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宝石
  • 李耿
  • 7954字
  • 2024-11-03 03:32:57

1.5 优化处理

珍珠的优化处理主要有:收珠清洗以后的漂白或者保色;上光;染色;“热处理”;辐照处理、附膜、充蜡等。

此外还有打孔、雕刻等工艺处理。

1.5.1 漂白增白、保色与上光

收获后的珍珠,一般需要进行清洗、分选、漂白增光或保色、抛光等程序。不同珍珠种类、不同国家、不同公司的优化处理技术、工艺等并不相同。图1-5-1为浙江诸暨淡水养殖珍珠部分厂家的工艺方法和流程。

图1-5-1 珍珠收获后优化处理工艺的流程

(1)珍珠的清洗与打孔

珍珠在双壳类软体动体内由有机组织包裹,因此刚收获的珍珠表面也会有有机组织等污渍,见图1-5-2和图1-5-3。

图1-5-2 刚收获的珍珠(一)

图1-5-3 刚收获的珍珠(二)

珍珠收集后要立即洗涤,将表面的污垢清洗干净。如果收获后的珍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洗,软体动物的黏液会污损珍珠的表面,见图1-5-4和图1-5-5。

图1-5-4 未清洗的珍珠和珠母贝

图1-5-5 未清洗的珍珠

一般将收获后的珍珠使用清洁剂浸泡几天后,使用蒸馏水冲洗,晾干。不同的加工厂所使用的清洁剂和工艺不同。珍珠的清洗见1-5-6和图1-5-7。

图1-5-6 清洗珍珠(一)

图1-5-7 清洗珍珠(二)

珍珠如只进行普通的清洗,并不能完全去除表面及渗入在微细孔隙里的有机黏液等,短时间后珍珠的颜色和光泽可能会受到影响,见图1-5-8和图1-5-9。因此珍珠还需要进行漂白增白或保色等处理工艺。

图1-5-8 只经过普通清洗的珍珠(一)

图1-5-9 只经过普通清洗的珍珠(二)

清洗后的珍珠,一般先按大小、颜色、光泽、形状、瑕疵等进行分选,见图1-5-10~图1-5-13。

图1-5-10 清洗后待分选的珍珠

图1-5-11 珍珠的分选车间

图1-5-12 分选珍珠(一)

图1-5-13 分选珍珠(二)

分选后的珍珠可先打孔,或直接进入漂白增光等优化程序。

质量高、表面完美、颗粒大的珍珠则无须先打孔,直接进入到漂白增白或保色的程序。此类珍珠一般在制作成首饰时再打孔,可用作吊坠、耳环等使用。

分选出的瑕疵较重珍珠,通常都先进行打孔,一般作项链等使用。打孔的目的是加强漂白液染料的渗透作用。不打孔,漂白液不易通过这一薄层的间隙渗透到珍珠内部。

打孔前会预先在打孔处做标记,一般为瑕疵最重的位置。如果用作项链等,则将珍珠打成通孔,即孔贯穿整个珍珠;如果用作吊坠、耳钉等使用,只打半孔,留作珠镶使用。处理前工厂打孔见图1-5-14和图1-5-15,处理后单粒珍珠的打孔机、打孔见图1-5-16和图1-5-17。

图1-5-14 工厂打孔(一)

图1-5-15 工厂打孔(二)

图1-5-16 单粒珍珠打孔机

图1-5-17 单粒珍珠打孔

(2)珍珠的漂白增白

刚收获的珍珠即使经过清洗,也并不能完全去除珍珠层在生长过程中进入的一些杂质和黄褐色生色基团,影响珍珠美观。此外,很多浅色的珍珠、不均匀的白色和浅色珍珠等,其本身的颜色并不如白色受欢迎,且比较难搭配成项链等,漂白能使这些珍珠变为更受欢迎的白色,在商业上也更有价值。早在1924年,人们就将漂白法广泛用于天然珍珠和养殖珍珠。

