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英寸(in)和磅(lb)
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
在学习航空技术时,对早期使用的单位往往会感到十分困惑。正式出版的专业教科书、手册、指南及论文等数不胜数,但在谈到飞行距离时往往用英里(mile),在谈到飞机部件长度时往往用英寸(in),在表示重量和力时多用磅(lb)。不仅在文献等中,在仪表的刻度盘、显示器的显示屏、游标卡尺乃至螺旋测微计等中也都使用英制单位。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确定的标准大气压原本也是采用英寸•磅系的英制单位。在航空业界,不管是否还使用英寸•磅系的英制单位,都有必要熟悉单位制间的换算。
人们使用的单位,随时代、国家、地域的不同可能各不一样,而使用英里及英寸•磅这些单位的是以英美为中心的英语圈体系。
如果不同国家、地域所使用的单位不同,对于人、物、信息在世界范围内高速流动的时代必然会带来不便。因此,以统一国际上的单位为目的,国际度量衡总会于1960年,在MKSA单位制的基础上,汇总了“米制化法”的单位制,确定了国际单位制(SI)。现在,国际单位制在许多国家、许多领域已经普及使用。但无论怎么说,在航空业界,使用英寸·磅系的仍未销声匿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业界长期由美国占统治地位,美国人开始对采用国际单位制并不积极,再加上航空业界对于“变更”持极为慎重的态度,造成目前这种单位制并未完全统一的局面。
本书中基本上使用国际单位制加以论述。图中给出常用单位换算表。
本节重点
(1)写出国际民用航空机构的缩略语。
(2)介绍国际航空业界采用单位制的现状。
书角茶桌
莱特兄弟的思维突破
若说这世界上有什么创业故事听起来神乎其技,也许非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莫属。
之所以说神奇,是因为莱特兄弟的身份与他们达成的目标之间差距实在太大。两个人并非那个时代最顶尖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只上到高中毕业就回家创业,靠修自行车谋生。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探索者,莱特兄弟并不十分努力:从1899年正式着手第一架模型机的制造,到1903年一飞冲天,仅仅花了不到5年时间,进行了几百次试飞就成功了。
这个速度实在令他们的竞争者汗颜。要知道,在整个19世纪后半叶,发明比空气重、且自带动力的飞行器可是个热门项目,多少人用尽毕生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都未成功。
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思维突破。莱特兄弟在着手设计飞机前,先是认真研读了19世纪初空气动力学之父乔治•凯利爵士的理论,在彻底弄懂之后,再基于该理论着手设计飞机。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莱特兄弟的飞机是同时代所有设计中最不像鸟的。
更了不起的是,即使有了这样靠谱的设计,莱特兄弟依然没有草率地试飞:他们十分超前地想到了先打造一个风洞,并在其中进行了上千次实验,在风洞实验成熟后,才在自然环境下试飞。这个思路又为他们节省了时间,并且大大降低了风险。
决定莱特兄弟成功的关键,其实是那些常为人所忽视的“小品格”:勤奋之前的理性、勇敢之前的谨慎、拼搏之中的勤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