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么是产业经济学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顾名思义,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那么,什么是产业?产业(英语中的产业一词是Industry)是指国民经济中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到行业,从生产到交换、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等等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概念。微观企业的集合构成产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因此,产业是一个介于微观经济、宏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

产业经济活动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活动,牵涉到产业内部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与政府之间等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关系到产业经济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因此,产业经济学需要研究上述关系。这使得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又细分为多种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政策等。产业组织主要是研究资源在产业内部企业间的配置状况及其变化,目的是促进企业间资源配置的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主要是研究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变化,目的是促进产业间资源配置的优化。产业政策涉及政府对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状况的管理和调节,以实现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从上述意义上说,产业经济学的本质是研究产业经济活动中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资源在产业层次上的优化配置。

二、产业经济学的内容

西方国家较早研究产业经济学。西方产业经济学也可以称为产业组织学,说明了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这种联系与国家实行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西方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改革开放前,中国学术研究中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称呼,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分布在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学科门类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产业经济学最初受日本理论界的影响较深,强调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政策。之后随着西方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中国的产业经济学开始转向,将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西方产业经济学体系与以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规制政策等为研究重点的日本产业经济学体系整合在一起,形成中国产业经济学主要内容体系。近年来,中国产业经济学又陆续将国内外一些最新的产业经济研究成果如产业布局理论引入体系中,使得产业经济学内容体系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如图1-1所示。

图1-1 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

图1-1表明,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由两个层次和七个方面内容构成。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理论,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产业政策,这是产业经济学的主体部分。第二个层次是理论发展部分,包括产业规制、产业布局和产业竞争力。此外,还包括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分析理论。

(一)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是产业经济学的微观领域。产业组织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产业内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正确处理有效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关系。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产业经济学的宏观领域。产业结构主要研究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包括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主导产业的选择等内容。产业结构研究不涉及过于细致的产业之间中间产品的复杂供求关系,因此属于产业经济学的“宏观”领域。

(三)产业关联

产业关联是产业经济学的中观领域,介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之间。产业关联主要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品和产出品相互运动形成的实物或价值形态的技术经济联系,包括产业关联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投入产出法的应用,产业的空间关联和时间关联等。产业关联理论通过运用相关的数量分析法,能够精确、量化地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

(四)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主要研究制定产业政策的依据,产业政策体系及其配套选择,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等。

(五)产业规制

产业规制主要研究政府对产业组织的规制活动,包括规制理论、规制政策等内容。产业规制主要来源于对产业组织状态的分析,通过政府的干预纠正或避免产业组织中的不合理方面。

(六)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主要研究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包括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产业布局原则、产业布局规律、产业布局战略、产业集群等。产业布局理论主要基于对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的分析,通过合理的产业地区布局推动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优化。

(七)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主要研究产业的竞争能力,包括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内容。

本书的章、节及其内容安排具有内在的逻辑性。第一章是导论,阐述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起导读作用。第二章深入产业内部,研究生产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产业组织,主要是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第三章是对第二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基于对产业内部组织的分析,研究政府如何有效实施规制以弥补产业内部组织的不完善。第四章,是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角度,考察产业外部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关系,即产业结构。第五章研究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动因——产业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是产业布局的结果,产业布局理论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章产业关联,实际上是对产业结构的量化分析。第七章产业发展,是从产业整体角度研究产业的发展运动,并介绍产业发展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第八章产业竞争力,是对产业发展的结果从整体竞争力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基于上述八章的阐述,第九章介绍系统化的产业政策体系,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等政策。第十章阐述如何运用前述产业经济基本理论进行产业经济分析,为各类产业经济活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三、产业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说明和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理论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再到中观层次的过程,即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产业经济学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产业经济学只是产生了若干领域的理论渊源,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的形成和成熟,以及在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研究上取得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才由日本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框架。