珍珠的漂白包括预处理、漂白和增白。各个加工工厂的工艺不同,且处于严格保密状态,即使工厂内部,也只有极少数人能接触到。

漂白的主要对象是白色、浅色、颜色不均匀的珍珠。

预处理是珍珠漂白的重要步骤,直接影响到后序工艺的效果。公开披露的资料中,有用氨水和苯的混合液对珍珠进行膨化处理,以使结构变得“疏松”,膨化处理后再采用无水乙醇或是纯甘油作脱水剂脱去珍珠内的缝隙水和吸附水;或使用水煮(蒸)数小时使珍珠层膨化;或高温下预先用强光照几小时使颜色淡化。

漂白是指珍珠在一定配方组成的漂液中,经过适当工艺处理的过程。日本、中国及东南亚诸国对该技术的研究较多,以日本研究技术最为先进,已采取第三代、第四代漂白技术,而我国仍主要是采取以H2O2为漂白剂的液相漂白方法。

一般情况下,会用双氧水稀释后作为漂白剂,双氧水浓度比例要适当,量小了达不到效果,超量则会破坏珍珠结构。加入氨水等化合物使漂白液最终变成弱碱性。

影响漂白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漂白剂配方组成和漂白的工艺条件。对于白色和浅色珍珠来说,漂得越白,珍珠的质量显得越好,价格也就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漂白液的配比很关键。漂白液主要由漂白剂、活性剂、稳定剂、溶剂等几部分组成,每种组分在漂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漂白剂,其他各组分起助剂作用,能有效促进漂白,提高漂白效果及进程,使漂白珠各项指标均能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曾经公布的较佳的漂白液配方和漂白工艺为30%的H2O2、乙醇和水按1∶3∶6的体积比混合;并加入0.2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为活性剂,0.25%的硅酸钠为稳定剂;清洗后的原珠经过2~6h的水煮预处理后,在日光灯下,水浴恒温40℃,pH值8~8.5,经过24~60h漂白,即能达到较理想的漂白效果。

煮珠时间取决于珠体大小及颜色深浅,体大色深时间长些;漂珠时间因珠体大小、颜色深浅、煮珠时间、漂液中H2O2含量等因素影响而有差异。延长煮珠及漂珠时间均可使微孔数量及深度增加,引起部分钙晶体与壳角蛋白的脱离,从而导致珠体强度下降,最终可使珠体变脆以至松散,珠体表面出现斑点、脱皮,失去光泽,从而使珍珠完全失去使用价值,因此,煮珠及漂珠时间的控制也至关重要。

增白是整个漂白增白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各生产厂家用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对于厂家来说,这部分是最高技术机密。增白不但可以提高珍珠的白度,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珍珠的光泽,使珍珠产生更明亮的视觉效果。优质增白剂的特点是能被珍珠层的微细孔所吸收,而且不易立刻冲洗掉,并可增强珍珠层的白度,使珍珠更为洁白明亮。

珍珠漂白后,用蒸馏水洗涤,也可使用超声清洗机提高效率。将珍珠放入抽滤器中抽滤,使里面成为真空,之后打开活塞,将增白液倒入,再将珍珠与增白液一起移入宽口玻璃瓶内,浸泡一定的时间。在珍珠浸泡的过程中需观察珍珠颜色的变化,浸泡的时间和次数视珍珠的白度而定。

珍珠的漂白增白见图1-5-18~图1-5-27。

图1-5-18 待漂白增白的浅色珍珠

图1-5-19 珍珠的漂白和增白试剂

图1-5-20 正在漂白增白的珍珠(一)

图1-5-21 正在漂白增白的珍珠(二)

图1-5-22 正在漂白增白的珍珠(三)

图1-5-23 正在漂白增白的珍珠(四)

图1-5-24 正在漂白增白的珍珠(五)

图1-5-25 正在漂白增白的珍珠(六)

