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电影节获奖华语片影响力研究
- 黄敏 宋湘琴 张文博
- 1431字
- 2021-03-12 09:58:22
2 柏林国际电影节概要
2.1 柏林国际电影节背景
2.1.1 电影史背景
早在20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发展自己的电影工业。1895年11月,德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在柏林冬宫首映,之后诞生了德国的第一批电影制作和传播公司,其中最重要的一家电影商要数奥斯卡·迈斯特(Oskar Messter)创立的迈斯特电影公司。在20世纪初,他们每年拍摄的电影超过50部。汉尼·波顿是德国的第一位电影明星。这一时期德国的影片主要是喜剧片、惊险片、侦探片,然而剧情大多单调乏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电影创作者们才尝试在他们拍摄的主要影片中注入更多的艺术片元素。
一战对人类的发展进程是一个灾难性事件,但却推动了德国电影的发展。市场的极大需求刺激这一时期的德国电影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状态,1917年德国多家电影公司合并为“环球电影公司”,简称乌发公司。随着不断地吞并其他小公司,乌发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制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为了配合高速发展的德国电影,胶片生产公司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胶片的质量;光学和机械技术的进步也使电影的技术性能得到大大的提高,表现手段得到丰富,为德国电影同其他国家电影竞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德国还从中欧各地聘请了一大批技术家和演员。德国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表现主义电影,如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弗里茨·朗格的《三生记》、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德国逐渐确立了其在欧洲电影界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整个德国具有浓厚的电影氛围,为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成立奠定了电影文化基础。
2.1.2 创建柏林国际电影节
二战后,由于德国是战败国,国内政治、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当时的西德政府为了缓解这一现状,希望通过一个大规模的国际电影节,消弭战争的负面影响。1951年,在西德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与帮助下,阿尔弗雷德·鲍尔发起筹划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第一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于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此后,每年6—7月在柏林举办一届,为期两周。后来为了与戛纳国际电影节竞争,将举办时间提前至2—3月。1990年10月,标志德国分裂的柏林墙倒塌,东西德正式统一,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也正式更名为柏林国际电影节。
柏林国际电影节本意为加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促进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并扩大电影的商业性发行,但从一开始就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并且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注重商业性的电影节泾渭分明。柏林依靠自身的地缘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一大批电影人光临。随着前来参加电影节的国家和人数逐年上升,柏林国际电影节终于发展成为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驾齐驱的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主要活动单元包括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电影比赛评奖,举办会场外放映单元、各类研讨会、回顾展活动,开设电影市场,举办宣传品展览。电影节的奖项分别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和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美术等。最高奖项为“金熊奖”。柏林熊的造型来源于德国女雕塑家雷尼·辛特尼斯的动物塑像。自1951年起为获奖者颁发的金、银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创基础上制作而成的,并一直沿用到1959年。从1961年开始,原来抬起致意的右臂变成左臂,其手势与柏林其他各处“欢迎来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
如今,柏林作为一座电影之城,每一年在柏林大约举行50个电影节,影片来自世界各国,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有的涉及特别的主题,有的深入介绍不同国家的电影状况。但柏林国际电影节依旧是柏林寒冬中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