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对内江锻压机床厂技术进步的调查与思考

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

内江锻压机床厂(以下简称内锻厂)建于1958年,是国家定点研制精密冲载液压机(以下简称精冲机)的重点企业,也是生产开式压力机的专业重点厂。截至1991年年底,该厂累计生产各类产品13028台,实现利税1767万元,上交利税1129万元,出口创汇190多万美元。1991年,在全国同行业22户重点企业中,该厂的综合效益居第9位,上交税利名列前茅。

客观地评价,该厂发展较快,但技术进步水平较同行业先进企业却有一定差距。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该厂目前生产的主导产品开式压力机,大部分仍采用刚性离合器,无人身安全保护装置。干式摩擦离合器的新型换代产品,目前只开发了2个品种5个规格,尚未形成经济批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该厂现在研制生产的精冲机虽然属于20世纪70年代的产品,但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在整机精度、生产效率、功能显示、自动化控制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对100T精冲机的质量问题,用户时有反映,“三包”费用增加,个别产品生产周期过长,不能按时交货。

第二,产品构成不够合理。该厂多年来以生产各类普通开式压力机为主,虽然畅销,但随着冲压技术和锻压设备的发展,这类产品将逐渐为先进产品所替代。目前国家对各类中小型普通开式压力机已列入限制生产产品。尽管400T精冲机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但产品结构属“独腿”型,要真正“立”起来还比较困难。

第三,设备厂房陈旧,关键设备严重不足。该厂70%以上的设备属于20世纪60年代初装备的,现有加工能力只能适应中小型压力机的一般加工,大型精密加工设备短缺,检测手段不足。模具制造的工艺准备不足,缺少数控坐标磨床、三坐标测量机等关键设备。厂房生产能力和起重能力均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装配及机加工面积十分拥挤。现有设备趋于老化,精度低。1991年,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2421万元,但净值只有1022万元,折旧程度达58.7%,新度系数只有0.3。役年超过20年的占30%,5~20年的占55%,小于5年的占15%。

据全国22户锻压机床企业16项经济技术指标比较,内锻厂指标大都处于中、下位置,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比较差距更大。

二、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不高的原因

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内锻厂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企业留利水平低,自我积累能力薄弱。1987—1991年,内锻厂累计实现利润426万元(抵减1990年度亏损184万元,净利润242万元)。其中:上交利润112.05万元,用于还贷136万元,留利为113.2万元。企业税后留利共上交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19万元,1990年和1991年还分别用12万元大修理基金、20万元新产品试制基金上交目标利润。五年间,该厂投入新产品试制费仅45.1万元。

第二,国外技术引进不够,国内技术开发协作不力。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锻压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质的飞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第二锻压机床厂(以下简称上海二锻)的技术水平还不及内锻厂。20世纪80年代,上海二锻引进英国、德国、日本技术形成5个系列(200T以下)开式压力机生产线,并已向国内其他企业开展技术转让,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天津、黄石、天水、营口、徐州、齐齐哈尔等地锻压企业经过技术引进,已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而内锻厂地处内陆,信息不灵,未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工艺,在国内也无相对稳定的技术开发协作伙伴。企业在市场上唯一能站住脚的产品只有机电一体化的精冲机,但由于资金短缺,没有模具加工中心,整机配套水平低。

第三,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积极性不高。内锻厂职工素质较低,有职工1998人,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187人,占9.36%;中专文化175人,占8.76%;技工学校毕业557人,占27.88%;高中毕业196人,占9.8%;高中以下文化883人,占44.2%。职工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进步缺乏主体力量的推动。同时,内锻厂技术人员构成不尽合理。企业技术开发和研究人员集中在开发室、工艺室,中青年技术人员偏少。企业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注重学历、工作年限等“硬杠子”,出现了职称相同、水平不同,待遇相同、贡献不同的矛盾。加之对科技人员缺少具体有效的奖励政策,科技人员与一般职工之间、科技人员之间吃大锅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比较严重,难以起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作用,挫伤了一部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致使部分技术人员外流或将工余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