图1-5-26 珍珠漂白增白后晾干

图1-5-27 漂白增白后的珍珠

(3)保色

有色珍珠的颜色如果较深或受市场欢迎,则不漂白,转而进行另一项工序——“保色”。由于此工序为固化珍珠的颜色,因而被厂家俗称为“保色”。保色的对象主要为深色珍珠和颗粒大的有色珍珠等。

保色的试剂和工艺也是厂家最重要的技术机密之一。一般是将清洗后的珍珠与保色试剂置于广口瓶中,避光放在一定温度的恒温水浴铁箱中,一定时间后取出,晾干。保色的试剂、装置以及珍珠的保色工艺见图1-5-28~图1-5-35。

图1-5-28 保色的试剂

图1-5-29 保色使用的恒温水箱

图1-5-30 待保色的珍珠

图1-5-31 珍珠的保色(一)

图1-5-32 珍珠的保色(二)

图1-5-33 珍珠的保色(三)

图1-5-34 珍珠的保色(四)

图1-5-35 保色后的烘干

(4)上光

上光,即抛光,也是做完增白、保色工艺后的最后一道工序。好的上光可增强漂白、增白的效果。

不同厂家的抛光材料也略有不同。常见的抛光材料有:玉木芯和蜡;光滑的核桃壳和蜡;小竹青三角片、木块、核桃壳、熟羊皮小块等物浸在液体蜡里,去掉水分;小竹片、小石头及石蜡;也有用木屑、颗粒食盐、硅藻土等。不同厂家的抛光材料见图1-5-36和图1-5-37。

图1-5-36 抛光的材料(一)

图1-5-37 抛光的材料(二)

将抛光材料放入抛光机里,将已漂白、增白、染色、晒干的珍珠也放在抛光机里一起转动,将珍珠的珍珠层表面打光,以增加珍珠的光洁度和光泽,见图1-5-38和图1-5-39。

图1-5-38 珍珠的抛光

图1-5-39 抛光后的珍珠

1.5.2 染色

由于海水和淡水珍珠的天然颜色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和装饰的需要。改变珍珠颜色的方法中,染色处理是相对而言最简易的,因此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染色可以通过有机、无机的染剂,将浅色加深,也可以将白色的珍珠染成各种颜色。染色可应用于各种珍珠。

(1)染色方法

在进行前处理之后,可将珍珠浸于某些特殊的化学溶液中上色。通过不同颜色的染剂,可以将珍珠染成各种颜色。

如用冷高锰酸钾作染料,可染成棕色;通过钴(Co)盐等染料可以将海水珍珠染成灰色,以仿天然颜色的“真多麻”(灰色日本海水养殖珍珠)。也可以用其他无机染料或有机染料将珍珠染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染色珍珠,见图1-5-40~图1-5-49。

图1-5-40 染色淡水养殖珍珠和珠母贝

图1-5-41 染色淡水养殖珍珠(一)

图1-5-42 染色淡水养殖珍珠(二)

图1-5-43 染色淡水养殖珍珠(三)

图1-5-44 染色淡水养殖珍珠(四)

图1-5-45 染色南洋海水养殖珍珠

图1-5-46 染色中国海水养殖珍珠(一)

图1-5-47 染色中国海水养殖珍珠(二)

图1-5-48 染色日本海水养殖珍珠(一)

图1-5-49 染色日本海水养殖珍珠(二)

为了使染料能从珍珠层的间隙进入内部,可将珍珠事先钻孔,把染料注入孔洞中,进行染色。

市场上最常见的是染色黑珍珠,是将其他色系的珍珠通过银盐处理,把珍珠层染成完全不透明的纯黑色。将珍珠通常浸泡在稀硝酸银和氨水溶液中,然后将样品放在阳光下或在硫化氢气体中还原,变成黑色。染色黑珍珠在光照和受热条件下稳定。部分珍珠需要多次染色,才能达到效果。珍珠的染黑处理见图1-5-50~图1-5-55。

