2%,故将此两个均值确立为横纵坐标的交点,再依据17年来两个物价指标的实际值,将经济运行的状态切分为四个区间,从左上方(第二象限)开始逆时针依次为四个象限,分别刻画“高增长、低通胀”“高增长、高通胀”“低增长、高通胀”和“低增长、低通胀”四种经济形态。
中国经济运行的四象限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将2002—2018年的物价实际数值嵌入四象限分析框架图中,就能对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变化情况有一个直观刻画。
首先,2002—2006年及2016年,中国经济稳定地在“第二象限”内运行,即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状态。这表明产能利用充分,同时又没有通胀压力,相应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动作为动力不强,各类微观经济主体面临的政策风险也不高。
接着,2007年属于典型的经济过热,经济运行至“第一象限”的最右端,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所以当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纠正经济过热。这种纠正一直持续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到了2009年,经济由“第一象限”右侧急速坠落至“第三象限”的左下方,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之后在“一揽子计划”实施之下,经济才得以稳住,2010年和2011年经济重返“第一象限”。
伴随为期两年的“一揽子计划”结束,2012年中国经济再次回落至“第三象限”。虽然位置较2009年有了大幅改善,但之后经济的降速趋势逐渐成形,其间受2015年启动的“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推动,2016年和2017年还曾出现“假筑底”,经济连续两年在横轴上方运行。到2018年再次降至横轴下方,说明中国经济的“筑底”进程尚未完成。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限降至6%,更表明宏观层对经济增长中枢继续下沉的容忍。
综上,目前中国经济仍在筑底之中,伴随增长中枢的重新确立(即四象限分析框架横纵轴交叉点的坐标值发生变化),必然带来经济运行模式、经济增长和发展内生动力、经济机制等多方面的变化。然而对于政策层面而言,无论是侧重需求侧调整,还是侧重供给侧改革,最终目标均是尽力把经济运行稳定在“第二象限”内,这一点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