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政治主导类旅游名城:北京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还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所在地。简而言之,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中心。

北京旅游业发挥了首都的优势。同时,北京也是闻名遐迩的国际旅游名城。仅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北京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5%。其中,旅游购物和餐饮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了22.4%;全市旅行社、住宿业、乡村旅游接待和旅游景点四大行业直接从业人员为35.9万人,这些数据表明北京旅游业与北京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功能定位相辅相成。

(1)利用文化底蕴。

第一,在历史上,北京曾为六朝古都,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利用全市7309余项文物古迹吸引了全世界的大批游客,具有代表性的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等文物古迹,享誉世界。第二,“老北京”文化也是吸引点之一。具体来说,表现为历史悠久、星罗棋布的四合院、古镇、古村、古道等,这些传统民居与皇家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东方古都独有的强大旅游吸引力。第三,北京利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在各种文化兼容并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北京话、胡同、北京菜、京剧为代表的“京味文化”,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2)善用教育资源。

北京是中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截至2016年年底,北京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91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北京市共有52所高等学校和117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在校研究生能够达20.9万人。同时,北京还是全国高等教育中心,聚集了全国数量最多的重点大学。因此,在拥有如此雄厚教育资源的背景下,北京市依托各个层级的院校、研究所,积极为北京建设、发展国际旅游名城提供策略、建议,从而使北京的旅游建设进程始终紧跟实际情况和世界局势,推动了北京旅游国际名城建设。

(3)打造旅游环线。

北京在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发现仅仅建设城区的观光、餐饮、文化等项目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和多变的消费需求。于是,在近郊环线上,北京市开展了乡村旅游项目,进一步积极围绕休闲度假需求开发了新的旅游产品。其开发过程的指导方针是: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最终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沟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使得近郊的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与城市旅游项目相得益彰,拓展了北京国际旅游名城的内涵。

(4)更新旅游观念。

一方面,北京利用大旅游新观念,将北京旅游业中的由旅游六要素形成的主导产业与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结合,形成综合性产业集群;另外,利用大旅游观发展其他的旅游业模式,即强调北京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开放性、互动性和综合性,谋求整个大旅游产业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和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从而带来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北京利用区域旅游新观念,努力试点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北京依据自身资源特点和经济实力,在其周边选择、规划相应的旅游线路,依托线路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合作,这样实现区域一体化旅游,既能缓解北京市因为日益增长的旅游人数带来的环境、秩序等压力,又能将北京国际旅游名城带来的红利惠及周边地区,带动周边地区一起发展旅游产业,进而为北京旅游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