图1-5-50 染色海水养殖珍珠的车间

图1-5-51 第一次染色后晾干的海水养殖珍珠

图1-5-52 二次染色后的海水养殖珍珠

图1-5-53 完成染色的海水养殖珍珠

图1-5-54 染色淡水养殖珍珠(一)

图1-5-55 染色淡水养殖珍珠(二)

(2)鉴定特征

① 肉眼和放大检查 珍珠染色处理的原料一般为钻孔、光泽或颜色不佳的珍珠,且染色前钻孔利于染剂的扩散。但是除了黑色外,其他颜色的染色处理一般较难做到全珍珠层颜色均一,见图1-5-56和图1-5-57。

图1-5-56 染色淡水养殖珍珠剖面(一)

图1-5-57 染色淡水养殖珍珠剖面(二)

染色珍珠最重要的鉴定特征之一就是钻孔处的特征。这是由于染剂一般会沿钻孔渗入,因此极易在此处富集。此外,在表面的瑕疵凹坑处会有色料的沉积,比其他光滑的珍珠层颜色深。染色珍珠的表面放大检查可见色斑,表面有点状沉淀物;表面珠层往往受到腐蚀,可见到腐蚀的痕迹、细微折皱和不自然的斑点或粉末,甚至可有珍珠层脱落。

对于染色黑珍珠而言,一般为纯黑色,颜色均一,光泽差,晕彩、伴色不自然,常出现异常的金属光泽或晕彩。钻孔附近常可见到药品处理过的痕迹,周围常有发黄或其他不同于其他部位的颜色出现。

染色珍珠的肉眼和放大观察等鉴定特征见图1-5-58至图1-5-69。

图1-5-58 染色海水养殖珍珠的钻孔处特征(一)

图1-5-59 染色海水养殖珍珠的钻孔处特征(二)

图1-5-60 染色海水养殖珍珠的钻孔处特征(显微镜下)

图1-5-61 染色淡水养殖珍珠的颜色在钻孔和瑕疵处加深

图1-5-62 黑色染色淡水养殖珍珠的光泽和伴色

图1-5-63 黑色染色淡水养殖珍珠的金属光泽

图1-5-64 黑色染色淡水养殖珍珠表面不自然斑点

图1-5-65 黑色染色淡水养殖珍珠表面珍珠层脱落等受腐蚀的痕迹

图1-5-66 出现非淡水养殖珍珠常见的颜色(一)

图1-5-67 出现非淡水养殖珍珠常见的颜色(二)

图1-5-68 出现非日本海水养殖珍珠常见的颜色

图1-5-69 出现非中国海水养殖珍珠常见的颜色(白色除外)

② 紫外荧光 在长波紫外线下照射,天然黑珍珠可呈暗红棕色、红色的荧光,而染色黑珍珠的荧光为惰性或暗绿色荧光。

③ 照相法

a. X射线照相法 利用珠核、有机质、文石等材料对X射线透过程度不同,银不透过X射线的性质,在X射线照相底片的不同颜色加以区别:在天然黑珍珠X射线照相底片上可见到在珍珠质层、硬蛋白质和珠核之间有一明显的连接带;银盐处理的染色珍珠,银通常沉积在珍珠层和珠核之间的有机硬蛋白质层中,使照片上只呈现白色条纹。

b. 红外线照相法 利用天然黑珍珠与染色黑珍珠对红外线的反射作用不同,所拍摄的底片上天然珍珠显示青色像,而染色黑珍珠显示青绿色至黄色像。

④ 微损鉴定 用蘸稀盐酸或丙酮的棉签在不起眼处擦拭,天然珍珠不掉色,而染色珍珠会留下黑色污迹。在钻孔处轻刮珍珠,天然黑珍珠呈白色粉末,染色黑珍珠呈黑色粉末。

⑤ 拉曼光谱 虽然不同染色工艺处理的黑珍珠有不同的拉曼谱峰,但一般可见极强的1084cm-1附近文石峰、中等强度的702cm-1峰,以及染料峰等。

1.5.3 辐照

(1)方法

珍珠辐照处理一般采用γ射线辐射法,这项技术在1960年就已经存在了。γ射线辐射法所用放射源为60Co,强度相当于100Ci(1Ci=3.7×1010Bq),辐射距离约1cm,辐照时间为20min。

