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品花宝鉴》是我国第一部以优伶为主人公来反映梨园生活的长篇小说,为清代知名禁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以《品花宝鉴》为清末“狭邪小说”的始作俑者。

作者陈森(1796—1870),清代小说家,字少逸,号采玉山人,又号石函氏,江苏常州人。道光年中任书塾先生,其间曾撰《梅花梦传奇》一部;曾乡试落第,郁郁潦倒,终日排遣于歌台舞馆,品评梨园人物,作《品花宝鉴》十五卷。后受聘为幕僚而到广西,游历天下山水风光,遍览青楼戏馆,殊方异俗令其耳目一新。归京途中秉烛续写十五卷;在京城某尚书鼓励之下,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完成全书六十卷。因羁愁困顿,曾挟书稿遍游江浙大官僚之间,阅之以书,而获其赠金,赖此为生。平生白衣,卒于同治九年(1870)。

从唐代以来,教坊勾栏各朝都有,但历代禁止士大夫涉足,更禁止其挟妓侑酒。然而贵族公子、达官名士为了冶游行乐,满足色欲,往往钻朝廷禁令的空子,以男伶代替,使歌舞调笑,加之一些下流文士的揄扬咏叹,遂使这种狎优之风相沿成习。至乾隆年间,“京师狎优之风,冠绝天下,朝贵名公,不相避忌,互成惯俗”(《菽园赘谈》)。当时,梨园里的男旦竟公然被呼为“相公”、“像姑”或“花”,有的甚至被当作妓女,调笑辱弄,供人玩耍,甚至成为色鬼们发泄变态性欲的对象,悲惨至极。《品花宝鉴》就是专门描写这种颓废变态社会现象的佳作之一。

鲁迅先生曾将《品花宝鉴》归入“狭邪小说”一类。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说,《品花宝鉴》除了“劝惩之意”、“佳人非女”、理想结局这三点不同于明代世情小说外,其余则沿袭旧套,不足称道。的确,《品花宝鉴》与明清世情小说在写法上没有什么两样,但作者“以游戏之笔,摹写游戏之人”(第一回)的审视角度却有其深刻的意义。

小说以所谓“乾隆盛世”作为社会背景,以梅子玉与杜琴言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情节主线,叙述了梅子玉、徐子云等一大批公子名士与杜琴言、苏蕙芳等十名男旦伶人之间互相交往的故事。叙述之中,还穿插描述了奚十一、魏聘才等淫棍篾片之流的卑劣猥亵巧言作恶片段,以及蓉官、二喜等黑相公调笑卖弄的下流无耻行为。这些都充分暴露出封建社会末期病入膏肓、腐朽没落的社会特点,即使是所谓的“乾隆盛世”,也同样充斥着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物欲横流的社会深层病态,预示了封建社会末日的到来。但是,由于作者命意于“游戏之中最难得者”(第一回),故而作品中的人物正与邪、雅与俗泾渭分明,警鉴意义明显。

《品花宝鉴》正是以上层官僚贵族、王孙公子,下层恶吏市井、伶人百姓等一系列人物的所作所为为纵向线索,以梨园、青楼、府第为横向网络,多层次地展现了清代贵族公子的豪华奢侈生活和当时梨园的真实情景,尤其揭露了官吏的腐败及当时吏制的某些弊端,诸如捐官、蠹吏、科举考试中枪手迭出的情景,较为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病态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认识价值。

《品花宝鉴》从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出发,用较为细腻的笔法描写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及其社会文化生活,塑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抒发了揭露病态社会现实、戏诫世人的理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时代和作者创作趣味的限制,小说在描写人物时尚未完全摆脱《红楼梦》的影响,其艺术品位也不算高,同时小说还流露出封建腐儒喜好吟风弄月填词嘱对的时尚和玩赏伶人的习气,这是值得注意的。

此次出版,我们以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为底本,约请了相关学者对原书进行了大量的较为精细的校勘、补正和释义,对原书原来缺字的地方用□表示了出来,尽量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望各位专家及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编者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