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 Marshall)、琼·罗伯逊(J. Robinson)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 H. Chamberlin),他们被视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马歇尔冲突”,即规模经济与竞争相互冲突、难以兼得,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规模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垄断的发展。对“马歇尔冲突”的解决,成为整个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起点。张伯伦1933年出版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罗宾逊1933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均提出垄断竞争理论,奠定了市场结构分析的基础。随后的1940—1960年,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阶段。以哈佛大学的贝恩(J. S. Bain)、梅森(E. A. Mason)教授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1959年,贝恩基于其与梅森及其他同事长期研究形成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发表了专著《产业组织论》,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统治了产业经济学研究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即使到20世纪70年代该范式失去了“霸主”地位,但其他学派或理论包括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都是在借鉴该范式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产业规制理论最早发端于西方经济学界20世纪30年代对“市场失灵”问题的研究。此后,虽有不少学者发表了对于价格规制、投资规制方面的论著,但总体上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直到1970年卡恩(A. E. kahn)《规制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规制经济学学科的诞生。几乎在同个年代,1971年施蒂格勒(G. J. Stigler)出版《经济规制论》、1973年贝利(E. E. Bailey)出版《法规性制约的经济理论》、1975年鲍莫尔(W. J. Baumol)和奥茨(W. E. Oates)出版《环境政策理论:外部性、公共部门、支出与生活质量》、1976年佩尔兹曼(S. Peltzman)出版《走向更一般的规制理论》、1991年托里森(R. D. Tollison)出版《规制与利益集团》、1992年植草益出版《微观规制经济学》,分别从公共事业、自然垄断行业等经济性规制的产生、依据、法律、决策过程、价格方面,奠定了规制经济学的学科基础和体系。

产业结构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 Petty),其在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中,提出不同产业的收入不同,这最终会导致劳动力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即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社会化大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第Ⅰ部类)和消费资料(第Ⅱ部类)两大部类,并且认为社会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实现两大部类关系的协调。1931年,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 G. Hoffmann)在其著作《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理,揭示了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到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A. G. B. Fisher)首次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lin G. Clark)1940年出版《经济发展的条件》,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理”。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深入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得出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演化的一般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发展经济学对产业结构理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A. Lewis)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赫希曼(A. O. Hirschman)提出了不平衡发展理论,罗斯托(W. W. Rostow)提出了主导产业理论,钱纳里(H. Chenery)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主要是指投入产出分析法,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 W. Leontief)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主要理论来源是瓦尔拉斯(Wairas)的一般均衡理论,也借鉴了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魁奈(F. Quesnay)创立的经济表和马克思的社会化大生产两大部类均衡理论的相关思想。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计量经济学和运筹学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取得了新的进展,提出了各种动态投入产出模型,拓展了企业、地区以及能源、教育等领域的投入产出分析。