淡水养殖珍珠经辐照处理后可变成以黑色、银灰色为体色,并带有绿、蓝、红等明亮的伴色的黑珍珠。海水珍珠的珍珠层辐照后不变色,使用淡水蚌壳作珠核的海水珍珠辐照后珠核颜色加深。

辐照的剂量和时间应当恰当。如果剂量或时间不够,珍珠只是变灰,并不能出现理想的黑色。一般来说,辐照的剂量和时间与珍珠样品的颜色加深成正相关;但当超过一定点时,也就是当剂量过大和时间过长时,所辐照的珍珠的晕彩会减弱,甚至出现珍珠层片状脱落。

辐照后珍珠在紫外灯和日光下稳定。将辐照珍珠分别曝于日光与紫外灯下,经过几十小时,颜色未发生肉眼能觉察的变化。样品经过半年以上一般条件下的保存,辐照后珍珠的颜色也未发生变化。

(2)鉴定特征

由于海水珍珠不适合辐照改色,因而一般对淡水无核养殖珍珠进行处理,见图1-5-70和图1-5-71。

图1-5-70 辐照淡水养殖珍珠

图1-5-71 辐照淡水养殖珍珠(显微镜下)

其鉴定特征如下:

① 放大检查 与养殖珍珠类似。

② 荧光特征 在长波紫外灯下γ射线辐照处理的淡水养殖珍珠均显现极强的绿色荧光;从市场上购买的两粒未知辐照源辐照处理的淡水养殖珍珠也发强绿色荧光,略弱于γ射线辐照处理的淡水养殖珍珠。辐照海水珍珠荧光为中到强蓝白色;天然黑珍珠一般发红色到褐红色的荧光。在短波紫外灯下,辐照珍珠显现中到弱的绿色荧光,而天然黑珍珠则一般不发光。

③ 阴极射线发光特征 阴极射线下,辐照后珍珠结构显得较前者粗糙、透明度差、光泽减弱、明显发“干”,而且部分珍珠表层发现龟裂等破损。染色后辐照的黑珍珠具有与未染色辐照的珍珠类似的阴极发光特征,但其发光不均一,可见到其内部的龟裂纹。另外表面出现较大面积的破损。而从市场上购买的未知辐照源辐照的淡水珍珠在阴极发光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其内部的龟裂,与上述染色后辐照的黑珍珠阴极发光特征类似。对于海水珍珠,辐照后的珍珠层在阴极射线下不发光或仅为弱的蓝白色光,而其出露的黑色贝壳部分发绿色光;天然黑珍珠在阴极射线下不发光。

④ 红外和拉曼光谱特征 辐照处理珍珠的红外光谱与淡水养殖珍珠没有明显差异,但与天然黑珍珠存在差异。

拉曼光谱与染色黑珍珠和天然黑色养殖珍珠有差异。辐照处理的珍珠的拉曼谱峰极易辨认,强荧光造成谱线位置过高,一般仅见减弱的1083cm-1文石峰;染色加辐照的黑珍珠与一般辐照处理的淡水养殖珍珠拉曼谱峰类似。而天然黑珍珠除文石峰外,一般可见众多伴生峰,如1168.54cm-1、1262.85cm-1、1472.23cm-1、1563.34cm-1、1604.89cm-1等。

⑤ 微损测试 用小刀在不起眼处刮粉末,进行微损鉴定时,因为粉末量很少,辐照处理的珍珠粉末与天然相同,也显现白色。有时染色黑珍珠、染色加辐照处理黑珍珠微量粉末也可为白色。

