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技术是增长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都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技术进步在促进就业增长的同时,也会对充分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宏观政策在权衡之间的“两难”。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应用加速,引发人们对“机器换人”的担忧。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替换”,既有对体力劳动的替代,也有对脑力劳动的替代。新一轮的“机器换人”,极有可能从“蓝领”拓展到“白领”。人工智能正从多个层面,以多种形式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到底是就业“杀手”还是“助手”,人工智能是否会造成大规模技术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如何既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又使得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实现充分就业和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增长,这些都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1.1.2 研究的意义

1.理论价值

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工业技术进步,都伴随着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近,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关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引发了学术界新的关注。根据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经济或生产力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人工智能推动下技术、知识、劳动力“三要素”的替代关系与弹性变化,构建人工智能成本函数和劳动力成本函数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各个变量进行分析和解释,搭建起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函数模型,从而了解、掌握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宏观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总量与结构变化及收入分配变化的影响,探究人工智能影响就业总量和结构及其收入分配的机理与传导路径。

2.应用价值

关于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兴起,约翰·麦卡锡等人组织的达特茅斯会议被认为是开创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这个研究领域的历史性事件(Moor, 2006),并首次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术语。根据麦卡锡的定义,人工智能是制造智能机器,尤其是智能计算机程序的科学工程。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高速发展、硬件和算法的进步,人工智能迎来了发展的新高潮。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我国也将人工智能视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着重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发展更为迅速,会引发科技方面的重大变革,并对经济和人类社会带来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研究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总量与结构的影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和消极效应,从而设计出合理的产业政策、劳动就业政策、职业培训、收入分配及社会福利等公共政策,以应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