三、企业技术进步的几点建议

锻压机械行业是机床工具的重要组织部分,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各种锻压工艺装备及辅机和附属装置,正面临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需要。据有关部门预测,“八五”期间国内各类锻压机械可供品种总数将达700种,发展的重点是数控、精密、高性能、大型及专用品种以及柔性制造单元(FMC)和柔性制造系统(FMS),以满足汽车、农机、电机、轴承、轻工、家电、军工部门以及出口创汇的需要。同时,量大面广的常用产品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形成高中低档不同层次的产品,以满足更多的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毋庸置疑,“八五”期间、“九五”期间是锻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内锻厂是国内精冲设备的重要生产厂家,目前精冲机的产量品种和水平虽然存在差距,但企业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以国家宏观产业政策、产品政策、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技术改造,加速技术进步,加速品种开发,使精冲机达到性能先进、质量可靠、模具配套的水平,就一定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从而恢复内锻厂在同行业中的先进地位。

在此,我们对内锻厂技术进步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确立“科技兴企”的指导思想。厂领导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把“科技兴企”作为企业振兴、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全厂开展一次“科技兴企”的大发动、大讨论,使全厂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科技意识,充分认识技术进步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树立发展生产必须抓科技的观念;充分认识科技带动企业发展的“龙头”作用,树立依靠技术进步创造价值的增值观念,真正把技术进步摆到重要位置上。

第二,企业“八五”期间技改的总体方向是:购置一些关键设备,精化一些老设备,采用先进工艺及中小件,逐步实现成组加工工艺,补充检测仪器,完善检测手段,加强科研开发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改造部分危房,增加必要的厂房面积,并在产品和工艺开发、配套措施方面都有明确构想。据测算,企业“八五”时期技改总投资额为145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1000万元、自筹450万元),全部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新增产值1170万元、新增利润520万元。

为争取主动,内锻厂整个“八五”时期技改宜在1993年内完成,以尽早形成新的生产能力,适应市场不断扩大的需要。

第三,建立企业技术进步的竞争、风险、激励机制。

(1)乘国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强劲东风,大胆改革,打破“三铁一平”,建立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机制、能多能少的收入分配机制、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机制,激发全厂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奖金、福利上要逐步向包括科研机构在内的一线倾斜。

(2)搞好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中青年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充分利用技工学校优势,抓好生产工人的岗位培训教育,广泛开展技术练兵活动。

(3)强化管理,从严治厂,强化以厂长、总工为中心系统的技术进步管理权威。

(4)厂科协要大造技术进步舆论,立足厂情有效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研究、创新活动,搞好“专利”产品、工艺开发;对工人的技术革新建议,一经采纳按效益大小给予奖励。

(5)加大改革步伐,用改革的手段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挖掘技术进步潜力。目前有三种可供操作的思路:一是试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目标开发承包制;二是建立技术进步目标考核制;三是对厂内研究所、工艺室、开发室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在完成开发目标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国家规定,企业可以对外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并从技术转让净收入中提取5%~10%奖励有关人员。

第四,积极培育发展以内锻厂为龙头的压力机构企业集团。为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群体优势和综合功能,提高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建立以内锻厂为龙头,融科研、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于一体的压力机械企业集团势在必行。内江市的机械行业基础较强,组建这个集团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分析。

第五,有关部门要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企业技术进步的主体是企业本身,但它需要有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作为保证。

(1)适度调整内锻厂的二轮承包上交目标利润基数,以增强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2)继续推行和完善税收目标管理,超目标部分的税收经报批减免,全部用于技改。

(3)适度扩大信贷规模,并允许企业采取集资、入股等各种形式筹集资金,以增大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比重。

(4)对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免征“两金”,集中用于技改项目。

(5)除允许企业按产品销售收入的1%提取新技术开发基金外,建议参照城镇集体企业,对获市以上技术进步荣誉称号的,或者有市以上新产品开发计划的,还可以增提1%~2%的新技术开发基金。

(6)尽快组织力量对组建企业集团进行全面的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尽快组织实施。

(7)为企业“牵线搭桥”“穿针引线”,广泛开展国内外技术协作与交流。

——《对内江锻压机床厂技术进步的调查与思考》(王宾 肖启禄 曾奇柳华平)原载于《四川税务研究》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