⑥ 其他特征 塔希提黑珍珠是有核海水珍珠,通常海水珍珠改色效果不理想,因此,如果淡水珍珠呈现塔希提黑珍珠的外观,可以作为辐照处理的辅助鉴定依据之一。

1.5.4 热处理

热处理工艺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主要针对颜色较淡的金色南洋珍珠。热处理的具体工艺细节处于保密状态。

这种工艺主要针对未打孔的珍珠。打孔后,可见珠孔内部颜色明显比表面淡。具有诊断性的鉴定特征是紫外-可见分光光谱特征。天然颜色的金色南洋珍珠在330~385nm处有特征吸收的强峰,颜色越深,峰值越强;而热处理珍珠与天然颜色的白色南洋珍珠相同,在此区间无特征吸收峰。

1.5.5 褪色

褪色处理也称漂白(bleach),主要针对塔希提黑珍珠而言。塔希提黑珍珠经过未公开的工艺进行漂白可褪色为巧克力色。

这种褪色处理的珍珠色调不易控制,很难保证每颗珍珠出现同样的色调,见图1-5-72~图1-5-75。

图1-5-72 褪色处理海水养殖珍珠(一)

图1-5-73 褪色处理海水养殖珍珠(二)

图1-5-74 褪色处理海水养殖珍珠(三)

图1-5-75 褪色处理海水养殖珍珠(四)

1.5.6 覆膜

此类方法主要应用于质量不好的淡水无核珍珠等,并不广泛见于市场和实验室。

(1)聚合物覆膜

将光泽较差的塔溪堤黑色有核养殖珍珠表面覆盖一层较厚的无色聚合物(主要是塑料);也可以将淡水珍珠覆一层厚膜,并切割成小刻面。

鉴定时,可发现珍珠的光泽不是像天然珍珠那样来自表面,而是来自聚合物层底下。珍珠的颜色从顶部和从侧面观察时的色调也不一致。

另外,留在无色塑料层的气泡、不平整的表面、覆盖层的刮伤、尖锐的器物能在其表面留下印记、其他“穿衣”的特征都可作为鉴定依据。

(2)覆硅珍珠

将珍珠的表面覆一层聚二硅氧烷,改善其光泽。

珍珠的表面特别光华,摸起来有一定黏感。放大检查时,珍珠叠加片晶的边缘难见,有时可见无色覆盖层和表面的划痕。

(3)“电镀”珍珠

将珍珠的表面“电镀”一层富Ti的物质,改善其光泽。主要是对白色淡水珍珠进行处理。处理后珍珠的光泽强度一般与Ti元素的含量正相关。

鉴定特征:“电镀”处理的覆膜珍珠光泽普遍强于白色淡水珍珠和常规增光漂白珍珠(图1-5-76),相对密度与淡水珍珠相当;白色“电镀”处理覆膜淡水珍珠的紫外荧光多呈浅蓝色,比常规增光漂白淡水珍珠弱。显微放大观察,白色“电镀”淡水珍珠表面可出现划痕、斑块状磨损(图1-5-77)。微量元素测试Ti高,异于普通养殖珍珠。

图1-5-76 未处理珍珠(左)与覆膜处理珍珠(右)

图1-5-77 覆膜珍珠表面的划痕(显微镜下)

1.5.7 剥皮

目前,国外已较少采用此方法,国内基本不使用。

剥皮处理是用极细的工具小心地剥掉珍珠不美观的表层,希望在其下部找到一个更好的表层。这种操作难度大,有时一次剥离会导致再一次剥离,直至不剩珍珠层为止。一些长期佩戴表皮发黄或表层有破损的珍珠常用此方法。