产业布局理论萌发于德国经济学家杜能(V. Thunen)1826年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之后,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 Weber)于1909年出版《工业区位论》,阐述了工业区位论,第一次形成较为系统的产业布局理论。韦伯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区位选择主要考虑的三个因素是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聚集力,三者综合形成的成本最低区位是理想中的工业区位。韦伯被认为是“成本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此后的学者,发现决定最优区位的因素不仅有成本因素,还有市场因素,应尽量将企业布局在能获得最大利润的区位。例如,“市场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克里斯泰勒(W. Christaller)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了“中心地理论”: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中心地体系可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产业应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布局于最合适的中心地体系中。在成本学派和市场学派基础之上,学者们后来又发展出“成本——市场学派”,主张通过综合分析区位因素确定合理的生产区位。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 Porroux)提出发展极理论,并经补充、完善形成增长极理论,成为应用性广阔的一种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来源于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开始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至1986年,以《国际竞争力报告》的发表为标志,该组织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体系。之后,一些学者将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逐步衍化、延伸到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上。其中,对产业竞争力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哈佛大学教授波特(M. E. Porter)教授。波特在1985年提出了产业竞争力“五力分析模型”,即应从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产业内现有竞争者的对抗五个方面,来研究产业。在此基础上,波特于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力》一书,提出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该模型是对“五力分析模型”的进一步拓展,认为决定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政府和机遇等六大要素。此后,诸多学者继续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1994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其《国际竞争力报告》中确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一国生产产品的能力、占领国际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至此,产业竞争力理论基本形成。国内一些学者也对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魏后凯等(2002)、郭克莎(2003)将产业竞争力研究进一步拓展至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上述产业经济相关理论最初均是独立的理论,并未形成系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例如,欧美的产业经济学实际上只是产业组织理论。对理论的融合做出突出贡献的是日本经济学家宫泽建一。宫泽健一在1975年出版《产业经济学》,明确提出了由产业组织理论、产业联系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组合而成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表明产业经济学已经基本形成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产业经济学在诸多领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较为重要的发展,一是鲍莫尔(W. Baumol)等人,提出了“可竞争性市场理论”,二是以泰勒尔(J. Tirole)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中。产业布局理论较为重要的发展成果,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克鲁格曼(P. Krug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系统化的产业集聚理论,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完整性、现代性、解释力和应用价值简新华,杨艳琳.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产业规制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大量引入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激励理论等新的方法和工具,使理论更贴近实际,更具解释力。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外产业经济学以来,产业经济学界也对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产业结构理论;健全和充实了产业政策理论,使产业政策的研究更为全面、深入;在日本学者提出的产业经济学的框架结构中,加入产业发展、产业布局、产业规制的内容,充实和完善了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是中国产业经济学界做出的最大贡献简新华,杨艳琳.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四、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一)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根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我国学科的划分,共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3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诸多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属于二级学科行列,具有自己的特殊学科属性。按照我国的学科划分,产业经济学属于经济学门类下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如表1-1所示。

表1-1 经济学学科分类

(二)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产业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社会经济存在三个层次,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构成微观经济,产业的经济活动构成中观经济,国民经济总体的活动构成宏观经济。相应地,揭示微观经济活动规律的是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是宏观经济学的任务,揭示产业经济活动规律的是产业经济学的任务。作为专门研究产业这个中观经济领域的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2.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主要指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某一经济领域或问题的经济学科,相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研究更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产业经济学从其创立之日起,一直针对经济实践展开研究,目的就在于解决实际产业经济问题。例如,产业经济学的奠基者梅森和贝恩,1938年在哈佛大学成立产业组织研究小组,最早对美国的产业经济实践问题开展开创性研究。贝恩最早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调查了美国制造业42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通过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提出促进产业集中度提升的政策建议。而且从所起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看,产业经济学一直对现实经济实践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日本的产业政策对于日本经济的起飞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上可见,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实至名归的应用经济学。

3.产业经济学不只是产业组织学

在西方,产业经济学被认为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也等同于应用价格理论。但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产业经济学,不能仅仅只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还应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与外部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产业经济研究的范畴不应只局限于产业组织,而应拓展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等领域。产业经济学不应只是产业组织学。

(三)产业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企业与消费者的行为,而不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而不研究国民经济内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经济学正好弥补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未及之处,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三者的研究范围,覆盖了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领域的整个经济领域。另一方面,产业经济学的一些理论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尤其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直接延伸和发展,还有一些理论如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等,同时也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产业经济学还与其他相关学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产业经济学大量吸收了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法律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带动了不少其他学科的发展,如工商管理学、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比较经济体制、发展经济学等。特别是工商管理学,其二级学科包括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国际企业管理以及公司理财学,很多理论是在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经济学除了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外,也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五、产业经济学学习的意义

作为一门着重解决产业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应用经济学,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重大。第一,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落后,如果完全遵从市场法则,将很难在与具有先发优势的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中生存下来,这需要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干预。国家对产业发展的有效干预,主要是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去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而这,需要以学习产业经济学并以之为指导作为前提和基础。第二,为政府的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政府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实行产业规制,进行产业管理,以促进本国产业的顺利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诸如如何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布局产业、促进产业组织合理、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从而为政府确定和实行产业规制,明确产业政策制定原则、确定政策目标、选择实现手段,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第三,有助于企业实施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企业实施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需要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本产业的现状、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需要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工具。学习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进行产业分析的工具,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进行合理决策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