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平常心

问题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得到解决,问题只是使生活中必要的张力得以产生的两极罢了。

——赫尔曼·黑塞

赵州从谂禅师,山东人,十八岁到河南初参南泉普愿禅师。当时南泉禅师正躺着休息,见赵州年轻就没有起身,问道:“你从哪里来?”

赵州:“从瑞像院来。”

南泉:“见到瑞相了吗?”

赵州:“不见瑞相,只见卧如来。”

南泉禅师于是坐起来,对赵州颇为欣赏,问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

赵州:“我是有主沙弥。”

南泉:“谁是你的师父呢?”

此时,赵州恭敬地顶礼三拜后走到南泉禅师的身边,非常关怀地说道:“腊冬严寒,请师父保重!”

于是南泉禅师非常器重赵州。从此,师徒相契,佛道相投,赵州成为南泉禅师的入室弟子。

有一天,赵州禅师请示南泉禅师一个问题:“什么是道?”

南泉:“平常心是道。”

赵州:“除了平常心之外,佛法无边,另外是否还有更高层次的趣向呢?”

南泉:“如果心中还存有什么趣向,就有了那边,没有这边;就会顾了前面,忘了后面。因此,所谓全面,被扭曲了的东西,怎会是圆融无碍的道呢?”

赵州:“如果佛法没有一个趣向,回顾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

南泉:“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欲真达到不疑之‘道’,你应当下体悟,‘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说是非耶?”

故事中的赵州禅师不用一般的语言回答,而通过顶礼、侍立等行动实践了“平常心”。南泉禅师进一步强调,禅学中的“平常心”与老子提出的“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重在实践。

综观典籍可发现,禅学中的“平常心”,是指在日常生活之中能放下执着,不思量、不计较,保持无心任运、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正如马祖禅师所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简单地说,“平常心”就是清醒的觉知,具有敏锐、清晰、冷静的特质,与正念类似。用现代心理学术语说,保持平常心就是摘下虚假的面具、打破不健康的心理防御系统,让外在的行为与我们的本心保持一致。用无门慧开的话说就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可以看出,禅学中的“平常心”对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保持平常心就是承认死亡、孤独、限制、无意义等“存在性”困境的现实性,不会用工作狂、消费主义、从众行为、追求时尚等方式去逃避;保持平常心就会允许自己失眠和身体出现不适,而不会一味地用药物去控制“痛苦的感受”,也不会反复担心害怕自己生了什么病;保持平常心就会承认任何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权利得到别人的尊重,不会因为与自己意见不一致而恼羞成怒……因为,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正如《传道书》中所写: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有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战争有时,和好有时。

下面再借中国古老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来表达一下“平常心”的意义: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的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倒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彪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纵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心理卫生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平常心”,那就很容易出现“羡慕”、“嫉妒”、“仇视”等态度,以及“过度补偿”的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学习不好,就在体育、文艺等方面彰显其“威风”;有的女孩功课不好,就在社交场合“出尽风头”;有的人专业做得不好,就在“管人”方面“下大功夫”。在我们的社会中,下面这几项表现也与失去“平常心”有关:

(1)过分追求名利;

(2)过分苛求自己,目标定得太高;

(3)过分功利而忽视感情;

(4)过分注重“目的”而忽略“过程”本身;

(5)过河拆桥而忽视“感恩”;

(6)“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强迫心理和行为;

(7)“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态度;

(8)“工作狂”的生活态度;

(9)过分追求官位的“钱权交易”;

(10)感觉“压力山大”;

(11)打造“XX品牌/等级/规模”。

如果长期失去“平常心”,就可能出现类似下面这则故事中小和尚的结局:

从前,有个小和尚一心想要修炼成佛。他每天都学着佛的样子不吃不喝就地打坐念经,弄得身体非常虚弱。

老和尚见了,劝说道:“你这样不吃不喝还没等成佛就先饿死了。”

小和尚皱着眉头说:“怪不得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只是我的师兄,就是因为你杂念太多,整日被吃喝拉撒睡这些世俗的假象所诱惑,所以才不能成佛。”说完闭上眼睛继续打坐念经。

老和尚被无辜抢白了一顿,只是摇摇头,但不生气,继续扫着地、打理着佛堂。

没过多久,小和尚就活活地饿死了,死后他并没有如愿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而是下了地府,他又惊又怒地吵闹道:“你们一定是弄错了,像我这样一心向佛、不顾自己肉体的人,应该成佛才是,怎么会来到这等污浊的地方?”

阎王嘿嘿冷笑道:“成佛?别做梦了,你既没有济世救人之公德,又没对寺庙做过一点贡献,只是一门心思地虐待自己的肉体,以达到你的目的,不下地狱才怪。”

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角度说,保持平常心就是在体认到死亡、孤独、自由与限制、无意义等存在性困境后,不会采取逃避、否认等方法,而是主动去拥抱生命,真诚地与人交往。正如西方的一段祈祷词所说:

上帝,请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宁静地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智慧地分辨两者的不同,耐心地等待那些需要时间的事情,容忍那些无法避免的困难。

下面是一位神经症来访者恢复平常心的历程:

该来访者,男性,35岁,某单位的一个部门负责人。因“失眠、情绪低落、疲劳”求治。近2个月来每晚服用2片佐匹克隆,但睡眠仍差,白天没有精神,休息时躺在床上不想动。

该来访者自幼由于母亲在外“瞎混”,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比较“懂事”,中学时因过分努力学习出现头昏、失眠、疲劳等症状。曾服用各种抗抑郁药,但效果比较差。高考出现失利而没有考上“心目中”的大学。工作后希望通过努力来弥补以前的损失。他每天生活在各种计划之中,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定得非常具体、细致。在乘车时都在心里背诵《古文观止》《诗经》《论语》等内容,工作时练习“三缄其口”,晚上回家后总结当天的日常表现。曾把电影《教父》看过10 遍之多。

目前因为单位规定的指标很难完成,与领导和同事难以相处,感觉到压力很大,症状加重。

在多次心理咨询之后,来访者明白了他生病的根源在于自己“平常心”的丧失,导致自己一直在用强大的意志控制生命,结果不仅没有把自己“打造”好,反而使潜意识中的“另一个自己”起来反抗。此后,他在工作之余放下了修习“做人”,代之以园艺、画画等艺术活动以及正念禅修,让自己过具有“平常心”的生活。经过一年半的改变,痛苦逐渐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禅学中的“保持平常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不是消极被动者的借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平常”一词已被认为是个贬义词,是不得志者的自我安慰。如许多政客在面临重大的政治危机时,往往会说:“我会以平常心来看待。”这是对“平常心”的浅化和庸俗化,与“酸葡萄”的理念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