剥皮处理主要用于天然珍珠和海水养殖珍珠,主要是由于其价值高,且剥皮的难度没有淡水养殖珍珠那么大。这可能与海水养殖珍珠的单层厚度(约0.3~0.6μm)比淡水养殖珍珠层(约0.2~0.4μm)厚一些,而且厚度变化不大有关。

1.5.8 表面裂隙充填

此类处理工艺不广泛见于市场和实验室。

珍珠表面的细小裂隙必须及时愈合,以保证珍珠光泽和外观的美丽。具体方法是将珍珠浸于热橄榄油中,利用油的渗透使珍珠表面裂隙渐渐“愈合”,然后,将温度升至150℃,珍珠表面产生一种深棕色。

1.5.9 充蜡

主要用于表面有孔洞的淡水有核养殖珍珠,蜡用于封住孔洞,见图1-5-78和图1-5-79。

图1-5-78 有孔洞待处理的珍珠

图1-5-79 充蜡处理的淡水有核珍珠

鉴定时,可观察到蜡与珍珠层光泽等的差异。

1.5.10 珠核染色

海水珍珠还可以将珠核染色,这样透过珍珠层的白色薄层,视觉上达到彩色珍珠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将植核时植入的外套膜染色,以达到干预珍珠层颜色的效果。还可以将黑蝶贝、金唇贝的有色外套膜植入,透过薄层珍珠显示银灰色或淡金黄色,但是珍珠层仍为白色,见图1-5-80和图1-5-81。

图1-5-80 灰色处理珍珠

图1-5-81 内外珍珠层颜色不一致

1.5.11 拼合

马贝珍珠是最常见的二层或三层拼合珍珠。

由于马贝珍珠半圆等形状的珠核不是插在母贝的外套膜中,而是粘贴在软体动物的内壳上;马贝珍珠的珍珠层相对较薄,且马贝珍珠的核极易与覆盖于其上的珍珠层分离。因此必须经过拼合后才能用作首饰。

半圆形和半椭圆形马贝珍珠一般为三层拼合。外部或上半部分为养殖珍珠层,中间用蜡或贝壳等物质填充,在底面粘贴育珠贝的珍珠层。较平的图案、人像等,一般为二层拼合。

鉴定时,从侧面可以见到明显的分界,颜色、光泽等都不相同。此外,拼合珍珠的形状也是最重要的鉴定特征:为半圆、半椭圆等,尺寸较大,底面较平;拼合珍珠首饰的镶嵌形式主要为包边镶,与珠镶不同。见图1-5-82~图1-5-91。

图1-5-82 育珠贝与马贝珍珠(一)

图1-5-83 育珠贝与马贝珍珠(二)

图1-5-84 三层拼合马贝珍珠(一)

图1-5-85 三层拼合马贝珍珠(二)

图1-5-86 二层拼合人像马贝珍珠

图1-5-87 三层拼合马贝珍珠的侧面

图1-5-88 三层拼合马贝珍珠的正面

图1-5-89 三层拼合马贝珍珠的背面

图1-5-90 包边镶嵌的马贝珍珠

图1-5-91 珠镶

此外,也会有拼合贝附珍珠,是将贝附珍珠和珠母贝与贝壳拼合。

1.5.12 雕刻与镶嵌

珍珠的雕刻包括刻面加工、镶嵌和雕刻等工艺。

刻面加工指在珍珠层上琢磨刻面,见图1-5-92和图1-5-93。

图1-5-92 刻面珍珠(一)

图1-5-93 刻面珍珠(二)

雕刻指在珍珠层上雕刻成一定的图案。还可将养殖珍珠过程中所需要的珠核替换为彩色宝石。待珍珠长成之后,在珍珠表面进行雕刻,内部彩色宝石的颜色从镂空花纹中显现出来,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见图1-5-94和图1-5-95。

图1-5-94 雕刻珍珠(一)

图1-5-95 雕刻珍珠(二)

镶嵌指在珍珠层本体的凹陷处打磨后,再镶嵌宝石。